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一些農村老話有很深的道理,它不僅教會了我們後人怎樣做人,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事方法,讓我們少有彎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當我們與老人相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些老人在上了年齡的時候也被稱為「老小孩」的,而農村老話卻教會我們怎麼和老人相處。比如這句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李子來說一下:
俗語「六十不交言」是什麼意思:
六十歲被稱為花甲之年,那麼何為花甲之年呢?老祖宗那時候用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而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因此來說六十歲也叫花甲之年。但是老祖宗認為和老人接觸的時候,「六十是不交言」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筆者人到了六十,就是退休的年齡了。而這六十的老人,無論是在言行上,還是頭腦上,或是體力上都不去年輕人了。因此當年輕人和他們交流的時候,則是會出現代溝的,比如你說這方面的,但是老人們聽著卻說另一方面的知識,就不在一個頻道裡面。
而六十歲的老人還是比較固的,他們認準的事情,如果你去反駁他,他是不會聽你的話,而且還容易愛發脾氣。因此來說六十也被稱為「耳順之年」,他們也是愛聽一些好聽的。對於一些忠言逆耳的事情,他們自然也聽不進去的,因此來說,和六十歲的老人說話的時候,不要和他們交心交言,而是順著他們的話而說,讓他們高興才是。
俗語「七十不留宿」又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筆者認為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和現代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人過七十古來稀」是句古語,在古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下的。那時候醫療條件衛生狀況都不是很好,遠遠沒有現在好的醫療條件,因此來說在古時候一般人很難活到70歲的,所以也就有了「人過七十古來稀」的俗話出現。
鑑於上述原因,主人在和一些七十歲的老人接觸的時候,吃飯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是不讓他們留宿的,因為一旦主人讓七十歲的老人留宿,如果夜晚發生一些意外情況,而主人家自然也是眾口難辨。雖然說好心,但是卻被一些不良的人說成壞事。所以來說,七十不留宿自然也是這個道理。
農村俗語「八十不留飯」又是為什麼:
記得我有一次去市裡公園,見到一位八十來如何的老人正在鍛鍊身體。當時我認為這老人只有六十多,在攀談以後,才知道這老人86歲了,很是健康。但是在古時候,醫療環境和生活條件自然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老人到七十歲的時候就非常長壽了,何況是八十歲的老人。
而八十歲的老人已經到了仗朝之年,也就是拄著拐杖的之年。也有說是耄耋之年,指八十、九十歲。但是來說,老人在80歲的年齡,身體上自然也是大不如前了,他們是需要兒女的孝敬的。
因此一些八十歲的老人去別人家裡做客的時候,人家為了避嫌,一般是不留老人吃飯的。一是怕老人在吃飯的時候出意外,二是怕一些飯菜不對老人的胃口。所以就有了「八十不留宿」之說。
但是來說:
無論是何種說法,這句俗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因為老人在六十、七十、八十這些階段,萬萬不能對待平常人一樣對待他們,而是要做到孝順老人,讓老人過一些美好的晚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