企業捐贈中的納稅籌劃

2020-12-18 騰訊網

一、納稅籌劃思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9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 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 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公益性捐贈,是指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的公益事業的捐贈。公益性社會團體,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社會團體:

(1) 依法登記,具有法人資格。

(2) 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3) 全部資產及其增值為該法人所有。

(4) 收益和營運結餘主要用於符合該法人設立目的的事業。

(5) 終止後的剩餘財產不歸屬任何個人或者營利性組織。

(6) 不經營與其設立目的無關的業務。

(7) 有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

(8) 捐贈者不以任何形式參與社會團體財產的分配。

(9) 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民政部門等登記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在實務操作中,經民政部門批准成立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凡符合有關規定條件,並經財政稅務部門確認後,納稅人通過其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可按現行稅收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準予在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在所得稅稅前扣除。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批准成立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其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由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進行確認;經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成立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其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由省級財稅部門進行確認,並報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備案。接受公益救濟性捐贈的國家機關指縣及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

公益性社會團體,是指依據國務院發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經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符合以下條件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公益性社會團體:

(1) 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的條件。

(2) 申請前三年內未受到行政處罰。

(3) 基金會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三年以上(含三年)的,應當在申請前連續兩年年度檢查合格,或最近一年年度檢查合格且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登記三年以下一年以上(含一年)的,應當在申請前一年度檢查合格或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 登記一年以下的基金會具備上述第(1)項、第(2)項規定的條件。

(4) 公益性社會團體(不含基金會)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三年以上,淨資產不低於登記的活動資金數額,申請前連續兩年年度檢查合格,或最近一年度檢查合格且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 申請前連續三年每年用於公益活動的支出不低於上年總收入的70%(含70%),同時需達到當年總支出的50%以上(含50%)。

申請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基金會,須報送以下材料:

● 要求捐贈稅前扣除的申請報告。

● 國務院民政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出具的批准登記(註冊)文件。

● 組織章程和近年來資金來源、使用情況。

具有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縣及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必須將所接受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用於稅

收法律法規規定的範圍,即教育、民政等公益事業和遭受自然災害地 區、貧困地區。具有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縣及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在接受捐贈或辦理轉贈時,應按照財務隸屬關係分別使用由中央或省級財政部門統一印(監)制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票據,並加蓋接受捐贈或轉贈單位的財務專用印章;對個人索取捐贈票據,應予以開具。

納稅人在進行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申報時,須附送以下資料:

● 接受捐贈或辦理轉贈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基金會的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證明材料。

● 由具有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非營利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縣及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出具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票據。

● 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資料。

企業和個人通過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無須進行社團登記的人民團體及經國務院批准免予登記的社會團體(統稱群眾團 體)的公益性捐贈所得稅稅前扣除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企業通過公益性群眾團體用於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年度利潤總額, 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大於零的數額。

個人通過公益性群眾團體向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準予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公益事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的下列事項:

(1) 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

(2) 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3) 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

(4) 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公益性群眾團體,是指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群眾團體:

(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 52 條第

(1) 項至第(8)項規定的條件。

(2) 縣級以上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直接管理其機構編制。

(3) 對接受捐贈的收入及用捐贈收入進行的支出單獨進行核算, 並且申請前連續三年接受捐贈的總收入中用於公益事業的支出比例不低於70%。

符合上述規定的公益性群眾團體,可按程序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1) 由中央機構編制部門直接管理其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向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申請。

(2) 由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直接管理其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部門提出申請。

(3) 對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群眾團體,按照上述管理權限,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部門分別每年聯合公布名單。名單應當包括繼續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和新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群眾團體,企業和個人在名單所屬年度內向名單內的群眾團體進行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可以按規定進行稅前扣除。

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群眾團體,需報送以下材料:

● 申請報告。

● 縣級以上各級黨委、政府或機構編制部門印發的「三定」規定。

● 組織章程。

● 申請前相應年度的受贈資金來源、使用情況,財務報告,公益活

動的明細,註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或註冊稅務師的鑑證報告。

公益性群眾團體在接受捐贈時,應按照行政管理級次分別使用由財政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印製的公益性捐贈票據或者「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收據聯,並加蓋本單位的印章;對個人索取捐贈票據的,應予以開具。

公益性群眾團體接受捐贈的資產價值,按以下原則確認:

(1) 接受捐贈的貨幣性資產,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算。

(2) 接受捐贈的非貨幣性資產,應當以其公允價值計算。捐贈方在向公益性群眾團體捐贈時,應當提供註明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的證明。如果不能提供上述證明,公益性群眾團體不得向其開具公益性捐贈票據或者「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收據聯。

對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公益性群眾團體,應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1) 前三年接受捐贈的總收入中用於公益事業的支出比例低於

70%的。

(2) 在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時有弄虛作假行為的。

(3) 存在逃避繳納稅款行為或為他人逃避繳納稅款提供便利的。

(4) 存在違反該組織章程的活動,或者接受的捐贈款項用於組織章程規定用途之外的支出等情況的。

(5) 受到行政處罰的。

被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群眾團體,存在上述第

(2) 項、第(3)項、第(4)項、第(5)項情形的,三年內不得重新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對存在上述第(3)項、第(4)項情形的公益性群眾團體,應對其接受捐贈收入和其他各項收入依法補徵企業所得稅。

對於通過公益性群眾團體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主管稅務機關應

對照財政、稅務部門聯合發布的名單,接受捐贈的群眾團體位於名單 內,則企業或個人在名單所屬年度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可按規定進行稅前扣除;接受捐贈的群眾團體不在名單內,或雖在名單內但企業或個人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屬於名單所屬年度的,不得扣除。

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群眾團體,應自不符合上述規定條件之一或存在上述規定情形之一之日起 15 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告,主管稅務機關可暫時明確其獲得資格的次年內企業向該群眾團體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得稅前扣除,同時提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或省級財政、稅務部門明確其獲得資格的次年不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不需要認定。

對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民政部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和民政部門每年分別聯合公布名單。名單應當包括當年繼續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和新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 體。企業或個人在名單所屬年度內向名單內的公益性社會團體進行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可按規定進行稅前扣除。

納稅人進行捐贈時應當注意符合稅法規定的要件,即應當通過特定的機構進行捐贈,而不能自行捐贈,應當用於公益性目的,而不能用於其他目的。通過符合稅法要求的捐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如果企業在當年的捐贈達到了限額,則可以考慮在下一個納稅年度再進行捐贈,或者將一個捐贈分成兩次或多次進行。

二、法律政策依據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8 年 12 月 29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二次修正)第 9條。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2007 年12月6日頒布,國務院令〔2007〕第512號,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第51條、第52條。

(3)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2008年12月31日發布, 財稅〔2008〕160號)。

(4)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通過公益性群眾團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12月8日發布,財稅〔2009〕124號)。

(5)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2010年7月21日發布,財稅〔2010〕45號)。

三、納稅籌劃案例

某工業企業2019年度預計可以實現會計利潤(假設等於應納稅所得額)1 00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企業為提高其產品知名度及競爭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決定向有關單位捐贈200萬元。企業自身提出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進行非公益性捐贈或不通過我國境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做公益性捐贈;第二種方案:通過我國境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國家機關進行公益性捐贈,並且在當年全部捐贈。請對上述兩套方案進行評析,並提出納稅籌劃方案。

籌劃方案

第一種方案,不符合稅法規定的公益性捐贈條件,捐贈額不能在稅前扣除。該企業 2019年度應當繳納企業所得稅:1 000×25%=250(萬元)。

第二種方案,捐贈額在法定扣除限額內的部分可以據實扣除,超過的部分只能結轉以後年度扣除。企業應當繳納企業所得稅:(1 000-1 000×12%)×25%=220(萬元)。

為了最大限度地將捐贈支出予以扣除,企業可以將該捐贈分兩次進行,2019年年底一次捐贈100萬元,2020年度再捐贈100萬元。這樣,該200萬元的捐贈支出同樣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全部扣除。該納稅籌劃方案比第二種方案少繳企業所得稅:(200-120)×25%=20(萬元)。

相關焦點

  • 對外捐贈的納稅籌劃剖析
    【摘 要】納稅籌劃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會計制度的不同規定及稅法對不同對象、不同途徑、不同形式捐贈規定的不同處理方法,為企業進行納稅籌劃提供了空間。本文以舜發股份有限公司對外捐贈的納稅籌劃為例進行了剖析。
  • 利用個人接受捐贈免稅政策進行納稅籌劃
    一、納稅籌劃思路 根據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個人接受捐贈的財產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根據我國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政策,企業接受捐贈的財產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其中包括接受捐贈收入。
  • 企業接受捐贈資產的納稅調整及相關所得稅處理
    1.納稅調整金額的計算:企業應在當期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上因接受捐贈資產產生的應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的接受捐贈資產按稅法規定確定的入帳價值或是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當期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的待轉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價值部分,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 2020疫情下的捐贈與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
    周末有朋友私信詢問利潤、稅前捐贈與企業所得稅之間的關係,以及相應的稅收籌劃。下面我們和大家仔細討論一下:首先明確一下相關的政策:①企業所得稅中關於稅前捐贈的政策有「疫情期間相關捐贈,可以全部在稅前抵扣」(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9號)以及「按照利潤總額12%稅前扣除標準」(財稅 2018 15號)
  • 註冊一千三百家「空殼」公司為納稅籌劃
    納稅籌劃決不是僅是在財務哪一畝三分地上籌劃  納稅籌劃決不僅是財務的事情,它應該更多的是董事長、總經理的事情。只有企業的高層重視了,對他就能有更好的戰略性的安排。所以說納稅籌劃要站在戰略的層面來做,納稅籌劃決不是僅是在財務哪一畝三分地上籌劃的,這樣容易誤入偷稅漏稅的歧途。因為財務就只是對數據的處理,處理來處理去,很容易或者一不小心就把企業帶入了偷稅漏稅的不歸路上了。
  • 捐贈抵減的個人所得稅避稅籌劃案例
    可能很少有人在捐贈時會考慮到其中的稅收籌劃,大家或許都有這種心理,「好容易崇高一回,再斤斤計較多丟份」。  但無論如何,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都在稅法中給行善事的入和組織以一定的納稅優惠,以鼓勵他們的行為。
  • 企業捐贈的稅務處理
    正如公眾以地震捐款的多少對企業排名,並藉此褒貶一樣,有些人鄙視企業捐贈後進行稅務籌劃,但更多的人則是寬容和支持。  5月19日,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下發《關於認真落實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
  • 捐贈支出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及納稅調整
    面對剛剛結束的2019年度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涉及的捐贈事項以及財政部、稅務總局有關新型肺炎疫情期間捐贈的稅收政策引起了很多財稅人員的關注,很多網友和客戶紛紛留言諮詢捐贈在稅收上的一些具體規定,我們具體說下捐贈支出的稅收政策及納稅調整、填報等事項。
  • 共享會計師財稅籌劃之基於消費稅的納稅籌劃5
    又到了共享會計師每周一篇的納稅籌劃系列專題時間,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基於消費稅的納稅籌劃方案5,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5.利用外購已稅消費品可以扣除的規定進行納稅籌劃納稅籌劃思路根據消費稅法的規定,對於用外購或委託加工的已稅消費品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的,在計徵消費稅時可以扣除外購已稅消費品的買價或委託加工已稅消費品代收代繳的消費稅。
  • 高收入群體個人稅務籌劃,北京稅籌公司推薦北京稅務籌劃公司推薦
    合理籌劃個人所得稅,減少繳納個人所得稅,不僅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還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規定,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 捐贈數額可抵扣個稅?你今天才知道?快來看最詳細的籌劃方案!
    案例分享:李先生2019這一年取得各項收入340000元,其中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310000元,房屋租金收入30000元,但是李先生熱心公益事業,準備通過希望工程捐贈20000元,如果李先生用房屋租金向希望工程捐贈20000元,那麼他的2019年納稅情況如下
  • 睿當家|想要納稅籌劃又怕打「擦邊球」,快來看看這個……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各類稅制改革正在被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財政部2020年3月出臺指導意見指出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健全地方稅體系,將已經成熟的財稅體系及時上升為財政規章或法律法規。納稅籌劃在經濟生活裡面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 因納稅籌劃出錯,老闆怒斥財務總監:你們財務部會計都是笨蛋嗎?
    最近,我們公司出了一個大亂子,因為在納稅籌劃出錯,公司一個項目帳務涉稅被罰款120W,老闆大發雷霆,直接在一次員工大會上怒斥財務總監,你們財務部會計都是笨蛋嗎?還是你是一個笨蛋,連納稅籌劃都做不好,還幹什麼財務工作,財務總監臉色很難看,但是還是沒有解釋。
  • 例解:公益性捐贈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會計處理
    我們都知道,2019年實施的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把小型微利企業的標準大大放寬了,假定某企業資產總額和從業人數都符合小微標準,但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為320萬元,超過了300萬元的標準,按照規定必須要按照2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80萬元。
  • 企業接受捐贈的財稅處理
    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數額較大,企業一次性納稅有困難的,經企業申請,當地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在不超過5年的期限內平均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  (二)、企業接受的貨幣捐贈,應一次性計入企業當年度收益,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 個人捐贈的個人所得稅處理
    【問題】  我公司總經理月薪10000元,扣除費用扣除標準及各項社會保障金後應納稅所得額為7000元,現其向某慈善基金會捐款5000元,請問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5000-7000×30%=2900元是否可以移轉下月繼續扣除?
  • 稅收籌劃是什麼意思?稅收籌劃案例分析2020!
    稅收籌劃案例分析1、稅額式納稅籌劃通常,稅額式納稅籌劃主要是利用減免稅優惠達到減少稅收的目的,在稅額式籌劃方式中,主要是利用稅法規定的減稅、免稅優惠來達到減少應納稅額的目的,其一般不需要經過太複雜的計算。但需要注意的是,運用稅額式納稅籌劃技術,必須充分了解有關的稅收減免政策規定。
  • 「財富雅談」個人做慈善捐贈 如何抵扣納稅?
    另外,個人或企業向社會慈善組織進行捐贈,可以抵扣納稅,具體如何操作?本期對話嘉賓:北京王府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穎、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國科。馮雅:個人如果通過社會團體或者國家機關,向社會公益事業或貧困地區進行捐贈,也是可以免交一部分個稅的。這個裡面有沒有什麼具體的說法?捐贈的人該怎麼去操作?
  • 企業發生疫情捐贈或扶貧捐贈如何填寫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表?
    琦智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5月份向當地疫情定點防控醫院捐贈100萬元,並取得醫院開個的捐贈票,6月向通過當地縣委向貧困地區捐贈用於脫貧設備一批市場價值200萬元,並收縣委的捐贈票據,如何填寫納稅預繳企業所得稅申報表?
  • 企業制定稅務籌劃方案需要從哪裡著手?
    稅收對企業來說是一項支出更是壓力,來自稅收的成本壓力是僅次於經營壓力了,如果納稅籌劃功課做得不好,贏利也許會變成虧損的。當下眾多的企業都開展稅務的籌劃工作,也是希望籌劃好稅務,努力將企業的稅收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