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微塑料|淡水

2021-01-17 網易

  來源:中科院之聲

  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薄膜、碎片、球團以及紡織纖維,是一種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載體。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微塑料體積小,這就意味著更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吸附的汙染物的能力越強。它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吸附著汙染物的微塑料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

  微塑料這一概念是在2004發表的一篇 Science 的文章 「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 「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並對微塑料進行特別關注。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微塑料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蠶食著我們的水生環境

  人類當前的歷史時期被稱為塑料時代,塑料的材料特性,特別是耐用、輕便和耐腐蝕性,使塑料得到廣泛應用,塑料產量逐年遞增。塑料工業從1950年開始發展,2018年全球塑料產量達到3.6億噸。塑料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由於其大量消耗、快速廢棄,加上不易降解,和塑料垃圾的收集和回收處理不當,導致陸地上大量的廢棄塑料汙染山川河流,導致「白色汙染」。不僅地表河流、海洋同樣是塑料汙染的重災區。據統計,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被遺棄在海洋,佔海洋垃圾的80%,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這些塑料垃圾時間日久會形成無數的微塑料顆粒。

  微塑料的痕跡遍布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微塑料通常存在於表層河流、海水、海床、河湖沉積物和海灘。最近甚至最偏遠的極地冰川和深海沉積物中發現微塑料的蹤跡。可以說,微塑料已經遍布了整個水環境。大塊塑料碎片可以通過打撈等途徑從水環境中部分清除回收,微塑料由於其較小的尺寸,幾乎無法從環境基質中清除。因此,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對水生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更嚴重,存在更高的生態風險。

  微塑料來源

  微塑料來源十分廣泛,包括各種塑料包裝、產品,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地膜,這些廢棄塑料製品暴露在自然環境中被風吹日曬、在風化過程和生物降解等的共同作用下,緩慢地分解這些產物,雖不能被完全降解,但也是在逐漸變小,變成了比顆粒更小的微塑料。微塑料碎片、顆粒表面的裂縫、凹痕是塑料破碎成微塑料的證據。

  另外,塑料微珠通常作為去角質劑中的研磨劑添加到個人護理和化妝品中,在中國購買的幾種常用的洗面奶中塑料微珠的平均濃度高達20,860微珠/g,據估計平均每年有209.7萬億(306.9噸)微塑料微珠排放到中國大陸的水環境中。這些微塑料顆粒、纖維、薄膜等的體積非常小,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汙水處理廠根本沒辦法處理它們,但是它們不能分解,可自由離開汙水處理廠,進入其他環境載體中。

  此外,洗衣機洗滌過程從衣物中脫落的細小纖維也是微塑料纖維的重要來源,科學家模擬家用洗滌過程中從合成(聚酯)紡織品釋放的微塑性纖維的定量實驗,實驗表明洗滌6公斤的合成材料所做的衣物,每次可釋放出137,951-728,789條纖維。織物日常使用或穿著的過程中也可以產生一部分微塑料纖維。此外,塑料製品廠洩露的塑料母料、汽車輪胎磨損也會產生大量的微塑料。經過降水、徑流、以及城市汙水等途徑,微塑料在各種環境介質中遷移、聚集、累計。

  
圖1 微塑料的來源

  水體環境中微塑料的特徵

  如今,科學家幾乎在所有環境水域裡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與傳統的環境汙染物不同,微塑料形狀、大小、密度、顏色和化學組分非常多樣。

  微塑料的形狀取決於微塑料原始形態、塑料顆粒表面的降解過程以及在環境中的存在時間。微塑料常見形狀有:顆粒/球團、碎片、泡沫、纖維以及薄膜。在水體環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纖維為主。

  微塑料粒徑的大小直接影響它們在水環境中的遷移,以及是否會被生物體攝食,與生物安全密切相關。隨著提取及其鑑定技術的發展可檢測到的微塑料的尺寸越來越小。現階段在水體環境中發現的微塑料尺寸範圍變化很大,最常見的微塑料粒徑小於1mm,隨著粒徑的增加,微塑料的數量呈減小趨勢。

  彩色的微塑料更容易被水生生物攝食。在水環境中發現的微塑料顏色豐富多樣,包括:白色、透明、紅色、黃色、綠色、棕色、灰色等。白色和透明的微塑料在水環境中數量最多,在部分地區彩色微塑料更為常見,這與微塑料的來源相關。

  塑料是由具有不同特性的多種化合物製成的聚合物。不同的塑料具有不同的密度,微塑料的密度決定其在水環境中的賦存狀態。密度小於水的微塑料,例如PE,PP,和PS,更容易漂浮水面或在水體中分布,密度大於水的微塑料則更容易出現在沉積物中。生物作用,汙染物的吸附等會使微塑料的密度變大,低密度的微塑料也會在沉積物中出現。在淡水和海洋環境中分布的微塑料都以PE,PS,和PP等輕密度微塑料為主,這與他們巨大的需求量相關。此外,淡水環境和海洋環境中微塑料化學成分的一致性為二者之間的聯繫提供了一定的佐證。據預計,海洋系統中百分之70%的微塑料來源於淡水系統。

  
圖2 水環境中微塑料的特徵

  微塑料在食物鏈的富集:人類餐桌上的「微塑料」

  塑料是以單體為原料,通過加聚或縮聚反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合成樹脂及填料、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添加劑組成。塑料的單體和添加劑等成分會在塑料用品的使用和處理過程中釋放出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聚乙烯單體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除單體外,一些常見的塑料添加劑如阻燃劑、增塑劑、熱穩定劑和抗氧化劑都會對水生生物和人類造成危害。例如,塑化劑會破壞動物的內分泌系統,熱穩定劑會對生物產品一定的毒性效應。

  微塑的尺寸和密度會影響生物對微塑料的攝食。微塑料尺寸越小,它們被生物攝食的概率越大。密度小的微塑料更易被水生生物攝食,底棲動物則更容易攝食密度較大的微塑料。科學家預測約有690種海洋生物收到塑料影響,其中至少10%的物種攝入了微塑料。目前在許多水生生物的腸道和組織中發現了微塑料。現階段,攝食微塑料的生物包括:浮遊生物,貝類以及魚類,且發現的攝食微塑料的生物範圍在不斷的擴大。有研究表明,水生生物攝食微塑料,首先會對生物本身造成物理性損傷。這些被生物攝食的微塑料碎片、纖維等通過纏繞和磨損攝食生物的消化道對水生生物的消化系統產生機械磨損及阻塞。消化系統的機械磨損和阻塞會減少水生生物的食物攝取量,產生偽飽腹感等;最終導致飢餓甚至死亡。

  此外,作為汙染物的「坐騎」,微塑料除了攜帶著自身的有毒物質,更攜帶者從周邊環境吸附了大量的化學汙染物如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從而對生物體造成一定的毒理效應。另外,由於微塑料不易降解且質地較輕,使它很容易在食物鏈中轉移,讓更多動物暴露在有害物質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微塑料會通過海洋食物鏈傳遞,最終進入人類食物鏈對人體健康安全造成威脅。微塑料已在包括人類作為食物的貝類、食用魚類的動物腸道組織中發現。在對食用的商品魚的研究中發現,食用魚肌肉中的存在多種微塑料,並且微塑料和重金屬在某些物種中呈良好的線性關係。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在富集作用下,會累積大量的微塑料及汙染物在體內,這些難以消化的小顆粒對人產生難以預計的危害。雖然目前尚未證實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存在哪些確切的危害,不過類比PM2.5,不排除微米、納米級的微塑料顆粒進入人體循環系統的可能,如果長期攝入微塑料,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化學物質在人體集聚,顯然不利於人體健康。當然,這還只是一種推測,關於微塑料對生態和人類健康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3 水生水生物和微塑料

  作者:楊玲、張玉蘭、康世昌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原文轉載:http://tech.shaoqun.com/a/309244.html

  跨境電商:https://www.ikjzd.com/

  upc:https://www.ikjzd.com/w/111

  easy buy:https://www.ikjzd.com/w/2162

  
來源:中科院之聲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薄膜、碎片、球團以及紡織纖維,是一種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載體。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微塑料體積小,這就意味著更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比表面積越大,吸附的汙染物的能力越強。它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吸附著汙染物的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監測遇難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塑料汙染在水環境(海洋和淡水)中的問題日益嚴重,得到廣泛報導和關注。據《Science》雜誌研究報告,2010 年全球192 個沿海國家和地區共製造2.75億噸塑料垃圾,其中約有800萬噸排入海洋,並且塑料垃圾數量不斷增多,到2015年已有超過900 萬噸塑料垃圾排入海洋。如果不加以控制,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排放量將會是2010年的兩倍。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當前,海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海洋中的微塑料也被稱為海洋中的 「PM2.5」,就如同大氣中的 PM2.5 一樣,微塑料一旦通過海洋中的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必將走上人類餐桌,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
  • 豬肉中發現「塑料顆粒」,人體內發現微塑料,瑪雅預言或成真?
    我國開始限塑令實行,塑料的出現源於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方便,無論是塑膠袋還是塑料礦泉水瓶,它們的存在讓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可是在這種方便的同時,人類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使用的塑料產品,已經給地球帶來了嚴重影響。
  • 中國首次在南大洋發現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汙染廣受國際社會關注。2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45度斷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拖網取樣作業。這是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微塑料調查,並成功獲取樣品。海面大霧瀰漫,隊員們用後甲板A架將微塑料拖網採樣器緩緩放入海中,15分鐘後收回,完成取樣。考察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鞠鵬告訴記者,研究顯示微塑料汙染已擴散到全球海域,在各海域的海水、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均有檢出。中國考察隊此前在南大洋威德爾海、阿蒙森海等海域考察時都發現了微塑料。
  • 科學網— 發現微塑料廣布於南海無人珊瑚礁區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吃魚會吃進微塑料?海鱸魚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目前,微塑料汙染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淡水和海洋水道中,其以微小塑料顆粒的形式進入到環境之中,其來源包括分解的垃圾、老化的輪胎、合成纖維織物以及包括洗髮水和化妝品在內的個人護理產品。不幸的是,魚類確實會吃這些顆粒,這些顆粒則會通過它們的消化系統甚至還會經常進入到它們的血液中。因此,有人推測,當人們吃這些魚的肉時,微塑料也會被其攝入。
  • 英國科學家:河鳥每天通過昆蟲吞下數百根塑料纖維
    只有一小部分塑料產品被焚燒,所以大多數常用的塑料聚合物要麼還在使用,要麼被填埋,要麼已經在更廣闊的環境中流通。 到目前為止,塑料汙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系統,其中微塑料顆粒(<5毫米)形成塑料碎片的主要成分。然而,海洋系統接收的塑料主要來自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塑料是一種重要的汙染物。
  • 人類胎盤首現 微塑料顆粒
    「賽博朋克」式嬰兒 據英國《衛報》報導,研究人員在無塑料環境中收集了6位正常妊娠的健康媽媽的胎盤,並最終利用拉曼顯微光譜在四個胎盤中檢測到了12塊5至10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顆粒。而研究過程中僅對每個胎盤中約4%的部分進行了分析,這表明微塑料在胎盤中的總數會更多。 這些顆粒可能最初來自包裝、塗料、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被母體吸收或吸入體內。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研究:塑料經海水浸泡後危害高出10倍更輕而易舉入侵動物細胞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在水下浸泡兩周的塑料垃圾,會對野生動物造成比那些全「新」的塑料垃圾大10倍的危害。據悉,來自拜羅伊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科學家們在淡水、鹽水和純水中培養微塑料顆粒,然後將其放入口腔細胞中,研究其影響。
  • 人類影響已達深海,「蛟龍號」大洋深處採集海洋生物樣品含微塑料
    IT之家9月5日消息 據央視新聞報導,此前「蛟龍號」在進行深海探測任務時,帶回的海洋生物樣本內含微塑料。據了解,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的海洋生物通過觀察後發現,在4500米深的水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檢測出微塑料,這些微塑料初步估計為纖維狀塑料繩,這也預示著人類活動汙染已經遍布全球。
  • 海洋汙染嚴重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日前確認,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據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該團隊稱,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容易被生物攝入體內的直徑0.02至0.08毫米的微小粒子較多,團隊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 新京報:如果達不到降解條件,生物降解塑料也會變成塑料垃圾
    但是,PLA的生物可降解性不是無條件的,更不是完全沒有環境危害的。PLA生物降解需要滿足最基本的兩個條件:50%-60%的溼度和50-70攝氏度的溫度。在此條件下,微生物才有可能經歷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逐步將PLA分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即不滿足溫溼度條件的環境下,PLA不能被降解。
  • 國外專家在人類糞便中,找到殘存的塑料微顆粒
    那些塑料垃圾是很難分解乾淨的,而焚燒的話,還會汙染空氣,所以現代社會中的塑料汙染已經很嚴重,霍金語言要印證?如果塑料用品仍被不節制的濫用,人類很容易傷害到自己。目前,國外專家已在人類糞便中發現有塑料微顆粒!
  • 南沙群島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聯合海洋環境汙染和修復技術學科組在南海遠海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汙染空間分布特徵和溯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研究發現:泰晤士河微塑料汙染嚴重位居世界前列
    英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21日報導稱,科學家研究發現英國知名的泰晤士河汙染情況嚴重,水中微塑料汙染物含量在世界主要河流中位居前列。科學家指出,在泰晤士河流域監測到每秒有多達94000種微塑料物質流經某些地區,這一數據超過了其他歐洲主要河流,例如多瑙河和萊茵河。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微塑料、抗性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對...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鄒記興教授及周愛國博士團隊對微塑料、抗生素抗性基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水產養殖環境的影響進行了綜述。微塑料(MPs)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因其獨特的生態和環境效應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全球的研究熱點。作為MPs和ARGs的易感環境,水產養殖環境在其富集和轉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洗衣機「黑科技」:利用聲波系統分離洗衣廢水中的微塑料
    英國《衛報》報導,新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全尺寸洗衣機測試,透過高科技攝影機發現,合成衣物每次洗滌可釋放50~600萬條微纖維。由於許多洗衣機缺少能夠從廢水中去除微量塑料的過濾器,因此纖維被帶入廢水處理廠,最終可能進入海洋。
  • 南沙群島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聯合海洋環境汙染和修復技術學科組,在南海遠海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汙染空間分布特徵和溯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   珊瑚礁作為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和最典型的生態系統,對於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漁業資源再生、生態旅遊觀光和海洋藥物開發及海岸線保護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新型汙染物,海洋微塑料顆粒小、數量多、分布廣、攜帶有毒有害物質、易被生物攝入,因此成為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
  • 研究表明多國自來水被微塑料汙染,甚至包括美國國會大廈
    原來,全球多國自來水中都存在微塑料汙染,科學家們呼籲,研究人員們應當對該問題造成的健康影響進行緊急研究。英國《衛報》今日(6日)對此作出獨家報導,美國非營利性機構Orb Media科學家對數十個國家的自來水樣本調查研究後發現,整體來說,83%的自來水都被塑料纖維所汙染。▲最新調查發現,全球各地多國自來水中都存在微塑料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