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解讀:《夜泊牛渚懷古》與《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的懷古情思
李白一向寫詩不受拘束,因律詩就稍有規則感,所以寫起來講究諸多,但是李白依舊脫不了他本身豪放灑脫之風,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李白的一首懷古詩《夜泊牛渚懷古》。
這首詩是李白詩中極其清新的一首,整首詩毫無誇張與突兀,全部是白描,而且因為李白寫詩不太喜歡被格律所約束的原因,所以這首詩依舊還是李白原有的風格。首聯寫景描繪牛渚月夜時分的景色,此時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一片雲彩都沒有,這樣的景色使得整首詩的格調定位在一種陰暗悲涼之中。詩人在船上獨自望著高懸的月亮,想起了曾經遊經至此的謝將軍,謝尚是東晉名士謝鯤的兒子,他本人狂傲不羈十分有李白的風格,這讓李白有種親切之感,於是想著想著就心潮澎湃,壓不住的激情寫下此詩。
當時謝尚經過這裡時遇見袁宏,無意間聽見袁宏在高吟自己寫的詩《詠史》,覺得詩詞十分美妙,便由此結緣並與之相談甚歡直至天明,這樣袁宏的名聲便很快傳開了;詩人寫到我也可以高吟絕唱啊,可是卻遇不見賞識我的人啊!這是李白想到謝尚提攜袁宏之後又想到自己,在斯人遊經之地,這種懷念之感就越發強烈,這時候詩人不禁感慨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賞識,在大唐盛世卻無法像謝將軍那樣遇見知己,一種悲涼之感油然而生啊!
接下來詩人又想到自己每天就要揚帆遠去了啊!於是寫到楓葉紛紛而落的場景,很好的渲染出詩人內心的悲涼,這種楓葉紛紛落下的秋景與開篇的青空沒有一片雲相呼應,詩人那種悽苦的感情就從這裡表現的淋漓盡致了。詩人苦悶的心情無法排解也遇不到良人賞識,怎能不覺蕭瑟悲涼呢?這首詩好就好在全詩渾然天成,不用大量華麗的辭藻卻將詩人的心境表達的十分貼切。
第二首詩也是李白的一首懷古詩,這首《登金陵鳳凰臺》可謂意境深遠,可比擬崔顥的《黃鶴樓》。
詩人寫到,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遨遊過啊,如今鳳凰早已遠去,只留下空空的鳳凰臺在此啊!只留下長江之水滾滾流淌啊!這是詩人極目遠眺所見,雖無華麗辭藻的修飾,卻依舊能夠感受到那種壯闊的景象。當年那些衣冠貴族,如今也早已埋入塵土之中不復存在了啊!世事變遷如今又是一番新的景象,這是詩人對過往深切的感嘆,無論當初的景象如何豪華最終會歸於塵土之中。遠方的三座巍峨山峰並列而立與青山之外,秦淮河被被白鷺洲分成了兩條細流。詩人在高樓之上見此景象就好像在望遠處的長安城,因為從詩的尾聯可以看出,詩人並沒有沉醉於這壯麗的景象,而是由此聯想到政治與國家,所以更顯得此詩的意境高遠耐人尋味。
尾聯詩人寫浮雲能蔽日也就是說現在的朝政,連宦官小人都可以當道了,這是詩人對政治社會發出來的不平和憤懣,但是也包含著深深的無奈,也是自己一腔才華無人賞識的惋惜。
長安不見卻恰好讓人感覺之前的高樓遠望好似不僅僅是在看那些景色,而是在想登至高樓好去看見遠方的長安城啊!因為看不見長安城卻也讓詩人十分憂愁,這時候詩人的思緒已經不再是個人的無所為了,而是對國家的擔憂,對政治的擔憂,對小人當道的擔憂。
這首詩雖然不長,也是李白不太喜歡的律詩,但是這是詩卻又是一首懷古的千古絕唱,因為這首詩從對那壯闊景象的描繪引申至世事的變遷,然後是對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涼,最後至家國天下,君王政治,憂國憂民之心已經足矣可見,因為這樣的高遠意境才顯得此詩被後人所望塵莫及,真正做到心懷天下的人能有多少呢?
這兩首詩均為懷古詩,但是不同的是第一首主要是對李白所思慕之人的懷念,進而表現出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愁,而第二首詩卻在意境上遠超過第一首,主要通過重遊經典之地發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進而引發出憂國憂民之情懷,這才是本詩的主旨所在。
好啦,今天我們對李白兩首懷古詩的解析就到這裡啦,大家有木有更傾慕李白大詩人了呢?喜歡的寶寶歡迎點讚或評論區留言哦!
本文由黃埃散漫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