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成為合肥一個商業神話,明年這裡將告別「批發市場」,迎來新轉變。
幾乎每位合肥市民都有一段關於城隍廟的記憶,城隍廟要改造的消息也一直牽動著大家的心弦。什麼時候改造?改成什麼樣? 一年年,這樣的討論一直持續著。昨天,官方「預告片」正式發布,城隍廟的未來也明晰起來。
廬陽區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改造「第一步」將於2014年1月29日(農曆臘月二十九)17時邁出,先對九獅樓二樓、徽光閣一至三樓、廬陽宮一至五樓、小商品世界一至五樓等四個小商品批發市場實施停業整改,後期古玩城、沿街小門面也將迎來改造。
「走,去逛城隍廟!」這句話,現在聽來,是喊你去淘便宜貨;未來,可能是要請你去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街區。改造後,合肥城隍廟批發市場將徹底告別「批發市場」四個字,轉變為「歷史文化休閒體驗街區」,換個時髦的說法,也就是「RBD」。
存在了近30年的城隍廟為什麼要改造?廬陽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省、市、區消防安監部門多次對市場下達「隱患整改通知書」,不少消防通道被佔用,已不適合經營活動。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不適宜發展低檔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而且有限的空間和擁堵的交通條件也阻礙了批發市場的發展。「城隍廟批發市場僅3萬平方米,這點體量未來將不具有競爭力。」
據介紹,由於合肥軌道2號線與5號線在城隍廟、三孝口附近都有換乘點,未來城隍廟有望攜手步行街打造合肥版「王府井」。
城隍廟內的攤點。
聽說城隍廟要「轉型」,合肥人紛紛曬回憶
說起城隍廟,老合肥會拉著你說上半天;一到城隍廟,孩子們就如同進了天堂,逛一趟能樂上好幾天,香噴噴的蠶豆、可愛的面人,還有過年才能添置的新衣服;對於商戶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發家之地,在這裡起步奮鬥、走向富裕……幾乎每位合肥市民都有一段關於城隍廟的記憶。
一家三代人的城隍廟記憶
家住二裡街的黃婷婷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她的成長記憶和城隍廟密不可分,她的父母、奶奶也與城隍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愛城隍廟小吃
「那會兒城隍廟市場還沒建好呢,奶奶常在那附近擺攤。」當年,婷婷年僅5歲,父母上班的日子,她總是拽著奶奶衣角一起去擺攤。最吸引她的,莫過於路邊五花八門的小吃和零碎的小什物。
後來,城隍廟市場開業了。每個星期,奶奶總是會帶著婷婷去城隍廟進貨,布鞋、鞋底、針線、頭繩、襪子……當年的城隍廟內,有個男人經常蹬著三輪車賣蠶豆,邊騎邊喊:「一毛嘞,吃熱的。」價格不貴,一毛錢一包,奶奶經常會買給她吃。婷婷依稀記得,蠶豆用料足、風味好,「是我吃過的最香的蠶豆。」這麼多年過去了,婷婷還記得那時的滿足和快樂。
城隍廟過周末
黃婷婷上中學時,正值城隍廟最輝煌、鼎盛之時,去那閒逛成為家人周末的休閒活動。
城隍廟南門進去是電子批發城;進去不遠處,是三唐百貨、凡人服飾,再向裡走是一排賣服裝的;廬陽宮一樓可以買到床單、家紡,樓上是鞋類批發。再向北走,是批發襪子、文具用品的;繼續前行就是小商品世界了,裡面有箱包、手套圍巾、首飾,還有指甲油、洗浴用品等。
對於城隍廟市場的布局,黃婷婷爛熟於心。媽媽最喜歡去城隍廟買家庭所需,有時是扯塊布,有時是去買鬆緊帶、扣子,有時是批點方便麵。跟媽媽去的次數多了,黃婷婷自然知道城隍廟裡鼎鼎有名的扣子大王、雜貨大王等。
對於「吃貨」婷婷來說,陶永祥炒貨、史義興炒貨、周貴妃涼皮等,都是城隍廟不容錯過的美食。
城隍廟老店陶永祥號。
盼城隍廟「變身」
2000年之後,合肥市可逛的商業圈逐漸增多,婷婷去城隍廟的次數漸漸少了,最近一次是結婚前去買婚慶用品。
市場布局一如婷婷記憶中那樣,可是人氣大不如前:曾經熙熙攘攘的街道有些冷清,店鋪老闆也沒那麼忙碌了,但市場裡雜亂的樣子卻一如既往。「現在購物場所越來越高檔,如果城隍廟再不改造,可能會愈加沒落。」作為看著城隍廟長大的老合肥人,黃婷婷支持且樂意城隍廟改造。
一位經營戶的城隍廟記憶
城隍廟市場廬陽宮一樓西北角,61歲的邵華輝百無聊賴地躺在一堆布匹上休息。正迷糊著,有人喊他名字,「老邵,你過來一下。這市場要搬遷改造,我們商量下往哪裡搬的事情。」老邵一骨碌站了起來說,「這下要搬家了,真捨不得。」
1989年他紮根城隍廟
1989年,時年37歲的懷遠人邵華輝來到合肥,在城隍廟市場廬陽宮一樓租了一間鋪面做布匹生意。那時,城隍廟市場剛興建不到4年,廬陽宮也在招商。
邵華輝剛來那會,城隍廟一條街已經形成規模,街上有賣衣服的,也有2家炒貨店,其中一家是如今鼎鼎有名的史義興炒貨。「廬陽宮的一樓就像一個大雜貨市場,什麼都賣。」老邵回憶說,賣家具的、賣茶葉的、賣五金的、賣布匹的全都有。
「愛麗斯」歌舞廳走出不少名人
老邵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廬陽宮四樓有一家名為「愛麗斯」的歌舞廳,是當時合肥最高檔的歌舞廳。每晚七點,舞廳準時營業,老邵偶爾得了空進去坐坐,聽別人唱歌,也是一種享受。
彼時,舞廳老闆把沿海地區歌舞廳的經營理念帶到合肥。不僅邀請了第一屆合肥小姐做舞廳代言人,還請來一批專業人士來作為駐唱嘉賓。當年在歌舞廳裡跑場子的年輕人,數年後走出了不少名人。出演過《紅十字方隊》、《大宋提刑官》的演員黃海,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飾演「文書」翰林的徐洪浩,都曾在愛麗斯裡唱過歌、伴過舞。
上世紀90年代每天進帳兩三百
1991年開始,老邵發現生意開始紅火起來。忙的時候,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晚上5點。那時候,老邵一天就能進帳兩三百元。
「當時,在城隍廟市場做生意的人都很拼,大家都卯足了勁幹活,一方面是為了賺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響城隍廟這個品牌。」老邵說。為了能進到質優價廉的布匹,老邵去過山東、山西、河南、湖北等國內很多省市。
告別城隍廟真心捨不得
城隍廟要升級改造,老邵表示很理解,市場建起來這麼多年,也確實需要進行整體的升級了。「但是經營了這麼多年,和城隍廟有很深的感情,這說走就走,感情上捨不得。」
老邵說,他的家庭事業和城隍廟是分不開的。剛搬來那會,小女兒才上一年級,兩個兒子也在上小學。每到周末,3個孩子就會來到城隍廟玩耍。忙生意間隙,看到孩子們的笑臉,老邵的心情也會很愉快。
說到未來的打算,老邵說,他在安徽大市場有鋪位,以後會轉到那邊再幹幾年後,就準備退休了。
一個不願提起的回憶
2000年廬陽宮大火
提起城隍廟,不能迴避那場大火。昨日,在廬陽宮一樓布匹市場的商戶李先生說,那場大火給他家帶來了數十萬元的經濟損失,至今想來仍很後怕,「火災要是發生在白天人多的時候,不堪設想。」
2000年1月11日清晨6時40分,城隍廟市場廬陽宮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合肥消防部門於7時02分接到報警,調集7個中隊的近400名消防官兵、35輛消防車趕赴現場撲救。後省消防總隊又調集鄰近的淮南、六安市的消防官兵增援滅火,歷經5個小時,將火撲滅。
火災過火面積10523平方米,廬陽宮及四周的126間門面房內的服裝、布料、五金和塑料製品等燒損殆盡,1人死亡,619家經營戶受災,燒毀各類商品損失折款1763萬元,廬陽宮主體建築火燒損失416萬元。兩項合計,廬陽宮火災直接經濟損失2179萬元。
經公安部消防局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鑑定中心鑑定,電線熔珠是通電狀態下電氣線路短路所致。因此,合肥市城隍廟市場廬陽宮火災,是由於廬陽宮外牆搭建的門面房內照明電線短路引起的,火勢蔓延造成了這場大火。事後,11名責任人被處理。
網友「曬」城隍廟記憶
caibei:「一面之緣」思惠樓
曾經有段時間聽說上面有個千年烏龜,可惜我上去時已沒有了。我有次跟一個朋友走到那了,他說想上去,就這樣,我就去了這一次。當時站在思惠樓上拍下了對面的娘娘廟。
snowcry:嘗盡小城市裡的大「滋味」
棉花糖、猜燈謎、捏麵人……一提起城隍廟,這些兒時最美好的記憶就迴繞在我的腦海中。它神秘過,時尚過,更多的是平民氣息。城隍廟是一處貼近生活的地方。它雖然是一處批發市場,其意義卻不僅僅局限於「批發」二字,它是一處很特別的地方,夾雜著市井氣息與各種各樣生活的味道。
合肥土老鱉:看老街,騎大馬
琉璃瓦,方白牆,屋簷微翹迎燕忙。那時,合肥這座城中只有長江路算是一條康莊大道,其他路面基本上都是泥土路面,用水泥鋪成的路面少之又少。上世紀90年代初的城隍廟,人潮如織,經常有人將毛頭大馬帶到城隍廟牌坊下,供市民騎行拍照留念。
9月10日,城隍廟思惠樓下是以批發、零售塑料用品為主的市場。
曾經商業的神話,如今卻是低檔商品批發市場
1986年,香火繚繞的城隍廟正式成立市場,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這裡也成了合肥的一個商業神話。不少商戶剛入駐城隍廟的時候,都是白手起家,名不見經傳,可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藉助著城隍廟整體商業的繁華,成為了合肥最早的一批「萬元戶」,也走出了一個個知名品牌,如周貴妃涼皮、陶永祥炒貨……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些新型商圈和大型綜合體的圍攻下,城隍廟逐步淪為一個以低檔商品為主的批發市場。
開業之初 大型國有商店
段玲勇,城隍廟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86年,他來到城隍廟做市場管理員。
彼時,城隍廟市場剛開業,921個經營戶先後登記入場,其中80%都是國營、集體經營戶,4萬平方米的經營面積一下佔去2.1萬平方米。老合肥人張春發至今仍清楚記得,「逛城隍廟,像逛大型國有商店似的,貨物種類有限,售貨員的態度有點冷淡。」張春發說,即便在當年,城隍廟市場是合肥市少有的商圈,他也不愛去那兒購物。
事實上,市場管理人員也有同樣感受,「靠吃『大鍋飯』過日子的『懷抱型』企業,很難搞活市場。」城隍廟市場第一次籌劃「變身」:接納經營有道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讓市場「活」起來。
一名扛著大包貨物的商販經過徽光閣
20世紀80-90年代 「變身」批發市場
1987年4月,廬陽宮四周的小百貨行業遷至廟東街,形成小百貨批發一條街。次年初,李國斌父子帶著所有的「家當」,進駐市場做起買賣。
沒多久,他敏銳察覺到市場「風格」似乎在悄然改變,「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很多人開始做批發生意了,而且隨口開價,價格浮動很大。」確實,當年的城隍廟批發市場是塊「試驗田」,嘗試從「零售型」轉向「批發兼營型」,進貨渠道、經營範圍、商品價格等逐一放開,可以由商戶自己說了算。
「可挑選的餘地多了,賣東西的人很熱情,就算不買東西也能聊上半天。」漸漸的,張春發開始喜歡去城隍廟市場購物,逢年過節、周末,或是從老家來了親戚,都會帶著他們去那兒走一圈。
20世紀末 古玩城建成 開發文化特色
仰剛是城隍廟最早的古玩商之一。20世紀末,城隍廟古玩城建成,這讓一直默默無聞的城隍廟市場,在全國「揚眉吐氣」了一把。仰剛記得,當年的全國古玩市場的排行榜上,城隍廟古玩市場排名第八,一時間成為大街小巷議論的話題。
只可惜,限於市場環境、價值評估等方面的制約,城隍廟古玩市場逐漸陷入了尷尬境地,經營戶也產生「有力卻使不出勁」的感覺。「徽州文化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如果能將這些東西充分發掘出來就好了。」仰剛一直希望,古玩城能做出品位。
21世紀以來 被新興商圈「圍攻」
2005年,合肥人再逛城隍廟又多了一個去處,這就是城隍廟新建的商業大樓,更多的城隍廟商戶喜歡稱其為「龍頭商城」。
「大樓很漂亮。」經過考慮,小商品世界的經營戶魏東升在商城租了個門面,算是給自己的小營生開了個分店。在他們看來,新商城的出現,不僅填補了城隍廟現代商業氣息的不足,也意味著城隍廟市場又將轉變。
然而,一直不能改變的是,隨著合肥眾多新型商圈,如四牌樓、三裡庵的興起,在現代大型綜合體的圍攻下,城隍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榮耀。
在廬陽宮二樓從事服裝批發的陳長虎有著切身的感受,2000年在廬陽宮大火中,他損失了40多萬,幾乎傾家蕩產,頭幾年借著利息也能勉強起家。而隨後生意一步步下滑,「產品檔次低,利潤薄,每年收入成半地減少。」另外,他認為,環境也成為生意量的阻礙,「夏天時沒有空調不說,就連電扇也時常因為電力弱帶不起來。」他看中了長江批發市場的新商鋪,「有空調,還能上網,我準備去進點皮草賣,再開拓一下網上生意。」
相關新聞
城隍廟曾「試水」夜市卻「夭折」
「下班了,去城隍廟逛逛吧?」
「都6點多了,太晚了,城隍廟早關門了。」
這段對話,是描述城隍廟最好的「時間寫真」。早上8點開市、下午6點收市,城隍廟的商戶和上班族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為何不能延長經營時間,讓合肥人晚上也能逛城隍廟呢?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讓商業進一步繁榮,城隍廟市場曾嘗試過「夜市」。當時,周春燕在四中上學,每晚放學,她總是拉著同學去城隍廟閒逛,吃點小吃或是看看衣服。可惜,「夜市」持續僅半年多,突然消失。
「晚上光線太差,客人看不清商品。」李國斌記得,那會兒,白天來退換貨的客人變多,市場內經常聽到爭執吵鬧的聲音。而另一方面,「夜市」裡開闢了小吃街,隨處丟棄的垃圾讓經營戶厭煩,管理者頭痛。不久後,夜市被「叫停」。
一碗涼皮 從城隍廟「走向」家喻戶曉
在城隍廟的鼎盛時期,出過一批「萬元戶」和「大王」,如「炒貨大王」陶永祥、史義興,「蠶豆大王」黃家源,還有諸如時代特色的「扣子大王」、「襯衣大王」……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周貴妃涼皮,這個不少合肥人尤其是女人不得不嘗的名小吃。
1992 年,城隍廟大門西側的安慶路218號,開了第一家涼皮店,營業面積約150平方米。因涼皮最早起源於唐朝,唐朝又有美女楊貴妃,為方便記憶便取此名;其二:貴妃涼皮質地輕薄,口感爽滑有種高貴的感覺,又是周姓女人研製的,取其姓氏就叫了「周貴妃」。1997年正式註冊商標為「周貴妃」,成為城隍廟三家有註冊商標的著名小吃之一。如今,貴妃涼皮已經成為合肥市家喻戶曉的經典美食。
據統計,1988年,城隍廟市場湧現26家家電經營戶,4個月銷售彩電2700多臺、冰箱700臺。
1989 年4月,布匹市場遷入廬陽宮,形成布匹批發市場,同年10月,塑料、搪瓷製品和針紡織品批發市場也遷入其中,廬陽宮成為城隍廟最大的批發交易廳。1992 年8月,九獅樓成為鞋襪專業批發市場;1994年,2.5萬平方米的小商品世界建成;1995年,徽光閣成為鞋類專業批發市場……
自此,城隍廟正式「變身」為批發市場,經營商品多達20大類25000多個品種,日均客流量達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