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怎麼被發現的,它的身上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

2020-11-21 百家號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東西都代表著王權,這些東西就是王權的具體化身,比如「尚方寶劍」「傳國玉璽」這一類的東西就是王權的具體化事物。那麼傳國玉璽和氏璧是怎麼來的呢?它的身上又發生過哪些故事呢?

這玉璽的原材料一出世,便伴隨著血光之災。在它曾經還是塊玉的時候,一直低調地隱藏在荊山的一塊石頭裡。春秋時期,一位楚國的樵夫,以失去雙腳的代價,使這塊玉揚名於世——這個樵夫名為卞和。卞和上山砍柴時,無意間看到了一隻鳳凰落在一塊青色石頭上。民間素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卞和當下便認為,這石頭肯定是個寶貝!驚喜的他自知人賤福薄,於是便去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自然重視此事,於是,他鄭重其事地讓人叫來宮內最著名的玉匠。結果,這玉匠到來以後,粗粗一看便說:什麼玉?這明明就是一塊石頭!楚厲王面子盡失,惱羞成怒,立即命人砍掉了卞和的一隻腳。只剩了一隻腳的卞和回到家中,眾人對他有憐有辱,家人也是哀嘆不已。卞和內心之痛苦無人可知,家人勸他將那惹禍的石頭丟了。但這卞和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死死地抱住它。後來,家人再也沒有看到過它。眼不見心自淨,家人以為,卞和早已對它死心了。事實上,卞和只是將它藏了起來。

幾年以後,楚厲王被弟弟熊通殺死,熊通上位,號武王。這一次,卞和拖著一條腿又去了皇宮。可惜的是,雖然大王換了,但這玉匠沒有換。這玉匠一看到卞和,自然記得他——大王面前,怎可自打自臉?若承認這是一塊玉,自己便犯了欺君之罪!於是,他這一次更是粗看一遍後,稱這是一塊石頭。結果,卞和又被砍掉一隻腳。此後,卞和成了全國最出名的騙子——他竟敢兩次拿一塊石頭去宮中騙大王,這事放在當時想不火也難。楚武王在一次出行中病逝,其子楚文王繼位。這一次,卞和再也不敢去皇宮了——為這玉他已成無腳之人。

但他心有不甘——這明明是鳳凰棲息之石,為何無人承認它是寶貝?絕望的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下日夜痛哭。此事越傳越遠,最終傳到了皇宮之中。文王心內蹊蹺,於是便派人去問他,是否因為失去雙腿而難過。卞和對來人痛哭道:「我並不因失去雙腿而傷心,我傷心的是,明明是塊寶玉,卻被說成是石頭!明明是忠誠的臣民,卻被說成是騙子!」來人將卞和的話傳給了文王。文王細思以後,令人傳了卞和進宮。當著卞和的面,命人將石頭剖開——裡面光華璀璨,出現了一塊寶玉。文王大喜,卞和心中更是悲喜交加,而那玉匠自然人頭落地。隨後,文王命人重賞卞和。為獎卞和之忠,寶玉被良工雕琢成璧以後,便取卞和之名,名為「和氏璧」。

卞和失去雙腳後,寶玉終於現出本相。而它剛剛出場,就又釀造了一場血案。不祥的氣息,環繞著和氏璧。而此後的歷史上,它又不斷地引起了層層波瀾。多年以後,楚威王將這塊和氏璧賜給了功臣昭陽,這昭陽是楚國令尹(楚國最高官職),一生戰功赫赫,並在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率兵攻打越國,在殺死越國國君無疆以後,將興化一帶併入了楚國。昭陽是個武將,得了寶玉以後難免想要炫耀一番,於是便在某日宴請大臣們時將和氏璧拿了出來。但此玉不可輕易示人,它已是楚王宮中世代傳承的寶物。寶物一出,禍事便起。宴散後,昭陽命人妥善保管和氏璧,誰知下人驚惶來報:玉已不見!昭陽大驚,依人盤查,發現一名為張儀的門客嫌疑頗大。

這張儀是誰?他乃魏國人,師從鬼谷子,師兄是蘇秦。二人從鬼谷子門下學成後,蘇秦自認才學比不上張儀,張儀之才能可想而知。張儀完成學業後便來遊說諸侯,而當時他之所以能入昭陽之宴席,自然也是因為他才華出眾。出眾的人總是會被嫉妒,那些無能門客看張儀一來便搶了自己的風頭,於是便趁著和氏璧被竊,暗中向昭陽耳邊吹風:「張儀素來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您的玉璧!」於是,大家如狼似虎一般,喚人將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可張儀雖然家貧,骨氣還是有二兩的。他咬緊牙關,始終沒有承認,而搜身也沒有搜到實物,沒辦法,昭陽只得放了張儀。張儀帶著一身傷回到家中,其妻見了以後又悲又恨又羞:「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怎麼會受到這樣的屈辱?」張儀問妻子:「你給我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以為他玩笑,便回答道:「都這時候了,你還開玩笑,舌頭不在了,你怎麼和我說話?」張儀笑了:「這就夠了。」

張儀養好傷以後直奔秦國,並在師兄蘇秦的暗中幫助下見到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王終於發現了張儀的才能,並正式聘他為客卿(僅次於相國),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之大計。此時,張儀正式以秦國客卿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昭陽:當年我陪你喝酒,宴席上我並不曾偷你那和氏璧,你卻命人鞭打羞辱我。現在你聽好了,你要好好守護你的國家,這一次我要偷你的城池了!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就此被封為武信君。

因失了和氏璧,楚亡了國,這之間的聯繫令人感慨。回過頭來想:到底是誰偷了和氏璧呢?當時昭陽根本沒有查出來。50多年以後,和氏璧再次出現——這一次,它的擁有者是趙國太監纓賢,而趙惠文王貪玉,便據為己有。按中國玄學的說法,像和氏璧這一類的絕世珍寶,總是伴隨著兇殺與搶奪,是沾滿了鮮血的不祥之物。在中國,因和氏璧引發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

因為代表著王權,所以這些寶物總是伴隨著血光。這也表明了人對權利的嚮往,就像魔戒一樣,總是誘惑著人,但是得到他的人,因為寶物代表的是王權,所以很多人都想得到它,這就要考驗得到人的能力了,如果是個霸主就像秦始皇,那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能力不夠肯定拿到這樣寶物也是禍害。只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相關焦點

  • 和氏璧是環狀,它是怎麼做成玉璽的?別被電視劇給騙了
    和氏璧是環狀,它是怎麼做成玉璽的?別被電視劇給騙了說起中國歷史上的玉,想必大家能夠說出很多,像是和田玉,羊脂玉等等,但是說起最出名的,那麼想必非和氏璧莫屬了。和氏璧能夠價值連城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因為這玉的確就是好的,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和氏璧身上有一段非常傳奇的故事。
  • 春節學歷史:和氏璧是怎麼被發現的?
    提起和氏璧,鮮有國人不知道,那麼它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和氏璧的來歷很曲折,其原產地是在楚國,最先發現它的人是楚國人卞和,據說卞和是鑑別玉石的專家,無意中發現了這塊玉。卞和看出了這塊玉的價值,於是捧著這塊玉去見了楚厲王,要把這個寶貝獻給國君。
  • 和氏璧怎麼這麼大的名氣?
    和氏璧怎麼這麼大的名氣?以至於得以名揚天下、震鑠古今?得以名列本書「列國十奇」之「奇寶」,是因為它確實是玉中之王。奇貨必有奇遇,這個奇寶的出世還有一段故事:公元前8世紀,楚國還是蚡冒執政時期,楚國有個窮困的百姓叫卞和,這一天他在荊山砍柴,突然發現一隻鳳凰站在一塊石頭上展翅,當時的民間傳說:鳳凰落處必有重寶,卞和就在這這麼看著。過了一會鳳凰飛走了,卞和來到鳳凰站過的石頭邊,還好,不算重,能扛得動,就樂呵呵地把石頭扛回家去了。
  • 羋月傳出現的和氏璧 你究竟知道多少 卞和怎麼發現的和氏璧
    《羋月傳》曾經是熱播劇,劇中出現了和氏璧曾一度推動情節發展。《羋月傳》中的和氏璧講述的正是和氏璧誕生在楚國時候的故事,當年令尹昭陽攻敗魏國,楚王將和氏璧贈與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遊客遊覽赤山,寶玉不慎丟失,張儀當時在昭陽門下,便被冤枉成盜玉之人被驅逐出境。
  • 和氏璧是環狀,它是怎麼做成的玉璽?別被電視劇給誤導了
    「和氏璧」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塊玉,甚至它本身的存在都被認為是一種傳說,因為其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有關「和氏璧」的來歷,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卞和這個人,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擅長相玉,一次偶然在荊山中發現一塊璞玉,便急急忙忙的進宮獻寶,第一次見到的是楚厲王,結果被鑑定說是一塊石頭,卞和於是被砍了一隻腳。
  • 和氏璧到底是怎麼失蹤的?它到底去哪了?它是什麼石頭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和氏璧,其實和氏璧一直都有很多人在討論,米拉告訴大家,和氏璧還是很有名的,想必各位小夥伴們對於和氏璧心裡也是有很多疑惑的吧,那接下來大家一起跟著米拉來探尋和氏璧的傳說吧!提到和氏璧,很多的小夥伴們應該還不知道和氏璧的來歷,據米拉所知,和氏璧最開始是來源於楚國,據說當時是楚國的兩個人山上砍柴的時候,無意間在田裡發現的一塊石頭,也是很巧合的機會,在石頭的打磨中,發現了這一塊很精美的玉。
  • 和氏璧的悲喜故事
    和氏璧,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到,小學語文課本就就有一篇《完璧歸趙》(不知道現在的課本裡還有沒有),但好多人卻不知道和氏璧的由來,為什麼叫「和氏璧」,下面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其實說來和氏璧應該是算是中國最早的賭石藍本,因為它追溯到春秋時期,為此主人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這裡應該有些聰明的讀者已經想到了「和氏」的由來了),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未經加工的美玉),他喜出望外,希望藉此可以得到楚王的賞識,於是他拿著去獻給楚厲王(當時的楚王)。
  • 「和氏璧」:穿越幾千年的精靈,從他身上你能讀到多少故事?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讓我們大家印象深刻的一段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先鋒孫堅率先攻破洛陽,並且在滿目瘡痍的洛陽城所獵獲一塊石頭,再後面孫堅的隕落跟這塊石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了這塊美麗的石頭,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孫堅在臨死的時候最後一次看了一眼那石頭上的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 傳奇玉器和氏璧是怎麼失蹤的?
    在中國歷史上,和氏璧稱得上是最有傳奇色彩的玉器。完璧歸趙的璧,就是和氏璧。它也是我國歷史上聞名的傳國之寶,那麼這個和氏璧是怎麼消失的?它難道真的下落不明了嗎?這個和氏璧又是什麼材質的,以至於讓它成為傳國之寶?
  • 成語文化故事:和氏璧,完璧歸趙
    和氏璧本身是一塊純白色的玉璧,曾被加工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它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被稱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春秋戰國時期「完璧歸趙」的故事被流傳成千古佳話,其中就涉及到了這塊無價之寶——和氏璧。
  • 和氏璧現在在哪裡?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我們在語文課中曾經重點學過,說的是戰國的一個人教藺相如,他通過自己的智謀幫助自己的國家奪回和氏璧,送還到邯鄲的故事。和氏璧聽起來像一件非常珍貴的奇珍異石,而且年代久遠,如果留到現在必定價值不菲。那這無價之寶它現在是否還存在呢?它在哪裡呢?它為什麼是無價的呢?
  • 成語故事 | 什麼是和氏璧?—《完璧歸趙》
    趙國的惠文王在統治趙國的時候,意外得到了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世上罕見的寶玉,名叫和氏璧。秦國的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立刻派使臣送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塊稀有的和氏璧。趙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後認為,如果把和氏璧交給秦國,恐怕不僅失去了和氏璧,也拿不到秦國的城池;如果不給秦國的話,秦國肯定會派兵來攻打我們。
  • 春秋時期發現的「傳國之寶」和氏璧,它的最終去向是哪裡?
    楚霸王項羽塑像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是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璞玉石,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古玉和氏璧在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天下所共傳之寶也」(史記),圍繞著它還有「完璧歸趙」這樣的千古佳話。和氏璧最終流向了何處?
  • 和氏璧下落之謎
    風雨和氏璧,啼笑人間情。  唐代詩人李白《鞠歌行》裡寫道:「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  有誰曾想到,和氏璧在血雨腥風中,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歷史的?  因為它吸荊山楚水之靈氣,納日月星辰之精華,才成為一塊奇石,顯盡了空靈和怪異。在卞和的眼中它是奇玉,在楚厲王、武王眼中是普通的石塊。
  • 婦孺皆知的「和氏璧」,背後卻有一個鮮為人知而感人的故事
    而其中出現的「和氏璧」更是故事發生的重要物品。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這麼一塊美玉,被各個諸侯國都視為鎮國之寶,它就是「和氏璧」。人們對和氏璧的渴求,好聽點說是「天下共傳」。實際上,各諸侯國為了得到它,不擇手段,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天下共搶」的地步。要不,你看「完璧歸趙」裡面,貴為大國之君的秦昭王對和氏璧也是垂涎欲滴,不顧臉面、厚顏無恥地藉口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呢?
  • 和氏璧的下落……
    說到和氏璧,大家肯定會想到《史記》中完璧歸趙的故事,那它是從哪來的?後來又去了哪裡呢?現在還存在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講一下和氏璧的傳說。直到公元前689年文王繼位後,才發現卞和說的是真的,裡面果真藏著寶玉,他覺得對不起老和,故命名為「和氏璧」,意為和氏之璧,並把和氏璧當做楚國國寶來對待。
  • 【和氏璧】的故鄉在南漳
    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34;。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
  • 從和氏璧的發現 看專利價值的評估
    原標題:從和氏璧的發現,看專利價值的評估 楚國人卞和,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認定這是塊寶石。卞和把它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兩位楚王找專家鑑定認為不是寶石後,分別以欺君罪砍掉了他的左右腳。
  • 換個角度我們重新認識和田玉文化重溫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最早見於戰國時候,諸子百家的一本書叫《韓非子》,那麼在《韓非子》裡這麼描述的和氏璧,他說在春秋的時候,楚國有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在金山下得到一塊玉璞。什麼叫玉璞?玉璞就是天然的沒有加工過的玉料,那麼他得到玉璞以後就奉獻給當時的楚王叫楚厲王。那麼楚厲王,一眼看上去這不是塊石頭嗎?
  • 作為傳國玉璽的和氏璧,堪稱國寶,但它真的存在嗎?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也不過讓我們知道趙王手裡有一塊價值不菲的美玉而已,但這也不稀罕,作為一國之君,有幾件寶貝也不足為奇。但《史記》後來說,秦滅了趙國後,就霸佔了和氏璧,將其作為傳國玉璽,還在上面刻字,作為玉璽。而傳國玉璽後來就成為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徵,如果沒有這塊玉璽,那就意味著不是正統王朝。因此,每到改朝換代時,搶玉璽就成了頭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