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2021-01-08 騰訊網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  釋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

江:長江。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紳。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裡被稱為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武定門北側。

浮雲蔽日:比喻讒臣當道障蔽賢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語雙關,因為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徵。

長安:這裡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譯  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奔流。

吳國宮殿的鮮花芳草遮沒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那些悠悠浮雲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讓人內心沉痛憂鬱。

賞  析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進一步生發,聯想到六朝的繁華。三國時期的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後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金陵達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綿長的秦淮河橫貫城內,兩岸匯聚六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華可見一斑。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短命,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來,吳國曾經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時代的風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華也如鳳凰臺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句由抒情轉為寫景。詩人並沒有一直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而抽出思緒將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峰並列,矗立在縹緲的雲霧之中,若隱若現,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長江,被白鷺洲橫截,江水一分為二,形成兩條河流。此二句氣象壯麗,境界闊大,為末聯「不見長安」作鋪墊。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裡。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裡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此詩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在格律氣勢上不分上下。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創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臺》的創作背景說法不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經典引路,詩詞為伴。在詩詞的海洋裡,你會欣喜地發現,那些遙遠的面孔,從未如此地鮮活而有趣,那些經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璣,撥動著心弦。

相關焦點

  • 登金陵鳳凰臺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全詩翻譯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詩中非常出名的一首,作者是李白,這首詩並不是單純的寫景,作者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幼兒學唐詩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2013-02-01 22:15 來源:網際網路
  • 怎樣理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第二句?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詩,原詩如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理解好這首詩,尤其是最為關鍵的第二句「鳳去臺空江自流」,首先要簡單地了解一下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其簡單地說以下三點:首先說一下,這是李白的一首詩,是李白當年流放夜郎之後,又遇赦返回長安途中,經過鳳凰臺時所做的一首詩。
  • 探究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之處
    探究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之處 原標題: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李白詩詞精選十三:登金陵鳳凰臺
    3月我們推薦的是李白專題詩集,詩集將根據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不斷延伸,陽春3月讓我們一起體驗詩仙的曠世奇才吧!I:正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①鳳凰臺:故址在南京鳳臺山。相傳劉宋元嘉年間因異鳥集於山而建。②吳宮:三國時孫吳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③衣冠:王公貴族④三山:在南京西南江邊上。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是否模仿了崔顥《黃鶴樓》?
    在眾多擬作中, 最引人矚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擬崔詩以較高下的故事被後人津津樂道, 《唐詩紀事》、《詩林廣記》等文獻中多有記載。崔顥《黃鶴樓》作於天寶三載 (744年) 之前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應作於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的乾元元年 (758) 之後, 李詩難免受到崔作的影響, 對照二詩文本也能發現模仿的痕跡。
  • 唐詩解讀:《夜泊牛渚懷古》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情思
    唐詩解讀:《夜泊牛渚懷古》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情思李白一向寫詩不受拘束,因律詩就稍有規則感,所以寫起來講究諸多,但是李白依舊脫不了他本身豪放灑脫之風,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李白的一首懷古詩《夜泊牛渚懷古》。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千古流傳!清朝詩人:庸俗淺薄!
    如果有人說李白的某首詩歌「庸俗淺薄」,相信許多讀者都很吃驚,恰恰李白有一首詩很有名,但是也有這樣唱衰的聲音。這首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每日一詩|《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注 釋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江:長江。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賞 析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 品讀《登金陵鳳凰臺》,李白教你如何正確的「抄襲」
    李白直到後來,李白遊金陵,登上了金陵的名勝鳳凰臺,他終於是找到了找回場子的機會,於是便有了這首《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若是仔細對比一下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真的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 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另寫《登金陵鳳凰臺》,孰優孰劣?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當年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眼前這美麗的景色,也想要賦詩一首。不過看到了此前崔顥曾經寫出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樣的唐詩名句,決定擱筆不寫。不過一向驕傲的李白是不可以認輸的,所以後來又登上金陵鳳凰臺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唐詩,千百年來一直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提並論。但其中孰優孰劣?今天我們不妨評判一番。
  •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誰更厲害?
    這首詩是非常了不得的,特別是在當時,李白雖然沒有像傳說中一樣發酒瘋,但在當時肯定是把崔顥這首作品記在心裡的。因為除了《登金陵鳳凰臺》,他還仿作過一首《鸚鵡洲》,更是很明顯的仿作: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 中國人和外國人譯詩差別舉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三種英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國古代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和詞是最受重視的,而以詩為甚。詩盛與唐,李杜為唐詩之傑出代表,李白飄逸絕塵,杜甫沉鬱頓挫,李白詩也相較杜甫易懂,故而在向外傳播唐詩的時候,多選擇李白詩來翻譯,而不選擇杜甫,大概是因為杜甫詩內多典故,譯者費力,讀者費力,兩處都不討好,便很少被人選擇;李白正與之相反。
  • 詩仙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歷史感喟與現實思索讓各種滋味夾雜其中
    登金陵鳳凰臺【作者】李白 【朝代】唐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息。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裡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 新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遊記》
    鳳凰臺上鳳曾留,鳳去凰追臺悠悠。東吳英豪守建鄴,洪武兒孫爭輪流。(傳說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在此停留過,自從鳳凰離開後只剩下一座空臺。東吳此地都城叫做建鄴,多少的王候皇孫為求江山永固拼命保衛它,到了明太祖的兒孫卻在這裡上演了一場皇位爭奪的大戲!六朝金粉的明代都城應天府,是一個虎踞龍盤人才輩出的地方,現今早已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
  • 崔顥和李白的這兩首詩都是在說「黃鶴樓與鳳凰臺」的故事
    崔顥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登金陵鳳凰臺》賞析《登金陵鳳凰臺》同樣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首聯「鳳凰臺上鳳凰遊,風去臺空江自流」與崔顥《黃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相近,同樣著一個「空」字,並通過神話傳說引出對於時空的迷茫空幻之感。
  • 千古登臨傳絕唱,鳳凰臺上題佳作:淺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比較起來,李白的律絕近體不算多,七律尤屬寥寥。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卻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在鳳凰臺的題詠中,被推為「絕唱」。這首詩通過描繪祖國河山,抒發懷古情思,表現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對時局的憂慮,寓情於景,感人胼腑,堪稱佳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詩人競技與名勝題寫:從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談起 | 一詩一會
    眾多名作中,有兩篇作品尤其受到矚目,一個是「詩仙」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登金陵鳳凰臺》,另一個是崔顥的代表作《黃鶴樓》。熟悉這兩首詩的讀者不難發現,它們不僅同為懷古抒情詩,而且在結構上也有不少相似之處——《登金陵鳳凰臺》僅在開頭十四個字中就用了三個「鳳」字,勾勒出鳳凰臺昔日的恢弘,而《黃鶴樓》的前兩句亦重複了三遍「黃鶴」,將飛鳥的去留與古蹟的興衰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