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在南大洋發現微塑料

2020-12-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海洋微塑料汙染廣受國際社會關注。2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的東經45度斷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拖網取樣作業。這是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微塑料調查,並成功獲取樣品。

12月24日,「雪龍2」號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當天上午,考察隊搭乘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拖網作業期間將航速降為每小時2海裡。海面大霧瀰漫,隊員們用後甲板A架將微塑料拖網採樣器緩緩放入海中,15分鐘後收回,完成取樣。

考察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鞠鵬告訴記者,研究顯示微塑料汙染已擴散到全球海域,在各海域的海水、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均有檢出。中國考察隊此前在南大洋威德爾海、阿蒙森海等海域考察時都發現了微塑料。「通過不同的作業方式,我們獲取了一定量的樣品,發現在這片海域也有微塑料存在。」鞠鵬說。

南極考察隊大洋隊隊長曹叔楠說,太空人海是國際上了解較少的南大洋海域之一,我們期望通過在此海域實施微塑料調查,累積相關數據,掌握其分布特徵和主要來源,評估其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來源:北京日報 據新華社

記者:劉詩平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焦點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微塑料|淡水
    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汙染被列為 「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並對微塑料進行特別關注。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 科學網— 發現微塑料廣布於南海無人珊瑚礁區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國「雙龍科考」即將在南大洋展開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4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進行綜合科考,同一天「雪龍」號前往阿蒙森海開展綜合科考,這意味著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即將在南大洋展開「雙龍科考」。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是中國首次實行「雙龍探極」。
  • 中國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太空人海
    首航南極的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2月15日繼續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連日來,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獲取理想的科考樣品。 「雪龍2」號此次考察是中國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太空人海。
  • 豬肉中發現「塑料顆粒」,人體內發現微塑料,瑪雅預言或成真?
    我國開始限塑令實行,塑料的出現源於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方便,無論是塑膠袋還是塑料礦泉水瓶,它們的存在讓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可是在這種方便的同時,人類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使用的塑料產品,已經給地球帶來了嚴重影響。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Chris Jordan/圖)在中國社交媒體中,廣為流傳的除了「吃塑料死了的信天翁」,還有「含有微塑料的海鹽、魚類、貝類」等說法。「不管是在海水以及海底、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除了貝類以外,在大型的哺乳動物體內,還有魚類、浮遊動物體內,都有檢測出微塑料的報導。」2018年11月30日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回應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時介紹。這也是官方首次公開發布微塑料的相關情況,「從目前國內、國際的報導來看,貝類當中普遍檢出微塑料顆粒。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登山者遺棄物威脅山脈生態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登山者遺棄物威脅山脈生態  olivia chan • 2020-11-24 14:41:45 來源:前瞻網
  • 研究發現:泰晤士河微塑料汙染嚴重位居世界前列
    英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21日報導稱,科學家研究發現英國知名的泰晤士河汙染情況嚴重,水中微塑料汙染物含量在世界主要河流中位居前列。科學家指出,在泰晤士河流域監測到每秒有多達94000種微塑料物質流經某些地區,這一數據超過了其他歐洲主要河流,例如多瑙河和萊茵河。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監測遇難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近期,科學家再次發現塑料會在機械作用、生物降解、光降解、光氧化降解等過程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被分解成碎片,形成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隨著生物鏈,造成更廣泛的危害。這一發現引起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 「雪龍2」號完成南大洋普裡茲灣科考作業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7日下午在南大洋普裡茲灣北側將布放的浮遊生物垂直拖網回收至「雪龍2」號後甲板,這標誌著「雪龍2」號完成了在普裡茲灣海域的多學科科考作業。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當前,海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海洋中的微塑料也被稱為海洋中的 「PM2.5」,就如同大氣中的 PM2.5 一樣,微塑料一旦通過海洋中的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必將走上人類餐桌,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
  • 南沙群島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聯合海洋環境汙染和修復技術學科組,在南海遠海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汙染空間分布特徵和溯源方面取得新進展。作為一種新型汙染物,海洋微塑料顆粒小、數量多、分布廣、攜帶有毒有害物質、易被生物攝入,因此成為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首次對南沙群島廣泛分布的無人珊瑚島礁生態系統開展了全面的微塑料空間分布特徵和汙染溯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儘管遠離大陸汙染來源,但微塑料依然廣泛分布於這些遠海無人島礁生態系統中。
  • 南沙群島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聯合海洋環境汙染和修復技術學科組在南海遠海無人珊瑚礁區微塑料汙染空間分布特徵和溯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人類胎盤首現 微塑料顆粒
    「賽博朋克」式嬰兒 據英國《衛報》報導,研究人員在無塑料環境中收集了6位正常妊娠的健康媽媽的胎盤,並最終利用拉曼顯微光譜在四個胎盤中檢測到了12塊5至10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顆粒。而研究過程中僅對每個胎盤中約4%的部分進行了分析,這表明微塑料在胎盤中的總數會更多。 這些顆粒可能最初來自包裝、塗料、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被母體吸收或吸入體內。
  • 海洋汙染嚴重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日前確認,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據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該團隊稱,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容易被生物攝入體內的直徑0.02至0.08毫米的微小粒子較多,團隊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 定性定量形貌並進,島津方案讓微塑料無處遁形
    螃蟹、鮮蝦、牡蠣......每一個都是吃貨的最愛,但是你知道嗎,在你大快朵頤之時,很有可能將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吃進肚中。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我們食用海產品、飲用瓶裝水等,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
  • 雨水、自來水中發現塑料成分,人類開始自食其果
    隨後,十名獸醫對它進行了屍檢,發現它的腸道裡有無數細小的塑料碎片,引發炎症,還導致它的肺部出血和感染——是海洋中的塑料汙染,殺了這個小傢伙。北極地區發現塑料前不久,一批科學家在北極地區蘭開斯特海峽鑽取的冰芯中就發現了微塑料,這意味著地球上最偏遠水域也已經受到了汙染。
  • 新中國五十年資料(三十四):中國第一次對南極洲和南大洋進行科學考察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資料(三十四):中國第一次對南極洲和南大洋進行科學考察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中國首次組隊赴南極考察。考察隊由來自全國六十個單位的科學工作人員五百九十一人組成。
  • 學術頭條:高壓氧治療血細胞或可逆轉衰老,珠穆朗瑪峰頂現微塑料...
    珠穆朗瑪峰頂部也出現微塑料汙染有研究團隊在珠穆朗瑪峰找到微塑料入侵的證據。《細胞》旗下期刊One Earth的一項研究對珠峰8440米附近區域的積雪與徑流進行了採樣,結果發現所有積雪樣本中全都含有微塑料,平均每升樣品中含有30個微塑料組織,種類包括聚酯纖維、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
  • 即將禁止 塑料微珠 看不見的危險!
    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通常認為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小塑料顆粒以及大塊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塑料碎片。「微塑料」這一概念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理察·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教授於2004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