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仙
小鳳仙是民國初年北京城裡的名妓,因協助蔡鍔反對袁世凱帝制更成為名噪一時的「俠妓」、「義妓」。然而,當護國運動取得重大勝利、袁世凱在舉國討袁聲中於1916年6月6日死去後僅數月,蔡鍔將軍也於11月8日在日本東京病逝。
蔡鍔將軍死後,他的那位紅粉知音小風仙到哪去了呢?此人的後半生是怎樣度過?結局又是怎樣的呢?這一直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據史料記載,小鳳仙原是浙江的旗人,其父姓朱。母親是偏房。因不願受大老婆歧視,其母帶著她離開朱家單過。不久,母親病逝,一位姓張的奶媽收留撫養她,所以她就改姓張。1911年11月,杭州革命黨人響應武昌起義在杭州起事,張奶媽就帶著她倉促逃往上海。因衣食無著,張奶媽就將她暫時押給一位姓胡的藝人學戲,取花名「小鳳仙」。
1913年7、8月,革命黨人在南京發動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北洋軍閥馮國璋、張勳等部攻打南京,戰火延及近兩月,小鳳仙跟著胡老闆逃回上海。這年,小鳳仙13歲,成一亭亭玉立的美人。不久,她跟著胡老闆到當時的京師北京,在著名的八大胡同的陝西巷雲吉班賣唱接客做生意,以其才貌色藝俱佳名震京師,成為民國初年北京城紅極一時的名妓。
就在這期間,前任雲南都督蔡鍔將軍被袁世凱羈留於北京,居高位,實閒職,並遭受種種監視。為避袁世凱耳目,故作韜晦之計,常到八大胡同妓院走動,結識了小鳳仙。英雄美人,十分恩愛,成為知音。
蔡將軍知道了小鳳仙的身世後,十分同情。一次,張奶媽從江西來到北京,找到胡老闆與小鳳仙。蔡鍔問小鳳仙:「張是什麼人?」小鳳仙說是她母親,胡老闆是領家(押帳的債主)。蔡鍔就出錢替小鳳仙贖了身。
小鳳仙回到奶媽身邊,仍在雲吉班做生意,並與蔡鍔感情更深。蔡鍔教她識字看書,並常給她講些《三國》、《水滸》的故事與做人、為政的道理。後來,也給她透露些反對袁世凱稱帝的事情,使她的思想認識大為提高,終於在1915年11月中旬袁世凱稱帝前夕,協助蔡鍔逃出北京。隨著護國討袁鬥爭的勝利發展,小鳳仙的「俠妓」名聲也傳遍了全國。
蔡鍔將軍在討袁護國鬥爭取得勝利後僅數月,於1916年11月8日因喉癌不治,在日本東京逝世,年僅34歲。消息傳到北京,小鳳仙悲痛欲絕。在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公祭蔡鍔時,小鳳仙特地請大名士易宗夔代撰了一副輓聯送去致祭。
這是中國近代的一副名聯。其詞如下:九萬裡南天鵬翼,直上扶搖,憐他憂患餘生,萍水相逢成一夢; 十八載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此聯上聯寫蔡鍔,下聯寫自己,情長誼深,令人感嘆,傳誦一時。
據說此聯在社會上傳開後,有些文人覺得太長、羅嗦,便把八句縮成四句。後來傳到大名士方爾謙耳裡。方是揚州人,「揚州二方」之一,是著名的「聯聖」。他說:「四句還嫌多,只要兩句就夠了。」他改成一聯: 不幸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此聯用典比喻貼切,含意深刻:以周瑜比蔡鍔,就隱指袁世凱是篡權的曹操;周瑜是在赤壁大戰後功成而死,喻指蔡鍔是取得護國討袁勝利後而死,同為少年英雄;李靖是唐代開國功臣,用來比蔡鍔,讚揚蔡鍔是辛亥革命與護國運動的功臣;而李靖在失意落難時,隋宰相楊素府歌妓紅拂慧眼識英,毅然離楊素府夜奔投李,以之比喻小鳳仙協助蔡鍔脫險,讚揚小鳳仙是像紅拂一樣的俠妓。
據說,當北京官方與民間各界在中央公園公祭蔡鍔時,小鳳仙身穿藍布大褂親自前往致哀。當她隨民眾步入靈堂向蔡鍔遺像鞠躬時,被北京大學學生發現。小鳳仙察覺後隨即快步走出中央公園,學生們追蹤尋訪,竟不可得。此後,小鳳仙遂從八大胡同消失,隱姓埋名,無影無蹤,其去向一直是個謎。
小鳳仙自蔡鍔將軍去世後,先嫁給東北軍一位師長,移居瀋陽。後來那位師長死了,她改嫁給一位姓陳的廚師,住瀋陽市皇姑區壽泉街三胡同一座平房裡。因為她丈夫姓陳,四周鄰居們都稱她叫「陳娘」,但對她不平凡的身世一無所知。
人們看到陳娘長得很漂亮,白皮膚,大眼睛,瓜子臉,個頭兒至少在1.6米以上,依稀可見她年輕時沉魚落雁般美麗的姿容。至於她的實際年齡,她從不提及,長相又很年輕,無人能猜得準。她沒有工作,靠丈夫的收入養家度日,生活很拮据。兩口子沒有子女,居住的房間是狹小的北廂房,室內面積只有10平方米左右。室內幾乎沒有家具,因而並不顯得十分擁擠。家裡唯一像點樣的擺設,就是那隻天天上弦的小鬧鐘。
陳娘穿的是平平常常的衣服,但洗得乾乾淨淨,穿起來顯得與眾不同。她的唯一愛好就是喝酒,幾乎每餐都要飲兩盅白酒,飲得很慢很慢。這樣的習慣似乎與她的坎坷人生有關。她的最大樂趣就是去聽戲,聽得有滋有味,如醉如痴。這也可能與她早年的生活道路有關。她這樣的生活習慣一直維持到晚年。
1948年11月,解放軍佔領瀋陽。這年小鳳仙已48歲,她丈夫在東北人民政府總務處工作,可能還是廚師。她自己也要靠勞動吃飯了,先是進一家被服廠做工,以後到東北人民政府統計局出收部一位叫張建中的人家做保姆。她改名張洗非,不知此名是否有深意,生活仍較拮据。
1951年初,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率劇團去朝鮮慰問赴朝參戰的志願軍,途經瀋陽演出,下榻於東北人民政府交際處招待所。
小鳳仙聞訊,很想見見這位昔日在北京的舊相識,遂寫一信寄給梅蘭芳:「梅先生,若寓瀋陽很久,如有通信地址,望企百忙中公餘之暇,來信一告。我現在東北統計局出收部張建中處作保姆工作。如不棄時,賜晤一談,是為至盼。」
數日後,小鳳仙接到梅蘭芳邀請相見的回信,高興非常!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打扮得像過節一樣,趕去交際處招待所。
這時的小鳳仙年過50,又生活拮据,飽經憂患,故顯得很憔悴。她見到梅蘭芳,一番寒暄後,便談了自己的出身家世和淪落煙花的經過,以及與蔡鍔相識並幫他逃離北京袁世凱虎口的情況。當她講到蔡鍔將軍到雲南後就再沒給她來過信,以及在討袁護國戰爭中喉疾加劇、去日本就醫逝世時,聲音哽咽,泣不成聲。
梅蘭芳關切地詢問她此後的生活情況,她感慨萬分,講了她30多年來的顛沛流離及目前的生活艱辛。
梅蘭芳安慰她說:「你的生活問題,我跟交際處商量一下。人民政府一定會照顧你的。」
當天,梅蘭芳宴請了小鳳仙,離別時還送給她一筆錢。
梅蘭芳把小鳳仙託他解決生活問題的事,託付給東北人民政府交際處的李桂森處長,並寫信通知小鳳仙與李桂森聯繫。小鳳仙接到梅蘭芳來信通知後,即去找交際處的李桂森處長。經李桂森處長介紹,小鳳仙被分配到一家政府機關學校當保健員,1951年6月23日正式上班工作。
為此,她十分高興,於6月28日特地寫信給梅蘭芳表示感謝。梅蘭芳接小鳳仙信後,未再與其通消息,並遵小鳳仙囑,對其身世與行蹤守口如瓶,僅將此事告知其秘書許姬傳與近代史專家榮孟源。榮孟源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梅蘭芳則在1961年病故。在政治壓力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小鳳仙的情況再也無人知曉,也再無人敢於過問了。小鳳仙被人間遺忘了。
但小鳳仙仍默默無聞、平平淡淡地在瀋陽平民中生活著,也仍然無人知曉她那不平凡的身世。
70年代初,中國正處在「文革」動亂中,小鳳仙已是70多歲了,丈夫已死,孤苦伶仃。她曾被好心的鄰居、瀋陽低壓開關廠女工劉長青接到家中住了一段時間。這期間她心情開朗,常常眉開眼笑。只是有一次,她聽到收音機裡播放戲曲,內容是當年蔡鍔與小鳳仙的往事,她面容痛楚,泣涕漣漣。劉長青見狀,急忙握住她的手細問緣由。在一聲聲關切的詢問下,這位被稱作「陳娘」的慈祥老人才情不自禁地口吐真言:「那戲中之人就是我!」她向劉長青講了自己的身世,並再三叮嚀,千萬不可外傳。
1976年,小鳳仙終於走完自己曲折的人生道路,以76歲之齡病故。她是栽倒在自家平房旁的公共廁所裡,是突發性的腦溢血。人們把她抬進醫院急診室,但搶救無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