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張照片做出的大炮:山東棲霞牙山炮的誕生
中國的仿製能力強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人民兵工曾經僅僅根據一張照片,就製造出一門大炮的事,大家聽說過嗎?
別慌別慌,這真不是什麼抗日神劇胡編,而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膠東軍區兵工廠確實曾經僅僅通過一張日軍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的畫報照片,就仿製出了它的中國遠房親戚:80毫米牙山炮。
我們就先來說說這門炮的誕生過程:
一、膠東軍區第二兵工廠。
歷史不是寫神劇,沒有相當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是不可能憑空造出一門平射炮來。所以要說到牙山炮,就要說說說它能誕生的物質基礎:膠東軍區兵工廠。
前面我們曾經介紹過的膠東軍區的黃縣圈楊家村兵工廠,該廠能夠用柴油機軸自製迫擊炮,用鑽杆自製步槍,技術能力和產能都很強。後來該廠被稱為膠東軍區第一兵工廠。
在此基礎上,八路軍山東縱隊組織人力物力,又在1939年7月組建了第二兵工廠(習慣稱膠東第二兵工廠,簡稱兵工二廠)。該廠創建於掖縣(今天的萊州市)李家莊、連兒夼一帶。11月,遷至招遠縣塔山院家村。1941年2月,奉命遷至棲霞縣西部的喇叭溝、安樂莊、李家莊(溝)一帶。12月9日,因為遭到日偽軍的突然襲擊遷往棲霞牙山。到了12月底,奉命進駐牙山腹地牙前縣李老鋪、河東、元莊、三條澗一帶,與先期抵達的兵工四廠合併。
而合併了的第四兵工廠——是在1941年春,在棲霞牙山北麓高家溝村成立的,後遷至清香崮、李老鋪、河東等村。12月,與遷移到牙山地區第二兵工廠合併,「兵工四廠」番號撤銷。
兩廠合併後仍稱兵工二廠,厂部駐河東村,該廠回魔較大,有職工200多人。
所以,該廠規模不小,技術能力較強,為仿製火炮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牙山炮的原型:日軍九二式步兵炮。
有了兵工廠就要有仿製原型,當時選擇的是對日軍廣泛使用的92式步兵炮進行仿製。
九二式步兵炮是日軍1928年11月開始研發的。準備用來淘汰當時裝備部隊的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和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所以,這是一門既能曲射、又能平射的兩用炮。
1930年3月,「試製輕步兵炮」第1號樣炮完成。第二年5月,改進的第2號樣炮問世,9月,日本陸軍開始在習志野步兵學校組織對比性試驗,最終認為九二式步兵炮適合作為步兵大隊隊屬火炮使用。1932年7月6日,日本陸軍正式授予該炮「九二式步兵炮」的制式型號。
九二式步兵炮口徑70毫米,身管長度11倍口徑,炮身長790毫米,放列全重204公斤,水平射界達左右各20度,俯仰角達負8度到70度。在彈種選擇上,可以使用九二式榴彈、九五式照明彈、九二式教練彈及為九四式坦克炮研製的九五式穿甲彈等多種彈藥。其中,九二式70毫米榴彈重3.81公斤,殺傷半徑達22米,彈頭裝藥為0.63公斤,幾乎與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榴彈全重相當,威力相當大,足以摧毀野戰土木工事。
該炮是日軍的主要基層火力,大阪陸軍造兵廠和名古屋兵器廠先後共生產3000門,每個大隊裝備兩門。該炮攜帶輕便威力適中,既可以一匹馬拖著跑,也可以拆卸分解後多人人力搬運,戰場機動性很強,在實戰中對我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人民兵工下屬的多個兵工廠對此進行了仿製。
三、使用繳獲92步兵炮的無奈之舉:大炮上刺刀
我軍在實際使用該炮時,往往採用「大炮上刺刀」,即把火炮放到幾百米距離抵近射擊。這其實一方面是我軍戰士的英勇,另一方面也是無奈之舉。
92步兵炮原型是有瞄準鏡的,射程2788米,是可以遠距離射擊的。但是日軍特別注意防範八路軍獲得該炮,甚至規定部隊在陷入包圍後必須炸毀該火炮。因此直到1944年,整個八路軍繳獲的九二式步兵炮不足20門,八路軍一個軍分區都很難擁有一門九二式步兵炮,即使擁有也是部分損壞,至少也是破壞了瞄準鏡的。所以沒辦法,八路軍使用缺乏瞄準鏡的92步兵炮,就只能抵近射擊了。
所以當時能繳獲一門完整的九二式步兵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當時擔任晉冀魯豫第八軍分區司令開國中將曾思玉,有兩件寶貝,就是「老七團、九二式」,周邊碉堡的日偽軍一聽說曾司令的兩件寶貝出馬,常常望風而逃--因為碉堡實在擋不住70毫米平射炮啊。
四、從炸藥製取做起。
有了兵工廠,有了仿製原型還不夠,飯要一口口吃,事情要腳踏實地的做。當時先解決的,是炸藥問題。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八路軍晉中軍區大岸溝兵工廠,自創了「缸塔法」製造硫酸的技術。然後,該廠派出了技術人員,把該項技術無私傳授給了各根據地。
1944年夏季,膠東軍區後勤部政委高達三,遵照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指示,找到工業研究室的技術人員王旭九,要他在最短的時間內試製出硫酸。他們採用大岸溝發明的「缸塔法」,弄來幾口大瓷缸,扣起來,做成了制硫酸的塔;用人力拉大風箱燒硫化鐵。王旭九奮戰七天七夜沒休息,到第七天終於試製出了硫酸。
後來就建起了硫酸廠,用花崗巖砌成制酸塔,大量生產硫酸,還用硫酸分解硝石研製出硝酸,生產出了硝化甘油、無煙藥和甘油炸藥。
五、解決九二式炮彈的生產。
當時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兵工2廠彈藥部。彈藥部主任翟玉康和林茂、於洲範、趙希彩、許維漢、於洪珍等老技術工人,組成研製小組,冒著生命危險拆解了多枚70毫米啞彈,弄清了其結構。
按照根據地的自身條件,首先製造了瞬發彈。這種炮彈的撞針在彈頭前尖外部,與障礙物接觸後立刻爆炸。後來又在彈頭前段增加鋼尖,遮蓋住撞針。炮彈命中目標後,由於被帽的作用,彈頭會鑽人牆體後再爆炸。這就又有了「延時穿甲彈」。
六、根據一張畫報照片仿製大炮: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恰好瞌睡了日軍就送來了枕頭。1943年山東縱隊,在魯南繳獲了一門九二式步兵炮!
這還有什麼說的,按照八路的效率,當然是立即準備著手仿製啊。接到命令後,兵工2廠廠長呂希攻、副廠長王民、教導員張均、機工部主任夏岐山、彈藥部主任翟玉康和技術骨幹孔憲義準備儘快對山東軍區的九二式步兵炮進行測繪。但此時,日偽軍對於通往山東軍區的各條道路進行了嚴密封鎖,兩地間聯繫非常困難。直到幾個月後,兵工2廠的測繪人員才隨同去魯南開會的軍區後勤部部長李厚坤,在115師一個連的保護下,前往山東軍區開展測繪工作。
所以測繪實炮是「遠水不解近渴」的。這怎麼可以麼?等待可不是八路的風格,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得上啊。兵工二廠上下不等不靠,馬上決定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由機工部負責自行摸索步兵炮的設計方案。
在軍區情報部門的協助下,兵工2廠獲得了一張從日本畫報上裁下的九二式步兵炮側影。大家據此開始自製火炮。
七、自力更生造大炮。
1.人才。勞動英雄於德水帶領錢忠信、丁振芳等曾在國民黨兵工廠見過平射炮的老工人組建了實驗團隊。
2.工具。當時車床長度不夠做大炮,工人們就動手加長了車床。
3.炮管。試製團隊經過研究實驗,決定採用圈楊家兵工廠的已有經驗,用火車的輪軸做炮筒材料,解決了最難的炮管問題。
4.炮身。沒有炮身鋼料,就從東海城隍廟門前鋸下了門口的鋼柱。
5.復進機。沒有復進簧,就用繳獲的日軍汽車彈簧來代替。
6.炮彈。用球墨鑄鐵和銅板做成彈體和彈殼。
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據當時老工人回憶,那段日子整個兵工2廠機工部上下茶飯不思,腦子裡只有一個詞——「造炮」。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兵工2廠機工部終於造出了一門口徑80毫米,外形與九二式步兵炮完全不同的步兵炮。
這門根據一張畫報照片,所謂「看一眼就懷孕」出來的大炮,從存世照片來看,其實從結構到形狀以至口徑,都是人民兵工前輩們自我創造的,和日軍九二步兵炮就沒有多少相似之處。所以該炮壓根不是什麼仿製型九二步兵炮,其實是完全自製的新發明,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頂多算是一個日軍九二式步兵炮的遠房親戚。在此,小編要給它正名為:
八路軍山東縱隊膠東兵工二廠制80毫米牙山型步兵炮。簡稱牙山炮!
人民兵工,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