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多國自來水被微塑料汙染,甚至包括美國國會大廈

2020-12-05 紅星深度

眾所周知,有許多西方國家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在人們的印象裡,這似乎是一種安全和品質的象徵。但最近的一份調查結果,或許卻會改變人們的這種認知。

原來,全球多國自來水中都存在微塑料汙染,科學家們呼籲,研究人員們應當對該問題造成的健康影響進行緊急研究。

英國《衛報》今日(6日)對此作出獨家報導,美國非營利性機構Orb Media科學家對數十個國家的自來水樣本調查研究後發現,整體來說,83%的自來水都被塑料纖維所汙染。

▲最新調查發現,全球各地多國自來水中都存在微塑料汙染。圖據《衛報》

美國國會大廈、環保署總部的自來水

都被塑料纖維汙染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自來水汙染率最高的國家,竟然是美國,達94%。

不論是美國國會大廈,還是美國環境保護署總部、紐約川普大廈(Trump Tower)裡的自來水樣本,都被檢測發現含有塑料纖維。汙染率排行榜上,緊隨美國之後的是黎巴嫩和印度。

▲Orb在美國國會大廈訪客中心的自來水樣本裡發現了大約16個塑料纖維。實驗室使用了特殊材料,使得其變成粉紅色方便研究人員辨別。圖據Orb

雖然包括英國、德國和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自來水汙染率最低,但仍舊達到74%。每500ml水樣本裡存在的塑料纖維平均含量,從美國的4.8到歐洲國家的1.9高低不等。

▲美國的自來水樣本汙染率最高。圖據《衛報》

這一新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全球環境中塑料微粒的汙染是普遍存在的。此前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放在海洋裡的塑料汙染上,這表明人們在進食被汙染的海洋食物時會將塑料微粒吃到肚子裡。

「從觀察野生動物,到研究塑料對它們的影響,我們在這些方面已經有足夠數據令人擔憂,」負責為Orb監督數據分析的紐約州立大學塑料微粒專家謝莉梅森稱,「如果這些塑料微粒已影響了野生動物的生長,那你覺得,誰能保證它們就不會影響我們呢?」

尚未明確對人體有何種影響

塑料微粒吸引細菌還吸收有毒化學物

愛爾蘭同樣做了一次獨立的小型研究,並於今年6月發表。該研究也在不少自來水和井水樣本中發現了塑料微粒汙染。

「我們不知道其會對健康造成何種影響,但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遵循預防性原則,立即投入足夠努力來研究,從而發現真正的風險是什麼。」負責此項研究的高威美亞理工學院安妮梅瑞馬洪博士說道。

安妮稱,主要有兩方面的擔憂:一是極小的塑料顆粒,二是這些塑料微粒藏匿的化學物質或病原體。「如果存在塑料纖維的話,那麼很可能也會存在我們無法測量的塑料納米微粒,」安妮稱,「一旦它們是以納米級的形式存在,那麼它們便可以穿透一個細胞,這也意味著它們可以任意穿透器官,這才令人擔憂,」

據悉,Orb分析的自來水樣本裡發現的塑料微粒大小超過了2.5微米,這比1納米要大出2500倍。

塑料微粒還可以吸引下水道裡的細菌。安妮稱,「有些研究顯示,在汙水處理廠的下遊地帶,塑料微粒上的有害病原體更多。」

▲被塑料包圍的垃圾場。圖據Orb

塑料微粒還會包含和吸收有毒化學物質,針對野生動物的研究發現,這些有毒物質會被釋放到動物體內。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理察湯姆森教授告訴Orb稱,「很早就發現,塑料會將那些化學物質釋放,而腸道中的環境會促使其非常快速地釋放。」湯姆森教授的研究發現,英國捕撈上來的魚中,有三分之一都被發現體內含有塑料微粒。

▲這一浮遊箭蟲吃下了一根3mm的藍色塑料纖維,浮遊生物支撐著整個海洋食物鏈。圖據Orb

牛肉、糖、瓶裝水中也發現微塑料

當前標準水處理系統尚無法有效過濾

全球塑料微粒汙染的規模才剛剛開始變得明晰,德國的研究發現,他們所測試的24個牛肉品牌中全都包含有塑料纖維和碎片,蜂蜜和糖裡同樣也發現這些存在。2015年在巴黎,研究人員發現空氣中也掉落塑料微粒,據他們估測每年掉落在巴黎的這些塑料微粒和纖維總共可達到3至10噸。而在人們住所裡的空氣中,這些塑料微粒同樣存在。

▲隱形塑料的來源。圖據Orb

這樣的研究,導致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環境健康教授弗蘭克凱利直接在2016年的英國議會問詢中表示,「如果我們通過呼吸把塑料微粒吸進體內,它們可能會將化學物質傳遞至肺部的下半部分,還可能進入我們的血液循環系統。」

在看到Orb的數據後,凱利教授稱,現在急需做這樣的研究以決定吸收塑料微粒對人體健康而言是不是一種危害。

據悉,Orb的研究測試了159個自來水樣本,並使用了標準技術以消除其他來源對自來水所造成的汙染因素。實驗是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公共衛生學院進行。樣本來自全球各地,包括烏幹達、厄瓜多和印度尼西亞。

微塑料一般指的是自然界中直徑5微米以下的微型塑料。塑料微粒為何會在飲用水中被發現,這仍是個謎,但大氣環境是其中一種明顯來源,人們每天的穿著包括衣服,以及地毯都會散出一些纖維。滾筒式烘乾機是另外一種可能來源,因為80%的美國家庭都有烘乾機,會將其直接通風至開放空氣中。

▲洗衣機排出廢水裡衣物纖維放大後的圖片,有研究發現,洗一次羊毛衫能掉25萬個纖維。圖據《衛報》

塑料纖維還會被衝進水循環系統中,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每使用一次洗衣機就會向環境中釋放70萬纖維。大雨可以衝洗掉這些塑料顆粒汙染,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印尼的家用水井也被發現受到塑料微粒汙染。

安妮稱,目前的標準水處理系統無法過濾掉所有這些塑料微粒,「沒有哪個地方可以100%過濾掉這些東西,纖維的直徑為10微米,而在我們的飲用水系統中,很難找到這種程度的過濾方法。」

相比自來水而言,瓶裝水也無法免除含有塑料微粒,因為Orb在美國測試的幾款瓶裝水樣本中也都發現了塑料微粒。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雅林 編譯報導

實習編輯丨馮玲玲

相關焦點

  • 雨水、自來水中發現塑料成分,人類開始自食其果
    此外,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的雪樣中發現,均存在大量微塑料。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這是其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對於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微塑料中含有不同濃度的聚乙烯、增塑劑等各種化學物質,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這類物質對於水生生物存在的影響,但是對人體健康影響如何尚不確定。無論是水生生物還是人體,想要研究微塑料帶來的危害,明確掌握其含量及分布是關鍵。赫爾大學和赫爾約克醫學院牽頭的這項研究對海產品中微塑料汙染水平進行了系統審查和分析,並估計了人類每年通過食用海產品攝入的微塑料量。
  • 研究發現:泰晤士河微塑料汙染嚴重位居世界前列
    英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21日報導稱,科學家研究發現英國知名的泰晤士河汙染情況嚴重,水中微塑料汙染物含量在世界主要河流中位居前列。科學家指出,在泰晤士河流域監測到每秒有多達94000種微塑料物質流經某些地區,這一數據超過了其他歐洲主要河流,例如多瑙河和萊茵河。
  • 研究:吃魚會吃進微塑料?海鱸魚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目前,微塑料汙染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淡水和海洋水道中,其以微小塑料顆粒的形式進入到環境之中,其來源包括分解的垃圾、老化的輪胎、合成纖維織物以及包括洗髮水和化妝品在內的個人護理產品。不幸的是,魚類確實會吃這些顆粒,這些顆粒則會通過它們的消化系統甚至還會經常進入到它們的血液中。因此,有人推測,當人們吃這些魚的肉時,微塑料也會被其攝入。
  • 《美國國會》:美國國會大廈是如何建成的
    當皮埃爾· 朗方在1791年為日後的國都勾畫藍圖時,他將稱為詹金斯山的高地視為「靜候不朽豐碑的高臺」。為使稚嫩的共和國追溯到羅馬源頭而改名為國會山的高地成為美國國會大廈所在地,大廈壯觀的穹頂象徵著美國民主制度。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微塑料|淡水
    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 「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並對微塑料進行特別關注。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 人類胎盤首現 微塑料顆粒
    □紅星 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 「賽博朋克」式嬰兒 據英國《衛報》報導,研究人員在無塑料環境中收集了6位正常妊娠的健康媽媽的胎盤,並最終利用拉曼顯微光譜在四個胎盤中檢測到了12塊5至10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顆粒。而研究過程中僅對每個胎盤中約4%的部分進行了分析,這表明微塑料在胎盤中的總數會更多。 這些顆粒可能最初來自包裝、塗料、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被母體吸收或吸入體內。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監測遇難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塑料汙染在水環境(海洋和淡水)中的問題日益嚴重,得到廣泛報導和關注。據《Science》雜誌研究報告,2010 年全球192 個沿海國家和地區共製造2.75億噸塑料垃圾,其中約有800萬噸排入海洋,並且塑料垃圾數量不斷增多,到2015年已有超過900 萬噸塑料垃圾排入海洋。如果不加以控制,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排放量將會是2010年的兩倍。
  • 美國版數字報-中國食鹽被汙染說法「嚴重失實」
    對此,國內最早開展海洋環境中微塑料研究的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道季表示,必須澄清相關事實,以解社會對食用鹽的擔憂。  一則微信最近傳得特別火,說的是10月29日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上有報導稱,研究人員分析了從中國各地超市中購得的15個品牌的普通食鹽,在其中發現了用於生產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還有聚乙烯、玻璃紙和其他多種塑料。
  •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體被塑料霸佔,它已經無孔不入?
    塑料的出現方便人類生活,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塑料身影,最近幾年外賣行業的興起,包裝幾乎全都是塑膠袋,雖然比較便捷,但是加快了對環境汙染,近幾年環境惡化極為嚴重,不僅僅是陸地全都是塑膠袋的身影,就連海洋也沒能逃過塑料垃圾的汙染,根據202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內竟然出現了塑料顆粒。
  • 美國德克薩斯州發出食腦蟲警告:不要使用自來水,包括洗澡
    美國德克薩斯州發出食腦蟲警告:不要使用自來水,包括洗澡 2020-09-27 2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海洋汙染嚴重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日前確認,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據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該團隊稱,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容易被生物攝入體內的直徑0.02至0.08毫米的微小粒子較多,團隊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 河流汙染不容忽視!英國科學家:河鳥每天通過昆蟲吞下數百根塑料纖維
    只有一小部分塑料產品被焚燒,所以大多數常用的塑料聚合物要麼還在使用,要麼被填埋,要麼已經在更廣闊的環境中流通。 到目前為止,塑料汙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系統,其中微塑料顆粒(<5毫米)形成塑料碎片的主要成分。然而,海洋系統接收的塑料主要來自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塑料是一種重要的汙染物。
  • 南沙群島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聯合海洋環境汙染和修復技術學科組在南海遠海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汙染空間分布特徵和溯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差點被一頂帽子毀掉的美國國會大廈
    這裡其實還存在著一個誤區,很多人誤以為這一建築就是白宮,事實上,這是美國國會大廈。別看美國國會大廈無數次出現在新聞聯播裡,可是每年眾多赴美旅行的遊客中,難得有人會忙中偷閒地駐足參觀這座巍峨高聳的歷史建築,人們更感興趣的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和費城的自由鐘。
  • 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
    10月30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表明,美國是塑料垃圾的頭號生產國,同時,在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方面,美國排名全球第三。這項新研究挑戰了曾經認為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即收集、適當地填埋、回收或以其他方式包裝塑料垃圾。
  • 美國國會大廈騷亂後,25人因涉「從事國內恐怖活動」罪名被調查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雖然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事件已經過了近一周時間,但這事引起的餘波尚未結束。據美國陸軍部長萊恩·麥卡錫透露,在當地時間1月6日衝擊國會大廈的人群中,至少有25人因涉嫌「從事國內恐怖活動」罪名而被立案調查。
  • 較真丨科學家在女性胎盤中發現塑料顆粒,人類將生出「電子嬰兒」嗎?
    對胎盤中微塑料顆粒的分析表明,其中有三種被鑑定為熱塑性聚合物,其他9種可能來自人造塗料、油漆、粘合劑、灰泥、手指畫顏料、聚合物、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 研究所使用的胎盤,來自產婦捐贈,在產婦的接生過程中,已經避免使用了塑料製品,因此這些微塑料顆粒不太可能是操作過程中的汙染。
  • 美國國會大廈遭暴力衝擊
    ■1月6日,示威者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內與警察對峙。■1月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川普的支持者舉行示威遊行。新華社發這是國會大廈1814年遭英國軍隊縱火以來,所受最嚴重的破壞衝擊綜合新華社電 美國首都華盛頓6日發生暴力示威,示威者衝入國會大廈,參眾兩院當時正舉行會議,旨在認證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各州選舉人團投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