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 一江山島戰役

2021-02-13 點兵堂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部隊在陸海空三軍協同下,對國民黨軍隊佔據的一江山島發起海陸空立體式進攻,最終成功攻佔一江山島。

 


一江山島戰役中,解放軍部隊正發起衝鋒

 

1950年,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放緩了解放浙江沿海島嶼的腳步。而對岸的國民黨軍隊,則趁機在大陳島、一江山島上糾集各地雜牌軍隊,叫囂著「隨時反攻大陸」。與此同時,美國也為所謂的「反攻大陸」行動提供了大量的幫助。一些美軍情報人員,打著所謂「西方公司」的名號,入駐一江山島,在上面把國民黨雜牌軍訓練成遊擊隊。

 


大陳以及一江山島位於東南沿海

 

1953年,朝鮮戰場停戰,解放軍的作戰重心重新轉移到東南沿海,多次發起攻島作戰,攻佔多個國民黨佔據的沿岸島嶼,而國民黨軍隊此時已經無力奪回。而隨著一批新的機場落成,解放軍空軍取得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絕對制空權,開始連續轟炸一江山島以及附近的大陳島。在此之後,國民黨的軍艦無法在白天進入大陳島附近區域停泊,只敢在夜間進行鬼鬼祟祟的活動。進入1954年,解放軍繼續出動轟炸機以及強擊機襲擊大陳島,並且擊沉國民黨中權號坦克登陸艦,並且炸傷4艘艦隻。

 


在大陳島水域被炸沉的國民黨坦克登陸艦中權號

 

1954年11月14日,解放軍第31魚雷艇大隊的四艘快艇在大陳島海域附近突襲國民黨太平號驅逐艦,並且將其一舉擊沉。隨後,解放軍的魚雷艇部隊再接再厲,於1955年1月10日又在大陳島西南海域擊沉了國民黨洞庭號炮艇。在此之後,國民黨軍艦再也不敢輕易進入這片海域,解放軍取得了大陳島海域的制海權。

 


在大陳島海域附近被解放軍魚雷快艇部隊擊沉的國民黨太平號驅逐艦

 

1955年1月18日,空軍部隊開始對一江山島上國民黨軍隊的陣地發起大規模轟炸。在空軍轟炸過後,陸軍炮兵部隊繼續炮轟一江山島。與此同時,解放軍登陸部隊搭乘登陸艇進行航渡,登陸作戰正式開始。在航渡的途中,海、空軍以及炮兵部隊不斷地提供有效的火力掩護,壓制一江山島上國民黨軍隊的炮火,使得登陸部隊順利完成航渡。而在登陸部隊上岸後,立刻以炸藥包、噴火器等兵器消滅島上殘餘的火力點及暗堡,並且俘獲了不少國民黨士兵。

 


描述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油畫作品

 

在一江山島失守後,解放軍空軍立刻把空襲目標從一江山島改為大陳島,國民黨軍隊意識到大陳島失守只是時間問題,於是開展所謂的「金剛計劃」,撤出大陳島上的國民黨殘餘部隊。1955年2月13日,大陳島上國民黨軍隊撤離5天後,解放軍兵不血刃地解放了大陳島。

相關焦點

  • 一江山島戰役遺址的華麗嬗變
    在遼闊的東海之上,一江山島實在太渺小。然而,60多年前發生的一江山島戰役,給浙江台州這座面積僅1.24平方公裡的小島,賦予了別樣的歷史意義與軍事價值。 時光荏苒,一個甲子的時光悄然而逝。因無常住居民,一江山島當年在槍林彈雨中所留下的戰鬥痕跡,慢慢被茂盛生長的灌木雜草撫平,就連碉堡掩體等戰鬥工事,也被植物所遮擋。 如何讓這段光榮歷史成為永不消失的紅色記憶?台州軍地走過一段並不平坦的道路。
  • 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一江山島戰役
    1955年1月18日8時,在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的統一指揮下,華東軍區部隊發起了一江山島戰役。現任軍事科學院黨委秘書的黃宙峰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江山島戰役既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而且還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在白天發起的三軍登陸作戰。
  • 今天起,椒江有了「國保」單位:戚繼光祠、一江山島戰役遺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一江山島戰役遺址(編號8-0590-5-074)▼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匾額題為「威鎮海疆」,前金柱由張愛萍將軍題寫楹聯「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大殿、偏殿和看樓通聯,布展《戚繼光抗倭史跡陳列》。其中大殿為中心陳列,東偏殿和東看樓為第一陳列室,西偏殿和西看樓為第二陳列室。《戚繼光抗倭史跡陳列》以文獻、文物、圖表、照片、模型等形式,再現了當年戚家軍抗倭的光輝歷史。
  • 一江山島戰役與氣象保障
    一江山島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的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這場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攻大陸的企圖,為我軍未來的登陸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保證戰役勝利的諸多要素中,軍事氣象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一江山島戰役氣象環境及其氣象保障組織與實施進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對現代軍事氣象保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 原創:一江山島戰役能給我軍今天奪島作戰提供什麼經驗
    第一,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離不開軍隊正規化建設。1953年底到1954年初,第一次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召開。會議確定了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的總方針和總任務。在經歷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後,解放軍對現代化戰爭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別是空軍的建設在當時世界上也屬前列。
  • 在一江山島講述歷史故事
    不知不覺,我在一江山島景區從事講解工作已經有兩年半時間。父母親年輕時曾在這一帶討過海,讓我對這裡產生了莫名的親切感,加上我從小就對軍事非常感興趣,便堅定地選擇了這份工作。一江山島以「一江山登陸戰」而聞名。
  • 一江山島戰役(1955年)
    一江山島位於浙東沿海,主要由南一江、北一江兩個島嶼組成,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裡。據守該島的國民黨軍由「一江山地區司令部」所轄之第4突擊大隊、第2突擊大隊第4突擊中隊及1個炮兵中隊共1000餘人。華東軍區根據浙東沿海國民黨軍所佔島嶼的指揮中心和防禦重點是大陳島,而一江山島是屏障大陳島的前沿據點等情況,遂決定集中兵力,首先攻佔一江山島,爾後再轉兵攻取大陳島,以擊破國民黨軍在浙東沿海島嶼的防禦體系。1955年1月18日,在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的統一指揮下,華東軍區部隊發起了進攻一江山島戰役。這次戰役是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
  • 90個第一|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一江山島戰役
    「62年前的一江山島戰役,不但創造了我軍軍史的第一,而且也創造了世界軍事史的奇蹟。」陸軍中校軍官黃宙峰引以為豪的人生經歷之一,就是自己曾在登陸一江山島的主力部隊——原陸軍第20集團軍某摩步旅「沙家浜連」當過指導員。現任軍事科學院黨委秘書的黃宙峰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江山島戰役既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而且還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在白天發起的三軍登陸作戰。
  • 一江山島戰役:解放軍登陸艇上舉竹竿炸飛碉堡
    一江山島戰役期間,解放軍魚雷艇部隊出擊     陳虎點兵:一江山島之戰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按照中國古代兵法來講,打仗要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的因素顯然是第一位的。  一、從指揮員的配備看島嶼攻防作戰的「人和」。
  • 一江山島戰役為何對解放軍如此重要?
    今日的「一江山島營」,可謂解放軍軍改最新成果的代表,舊式摩託化步兵快速向多兵種協同作戰方向改進,站在了陸軍調整轉型的前沿。   事實上,也正是這支英雄部隊,在64年前作為浙東沿海「一江山島」登陸作戰主力,打贏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揭開了我軍現代化戰爭的嶄新一頁。
  • 一江山島戰役勝利60周年藏品昨在椒江開展
    昨天上午,在椒江海門老街58號,紀念一江山島戰役勝利60周年專題藏品正在展出。其中,老報紙、連環畫、叢書、紀念章等153件展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解放浙江一江山島進行的戰役。從這個戰役起,解放軍開始擊破國府殘部在浙東沿海島嶼的防禦體系,是中共第一次成功實施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意義深遠。
  • 我軍第一次陸海空聯合作戰 一江山島戰役
    62年前的一江山島戰役既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在白天發起的三軍登陸作戰。
  • 一江山島戰役遺址開放 浙江台州添「紅色新名片」
    中新網台州1月18日電 (見習記者 李津 實習生 李苑露)1955年,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取得了一江山島戰役的偉大勝利。
  • 紅色景區格外紅 走進椒江區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地
    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島52周年紀念日,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廣場新添一座青銅雕塑——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三軍聯合作戰前指群雕。前指群雕以頭門山陣地為基座,再現了當年三軍聯合作戰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等6位首長給部隊下達作戰任務的情形。它和「眾志成城」、「光照千秋」、「和平昌盛」等雕塑一道,為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增輝,也為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地紅色旅遊景區增添一道紅色光芒。
  • 解放一江山島: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
    1955年1月18日,我陸海空三軍集中優勢兵力,對位於東海上的一江山島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迅速解放了一江山島。這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  歷史好比一首雄渾而悠長的樂曲,組成它的音符是一個個歷史事件。相比歷史的悠遠,歷史事件也許就是短短一瞬,但它卻常常超越時空,激蕩起延綿不絕的回音。尋訪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歷史遺痕時,記者常有這樣的感受。
  • 椒江:一江山島航線開通
    今天(8月18日)上午,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椒江一江山島景區正式通航。這就意味著從今天開始,台州以及全國各地的遊客都可以在椒江客運輪渡碼頭乘船前往一江山島。   記者陳璐婷:「現在是上午的8點18分,我所在的位置是椒江客運輪渡碼頭,我身後正在舉行的是一江山島航線開通儀式,那麼馬上我們首批遊客將登上慶達2號前往一江山島。」
  •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蔣介石一直視大陳島為臺灣的東大門,而一江山島猶如大門的門閂。因此,在一江山島的蔣軍駐防兵力和火力配備都很強,防禦設施也十分堅固。全島共築三線陣地,配置4層火網,築有明暗碉堡154個,陣地和各碉堡之間有塹壕和通道相連。陣地前鐵絲、地雷、絆網等障礙物密布,再加島上陡壁巖礁,山勢險峻,使攻打一江山島的戰鬥顯得非常艱難、殘酷。  再難的戰鬥難不倒我英雄的人民軍隊。
  • 中國海軍雁蕩山艦官兵參觀一江山島戰役遺址
    4月12日,中國海軍雁蕩山艦官兵在一江山島戰役紀念碑前舉行宣誓儀式。 周鵬程 攝 海軍雁蕩山艦官兵列隊敬禮,緬懷英烈。 周鵬程 攝中新網上海4月12日電 (周鵬程 滑停 崔濤)12日,人民海軍成立日來臨之際,在某海域執行任務的中國海軍某登陸艦支隊雁蕩山艦,組織官兵參觀一江山島戰役遺址,開展「弘揚紅色傳統,繼承先烈遺志」紀念活動。該支隊是海軍組建最早的一支部隊,先後參加了奪取灘滸山、奔襲披山島、解放一江山島等一系列戰鬥戰役,具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和厚重的歷史底蘊。
  • 一江山島戰役:開創我軍聯合作戰先河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曲寶林一江山島戰役:開創我軍聯合作戰先河■曲寶林●針對一江山島戰役●張震同志曾在著作中這樣評價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使我軍獲得了解放浙、閩沿海島嶼的重要作戰經驗,初步摸索了陸、海、空三軍協同配合,實施登陸作戰的基本原則,對於加速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的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一江山島戰役:國共雙方最後一場血戰,全殲敵軍受毛主席稱讚
    ——毛澤東一江山島戰役,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擔任前指司令員,戰役自1955年1月18日7時發起,至19日2時全部肅清島上殘敵結束,歷時19個小時。我軍參戰總兵力1萬餘人,陸軍登島兵力3000餘人,包括4個步兵營,9個炮兵營,國民黨軍參戰1000餘人。戰鬥中擊斃國民黨軍519人,俘虜567人,炸毀、炸傷敵艦5艘,擊落、擊傷敵機16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