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2020-08-09 祁哥物語

人常雲得民心者得天下,以為萬世恆理,實則繆矣。

古今中外,萬國林立,代代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有幾者因得民心而得天下?多是雄兵殺伐四方,武力奪得天下。如秦並六國,百姓生靈塗炭,非六國民心之所向,乃兵強之故。又如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屠戮城池,罄竹難書,卻締造了超級帝國。再如滿清入關,屠戮百姓,改發易服,奴役華夏二百餘年。故非得民心者得天下,乃得利器者得天下。

然強秦暴政治國,民怨沸騰,縱有百萬雄兵,卻也十六載而亡。蒙元種族歧視,貶漢南三四等人,存續不過百年。滿清興文字獄,施愚民之策,苛捐重稅,魚肉百姓,致使官逼民反,辛亥起事,縱有曾李左林之能臣,將百萬之雄兵,也終究在劫難逃。何也?乃失民心者失天下也。

蓋天下得之以利器,失之以民心。縱觀歷史,代代王朝莫不如此。

荀子曾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太宗曾以此自誡誡人,贏得貞觀之治,萬國來朝,是然也。然唐運也不過二百餘載,終因君臣無道,為百姓所棄。何也?皆因君權天授,而非授諸民,君誆代天以愚黔首,民怨以牢獄,民反則誅殺。衙門恃權刮民之膏,役民之體,百姓惟坐以待斃,叩謝不殺之恩,不罰之德。倘有朝國破,百姓該當奮起抵抗,維護舊制,還是舉手相慶,喜迎新朝?

近代以來,民主興起,締造共和,權授諸民,而法施天下。縱觀當今之世,權授諸民成合法執政不二法器,亦如昔之君權神授。遂有獨國馭民,曾若蘇、伊、敘之流,以民授為號,以利器為實,閉國門,控言行,逆耳良言難發,諂媚之聲盛行,乏智擁躉簇擁,既得利者意滿,美曰民心之所向,實則不抵天下民心之什一,自欺欺人矣。

惟有官選諸民,而服務諸民,天下方民之天下,非君之天下,方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選賢以治國,無能則下野,得天下民心者,國方能長治久安,百姓才可安居樂業,此乃皇皇大道也。

相關焦點

  •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的天下」這句話流傳甚廣,似乎已經成為了歷史定律。然而,最近也有人提出,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有些時候,反倒是不是很得民心者最終打敗了得民心者,取了天下。主要證據是在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政權更迭:秦始皇滅六國、蒙古滅宋、朱棣擊敗朱允炆、滿清滅明。這四次事件中,勝利者在得民心方面並不比失敗者更好,卻都擊敗了對方。今天,我們就對這四個事件及其相關的觀點分析一下。
  • 民心和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錯了嗎?
    得民心者就是得民心,不得天下,得民心與得天下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甚至沒有關係。民心和天下,從來就不是同一件東西。打個比方,古時候結婚一般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是指腹為婚。比如李家小姐由父母嫁給趙家少爺,但是李小姐早已芳心暗許,給了隔壁的窮苦書生王書生,於是李小姐便喊出一句哪怕再過一千年都不會過時的臺詞:你得到了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 得民心者得天下嗎?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大致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夏桀和商紂之所以成為亡國之君,是因為他們失去了百姓的擁戴。失去百姓的擁戴,是因為失去了民心。
  •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天下之爭,實質上就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與國民黨中的腐化墮落之爭,還包括國民黨與滿清之爭,上朔百年,幾百年,上千年……那一次天下之爭無不飽含民心的較量。所謂得民心,說白了就是有道德。
  •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
    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更替都順應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多少朝代的推翻都是由於政策的改革和民心的朝向有關,百姓的擁護促使新時代發展,信息化時代發展下21世紀的我們一直還是這樣。正是今天的主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多商家思考,為什麼我的產品賣不出去,為什麼我是客戶並不理睬我,為什麼我的道路走的那麼艱難。因為你沒有抓住客戶的心理,沒有實質性的了解客戶真正需要什麼,沒有讓你的產品融入他生活習慣中。挖掘客戶需求就如同探知民心走向!
  • 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繼續往外推,推到天下人民,用仁愛精神對待自己所管轄的人民,這就是施仁政。為什麼可以而且應該實行仁政,其理論根據是人的本性是善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的善性是人本身固有的,不是外加的。人有仁義禮智這四個善端,就像人有四肢那樣,是固有的,不是外加的。孟子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為什麼有的人變壞了?
  • 得屌絲者得天下?非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179]得屌絲者得天下?非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誰是屌絲?沒錢人是屌絲。但凡有點錢的人,都不會說自己是屌絲;在比自己有錢的人面前依然還是稱自己屌絲。但是能說「得屌絲者得天下」?不能。原因並不是簡單的不尊重消費者。很多老闆都知道,20%的優質客戶,才是公司維持盈利的根本;這些優質客戶從哪裡來呢?從競爭對手那裡搶過來?這是沒那麼容易的事情。一個客戶之所以為優質,是因為他的素質和內在知識涵養很高,他們不會輕易的認可一個商品是優質商品,必須進過長期的試用,或者有很多人試用後說好,他才會說好;他們不會輕易地更換自己認可的品牌。
  • 不得民心者得天下
    經常聽到有句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仔細想想覺得哪裡不對,歷史上的勝利者真的是獲得了民心從而取得勝利的嗎?民心和勝利有什麼必然聯繫嗎?我研究了大量案例,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不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首先,戰爭需要調動大量資源,而調動儘可能多的資源必然就得不到民心。在雙方實力接近的戰爭中,資源消耗必然是巨大的,也就意味著誰能調動更多的資源投入戰爭往往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如何才能調動更多的資源?掠奪民財就是必然選項,掠奪的財富越多也就越不得民心,但戰爭獲勝的可能性卻越大。
  •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謬論還是事實
    在中國的思想流派中,對於民心的重視莫過於儒家學者。聖人孔子提出仁治的思想,荀子更是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以此來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自古帝皇更迭、朝代更迭都被認為和民心緊緊聯繫在一起。無數拿筆桿子的人,總是在歷史的書頁上寫著"得民心者得天下"。
  • 一個千古謬論: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這是咱們從歷史課本上學習到的至理名言,可隨著年歲的增長,對世事感悟的加深,以及理論聯繫實際,對歷史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後,我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法律僅是一些僵死的條文,如果缺乏賢人治理,即使優秀的法律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徒法不足以自行」「為政在人」「天下歸仁」。人治的傳統,影響了中國法治的正常進程,一方面,它把人的素質、修養、作用抬到了很高的高度,注重人的道德擔當和責任良知,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嚴重的權力崇拜與個人崇拜,法律成了一種依附人治的工具。
  • 餐桌戰爭,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離婁上》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被曹操八路鐵騎追趕,劉皇叔仍攜民渡江,淨得新野、樊城、江陵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就了貞觀之治,好像這都是玄武門之變的功勞;「永不加賦」,讓韃子皇帝康熙坐穩了江山,反清復明的呼聲一聲低過一聲;「打土豪、分田地」,讓人民大眾一起跟隨中國共產黨反抗國民黨武裝鎮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國歷代君王的成敗無不與這句話有關
  • 由「得民心者得天下」想到的
    現在網上經常會聽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實際真是這樣嗎?假如用腦子想一想,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有多少次是這樣的,秦統一六國是嗎?元滅北宋是嗎?清統一是嗎? 我這句話不過是統治階級為自己政權合法性披了一件外衣。
  • 得民心者得天下?迷信於此的李自成失了天下
    後人在總結這段歷史時,認為是李自成進京後驕傲自滿、貪圖享樂、縱容官兵淫掠人民,最終失去了民心才導致兵敗如山倒。特別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把李自成蓋棺定論為一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失掉了民心的革命失敗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本文作者通過對各種文獻全面、深入的考證,力爭還原一個真實的李自成。
  • 得民心者得天下(銳評)
    「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在不斷擴大執政基礎的同時,以服務促管理,以服務凝人心。通過切實加強黨組織和黨的幹部隊伍的能力和素質建設,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人民團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從組織上、思想上、制度上築牢執政根基,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 八十年風雲錄: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新社北京五月三十一日電題:得民心者得天下--訪中共中央黨校郭德宏教授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在中共黨史上,密切聯繫群眾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之一。在新的世紀,中共能不能繼續保持和發揚這種優良作風,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採訪中共中央黨校郭德宏教授時,他一語道破人民群眾的重要性。
  • 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元朝清朝最初不受歡迎,為何反而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樣的表述,在古代不少典籍裡面都出現過。比如,《孟子》裡就記載「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還有《三國志》裡面也記載,司馬懿去世的時候,曾對他的兩個兒子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為何還會有元清兩朝入主天下?
    簡單來說,兩者的意思都顯示出老百姓的重要性,意思是有著老百姓支持才可以得天下,才可以坐穩天下。但是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為什麼還有元清兩朝入主中原呢?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其實在古代,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只不過是勝利者的一種自我貼金方法罷了,真正得天下,關鍵不在於所謂「民心」,而在於槍桿子硬不硬,也就是說以實力來說話,而這點在元清兩朝身上最能體現出來,這兩朝就是以武力奪取的天下。
  •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為何還會有元清兩朝入主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簡單來說,兩者的意思都顯示出老百姓的重要性,意思是有著老百姓支持才可以得天下,才可以坐穩天下。但是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為什麼還有元清兩朝入主中原呢?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滿清入關不得民心,為何能坐擁江山三百年
    從古以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歷史上第一個朝代開始就是如此,秦朝一開始用武力奪得江山,可是後來民心大亂,導致了秦朝末年出現了很多農民起義軍,最有名的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其次就是劉邦了。劉邦建立漢朝,靠得也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