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夫人是何許人也?這個角色在電視劇版《知否》並沒有正式出場,只是存活於臺詞中。她是忠勤伯爵府的大娘子,是袁文紹的母親,是盛家嫡長女、盛明蘭大姐盛華蘭的婆婆。
在《知否》裡,好婆婆有,比如對王大娘子來說,盛老太太絕對是一個好婆婆;壞婆婆也有,盛家四個蘭遇到的婆婆都不怎麼好說話。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下在《知否》原著裡盛華蘭的婆婆袁夫人是有多麼糟糕。
01.偏愛長媳,欺負二兒媳;
盛華蘭的丈夫袁文紹是嫡次子,爵位輪不到他襲。好在,袁文紹自己知道上進,謀了一個差事,顧廷燁則是他的上司。
袁文紹的大哥在劇中出場過,就是第一集前來提親、故意教唆顧廷燁跟盛長楓打賭的袁文純。他之所以挑撥顧廷燁與盛長楓,不是因為那對聘雁是多麼稀奇古怪的珍寶,而是因為他精於算計,想要讓盛家失去顏面,在袁家面前低人一等。
袁文紹的妻子是袁夫人的侄女,深受她的偏愛。為了讓自己的兒媳婦兼侄女日子過得好一點,袁夫人不僅捨不得讓她站規矩,甚至捨不得讓她這個伯爵府未來的女主人操心管家的事情,把管家的事情全部推給了盛華蘭。
作為嫡次子的妻子,盛華蘭管家屬於吃力不討好。她既要為一大家子的生活做計算,整天為家務事所操勞,又要拿出自己的嫁妝填補袁夫人鬧出的漏洞,就算她把伯爵府打理得井井有條,襲爵的人跟她男人又沒關係,白白為袁文純一家做嫁衣。
袁夫人對大兒媳婦極其溺愛,稍有頭疼腦熱便心疼不已,讓她趕緊休息,對盛華蘭卻極其苛待,不僅在袁文紹的屋子裡塞滿了小妾給盛華蘭添堵,而且讓盛華蘭挺著大肚子給她站規矩。最終,袁夫人的做法得罪了自己的兒子,引起了兒子的不滿。
俗話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作為婆婆,你在幾個兒媳婦中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甚至偏愛一個苛待另一個,你打的不僅是兒媳婦的臉,也是兒子的臉。
02.經濟上嚴重損害到了兒子的利益,讓兒子忍無可忍。
盛華蘭結婚的時候,帶了一筆豐厚的嫁妝過去。袁夫人極其眼饞,一直想把那筆嫁妝弄到手,好拿來補貼自己的大兒媳婦和自己的娘家。可是,作為一個有頭有臉、有爵位的人家,怎麼好意思堂而皇之地要兒媳婦的嫁妝?
於是,袁夫人想出了一些歪主意。她讓盛華蘭去管家,卻把家裡的銀子管在手裡,迫使盛華蘭不得不拿出銀子補貼家用;她隔三差五就哭窮,讓盛華蘭拿錢給她,不給就一個不孝的帽子扣下來。在她的折騰下,盛華蘭賠了不少嫁妝進去。袁文紹知道之後,被母親氣個半死。
自己作為嫡次子,分不到太多的家產也就罷了,母親為了補貼哥嫂,居然打起自己媳婦嫁妝的主意,嚴重侵犯了他的利益,讓他如何能忍?
最終,袁文紹跟自己的母親鬧翻了,終於改變了自己愚孝的做法,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了。
03.連孫子輩都苛待,兒子自然無法容忍。
袁夫人讓人覺得最無法容忍的一點就是,她對華蘭的孩子、自己的孫子都不夠好。
華蘭懷第二個兒子的時候,袁夫人又給她添堵,打著實哥兒旺她的旗號,將實哥兒抱到了她的屋子裡。孩子遠離自己的身邊,讓盛華蘭十分擔心,被嚇醒了好幾次。最終,盛華蘭的擔心成了真。
實哥兒被抱走之後,袁夫人對孫子不上心,沒有好好照顧,以至於年幼的孩子在床上亂爬,打翻了燭臺,盛華蘭的長女去救弟弟,跟弟弟一樣受了傷。
袁夫人不僅不反省自己的過錯,反而把責任推卸到年幼的孫女身上,最終,盛華蘭以死相逼,才留下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出了事情,作為父親的袁文紹也對自己的母親滿腹怨言。
最終,袁夫人得罪了自己的二兒子和自己的丈夫,誰都看她不順眼。
總結:你對兒媳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得罪的是兒子。
作為婆婆,一碗水端平是處理好婆媳關係的基本之道。你偏袒其中一個,苛待另一個,得罪的不光是自己的兒媳婦,還有自己的兒子。
首先,作為婆婆,在給予兒媳婦們的待遇上不能差距太大。人一旦有了參照物,心理的不平衡感往往就越強烈。同樣是兒媳婦,得到的待遇卻千差萬別,待遇不好的兒媳婦自然會感到不滿,會對你有所怨言。長輩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晚輩也很難和睦相處。
其次,作為婆婆,要對孫子輩公平一點。護犢,是為人母的天性。作為婆婆,如果你對兒媳婦不夠好,兒媳婦礙於丈夫的面子也許不會與你計較;可是,作為祖母,你要是讓孩子受了委屈,那麼當母親的就沒有那麼好說話了。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逆鱗。
最後,侵犯了兒子的利益,你跟兒子的母子關係就會遭到重創。人都是現實的,都會格外看重自己的利益。如果父母因為偏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作為子女對父母肯定會有所怨言甚至會翻臉無情。
對兒媳婦好一點,對孫子輩好一點,也是為了你的晚年和母子關係著想。
END.
今日話題:你對袁夫人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