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次上街,總會要求媽媽給我買一串冰糖葫蘆。作為外地人,我們看到和吃到的冰糖葫蘆其實並不正宗。但小時候總是吃的滿嘴的開心和滿足,我想,那個年紀的孩子,都是愛吃糖葫蘆的吧!
後來有次到北京旅遊,看到冰糖葫蘆竟然可以做成那麼多形狀,那麼多顏色,整個櫥窗裡五顏六色的,很吸引小孩子。但我知道,那不是最終的冰糖葫蘆。最早的時候,冰糖葫蘆就是直接把山楂果用竹籤串成一串,由小販拿著走街串巷的去賣,一串上有很多個,竹籤被壓得彎彎的,走起來路來會一顛一顛的,特別有意思。
我們現在吃到的外面裹了糖的冰糖葫蘆,最早是出現在宋朝,還跟宋朝的一個皇帝有關。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名叫趙停,很受宋孝宗的寵愛,因此在公元1187年,趙停,也就是後來的宋光宗,通過宋孝宗的內禪而繼位,第二年便改年號為紹熙。
這位宋光宗在位時間並不長,政績也一般,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但他同大多數皇帝一樣,都有一位非常寵愛的美人。這位美人叫黃貴妃,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獨得宋光宗寵愛。然而有一天,這位貴妃病了,臉色面黃肌瘦,整日不思飲食,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了,宮裡的御醫對她的病也都束手無策,於是宋光宗不惜花重金張貼皇榜求醫。
後來有一位江湖上的郎中揭榜進宮,為這位貴妃治病。他命人將紅果,也就是現在的山楂,與冰糖煎熬,在每頓飯前時讓貴妃服下五到十粒。沒想到沒過幾日,這位貴妃竟然慢慢好起來了。大家都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新奇,於是這個藥方便被流傳了下來。後來民間的百姓紛紛將這種果子串起來拿到街上去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吃到的冰糖葫蘆了。
其實這種方法之所以能治好那位貴妃的病,完全就是因為裡面的山楂。山楂有活血、助消化、消積食等作用,這位貴妃定是因為每日山珍海味吃積食了,導致胃口不好,才會食不下咽,因此吃了山楂之後胃口大開,病自然也就慢慢的好了起來。
冰糖葫蘆或許是每個小孩子童年印象最深的回憶,好吃不貴,任何一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而且重要的是小孩子吃了還能幫助消化,增長胃口,何樂而不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