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登臨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登金陵鳳凰臺》,為李白傳世的千古名篇。
《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爭高下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金陵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抒情。
據記載,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而作,後一說法佔據上風。
崔顥(704-754),為汴州人,唐代詩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年間為司勳員外郎,代表詩作為人稱道的是所作《黃鶴樓》。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與杜甫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李白仍不甘心,誓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黃鶴樓》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鳳凰臺的來歷
據學者高迎春考究,鳳凰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為雄鳥,凰為雌鳥,合稱鳳凰,用來象徵祥瑞。後來合二為一,雌雄同體,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鳳凰和龍,都是古人幻想出來的神奇動物,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到了秦漢時期,龍的形狀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而皇宮的嬪妃們,開始以鳳凰形象來裝飾和形容自己。龍鳳呈祥成為皇家貴族的象徵。《說文》:「鳳,神鳥也。五色備舉,出於東方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看到鳳凰,則天下安寧,自春秋時期,人們無比崇拜鳳凰。
據劉向《列仙傳》記載,秦穆公時,有一人名蕭史,善吹簫,簫聲能吸引孔雀、白鶴,聲傳則飛集於宮庭。憑著這一點本事,讓穆公的女兒弄玉為之傾心不已。由於弄玉也好吹簫,秦穆公便把女兒許配給蕭史,夫婦日夜協奏,學作鳳鳴之聲,居處數年,雙簫合璧,果然有了不一樣的音色,還真招來了鳳凰。秦穆公進一步為女兒、女婿建造了一座鳳臺,這對夫妻居止其上,竟然可以數年不下通於人世。忽然有那麼一天,兩人相偕隨鳳凰飛去。給秦人留下的,除了一座空蕩蕩的宮室之外,還有不時繚繞於樓臺之中的簫聲。
到了漢代,各地高築鳳凰臺,蔚然成風。有了鳳凰臺,種植梧桐,修築廟宇,就可以引來鳳凰,保佑百姓安居樂業,風調雨順。鄂州、鹹陽、聊城、邯鄲等地還保留鳳凰臺遺址,南京浦口、江寧、六合、大廠等地也有鳳凰臺、鳳凰山。
金陵鳳凰臺建設始末
據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有三隻頭小足高、五顏六色、鳴聲十分悅耳之鳥,狀如孔雀、外貌又絕不像開屏驕物的孔雀那麼張狂,一時之間飛到建康(今南京)永昌裡王家宅園中,棲止在一株李樹上。稱奇的是,不止這三鳥來,隨著它們來了一大群鳥兒,跟隨其比翼而飛,為數從數十而百、數百而千,不多大辰光便令建康滿城翮影遮空,當時人們認為,這三隻鳥就是百鳥之王鳳凰,各種鳥類隨鳳凰翔集就是「百鳥朝鳳」,古人認為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是值得慶賀和紀念的大事。
當時建康歸屬揚州(今安徽省大部分及江蘇長江以南地區,非今揚州),揚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隨即下令,將永昌裡改名鳳凰裡,之後又千挑萬選,擇保寧寺後之山興建樓臺,以為祝念;斯臺即名鳳凰臺,彼山即名鳳臺山。
金陵鳳凰臺遺蹟
據清《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今南京市)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如今鳳凰臺早已不存,據考,李白登臨鳳凰臺之時,該處只是一片稍稍隆起的丘原,有「大江前繞,鷺洲中分」的地勢,已不存在臺觀樓址。李白登臨之後,鳳凰臺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至南宋歷經數次重建,最終圮廢。今有來鳳街、鳳臺路。
鳳凰翔集的永昌裡位於今南京西南鳳遊寺遺址南,該處有一古寺為瓦官寺,始建於東晉,明朝時被焦竑(明代南京城第一位狀元)更名為鳳遊寺,寺早已廢毀,後被重建。如今鳳凰臺遺址一帶,附近留有多個老小區、中小學。(作者 侯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