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村民過上"低碳"生活

2020-12-18 浙江新聞

  人民網浙江開化縣5月7日電 屋後是連綿的大山,鬱鬱蔥蔥;屋前是一江碧水,波光粼粼。幢幢新樓掩映在綠樹叢中,年輕的村民或上山採茶或忙於農活,年老的村民幹完家務在村公園裡健身,歡聲笑語在村莊的上空輕輕飄蕩。步入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印入眼帘的和諧畫面讓人感覺身心舒暢,如同進入美麗畫卷般讓人心曠神怡。

  金星村位於開化縣205國道旁,城華對接的城中村,距華埠集鎮3公裡,距縣城12公裡,整個村莊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全村264戶人;山地總面積11179畝。該村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造林千佳村、省級山區生態優化平衡試點村、省級水土保持示範區、浙江省首批小康建設示範村、浙江省首批綠化示範村、省級基層先進黨組織,也是遠近聞名的省級新農村示範村。

  規劃引領建設和諧新農村

  60年前,金星和當時中國大部分鄉村一樣,村民經常為衣、食、住、行發愁,村內道路泥濘,房屋凌亂,交通極為不便。而今,金星的村民蓋了樓房,住上了設施齊全的新屋,康莊大道通向家家戶戶,很多農民上了網,用上了潔淨的自來水,老年活動中心、村醫療衛生服務室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實現了村莊綠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休閒公園化、生活城市化。

  中共開化縣委常委、華埠鎮黨委書記餘堯正接受採訪時說,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立足現有基礎,區別輕重緩急,認真抓好村民急需急盼的實事,滾動建設,積小成大。因此,規劃成為我們新農村建設的靈魂。該村在鎮委、鎮政府的指導下,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與整合作用,在充分審視獨特的生態優勢,以及小縣大城建設、對接步伐加快的機遇優勢等基礎上,放眼長遠,聘請浙江大學對全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新一輪的系統規劃,確立了建設特色經濟強村的目標,構劃了「民富村美,自然和諧」的生態型新農村發展藍圖。在規劃制訂中,始終體現生態特色,注重規劃的科學性、特色性,並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規劃的規範功能,使新農村建設在高起點、高平臺上穩步有序地推進。

  與此同時,該村堅持把村民增收致富放在首位。通過培訓轉移一批、集鎮吸納一批、產業帶動一批,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創業能力,拓寬增收渠道。比如,每年免費為村民舉辦名茶、食用菌、高山蔬菜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留守農民來自一產的收入。金星村有著便捷的交通地理優勢,該村就鼓勵村民跳出傳統的農業生產圈子,走出家門外出創業發展,目前全村60%的勞動力「洗腳上田」,進城務工經商。

  再有一條,就是堅持把改善基礎條件作為重點。近5年來,共投入400多萬用於村莊整治和建設。硬化上,完成全村「五縱四橫」道路修建、改建,95%農戶消滅了「赤膊牆」。綠化上,建成中心公園和環溪綠化景觀帶,營造了「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獨特風景。潔化上,做到治廁、治汙與新型能源工程相結合,拆除露天糞坑,建造村內公廁,做到垃圾治理與村容村貌整治相結合;建立「三包、集中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機制,設置垃圾箱25隻,衛生保潔員2名,每天清掃公共場所衛生。亮化上,安裝路燈35盞,方便了行人,扮靚了村容。

  還有一個,就是村兩委班子及配套組織健全,村幹部合心合拍,共同為村民解難,為發展服務。紮實推進民主法治村建設,建立了以「四民主、兩公開」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機制,公開村務、財務,讓村民真正享有「四權」,激發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按照村裡出一點、個人出一點的原則,建立了村民養老保險籌資機制,村裡給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養老金60元,全體村民同時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修訂了村規民約,注重加強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化解矛盾糾紛,融洽幹群關係,民風淳樸,村風文明,連續多年無刑事案件、無賭博現象、無封建迷信活動。

  綠色經濟鼓起村民錢袋子

  綠蘿輕展、湯色清翠,金星村的茶葉是個生態農產品,也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03年,村支書鄭初一從縣特產局引進了茶葉優質苗,帶領群眾不斷摸索,茶葉規模日益擴大,效益也不斷提高。2006年,村裡研究出臺了補助政策,每畝名茶由村裡補助苗款200元,多種多補,通過帶頭試驗示範,政策引導,全村已發展名茶800多畝,成為村民致富的支柱產業,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在金星村,不少村民靠種茶走上了致富路,茶農也從當初的兩三戶,發展到現在的220戶,僅名茶一項每年為村民增收200多萬元,成為村民增收主渠道之一。

  為了方便茶農加工和銷售,村裡又辦起了名茶加工廠,2008年,該村成立了金星村名茶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科技信息合作的「四位一體」組織形式,實現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增加茶農的收入,使名茶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方便了農戶銷售,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2008年,中央下發10號文件《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金星村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和村民代表的表決通過的程序後,將村集體近萬畝山林分到農戶經營。林改後,林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原先3000多畝荒山,林改後一年全部綠化,他們像種田一樣種山,像種菜一樣種樹,購買複合肥上山撫育。

  村民徐怡理相告,村裡林權改革後,許多村民不用出去做事也家打理好山林就有收入,「2008年年底分到山林13畝,我家去年就增加收入一萬多元,還有很多村民比我還要多,這樣村民就有了造林積極性。勤施肥、勤鋤草,我去年種下的樹苗,今年已長到120釐米高了。」徐怡理喜滋滋地說。

  據悉,林改後平均每戶農民可增加收入5多萬元,而且是持續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此舉受到村民們的稱讚。到2009年底,該村村民人均收入從1994年的0.18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2萬元。

  節能供給生活處處可「低碳」

  「生態文明、節能減排、綠色環保、低碳經濟……」幾年前,這些時尚的用語對於金星村村民來說,還是一組陌生的詞語。但如今,裝太陽能、建沼氣池、生態環保……這些新詞已悄然走近該村村民的身邊,他們過上了「低碳生活」。

  「我是村裡第二批建設沼氣池的,在2004年就用上沼氣,為我節約了很多開支的同時,還告別了以前燒柴禾時煙霧嗆鼻、菸灰瀰漫的日子,還有效地保護了村裡的生態資源。」正準備擰開灶具開關的金星村村民夏建新對用上沼氣表示非常高興,他樂呵呵地說:「沼氣除了用於燒飯菜以外,多餘的氣體還可用於燒開水,省時省力。」

  一旁的村民老徐接過話茬:「我做過測算,以前每天燒柴禾約1元錢,液化氣需1.3元,而用沼氣就省多了,原材料不夠可以到附件養殖場裡買,每天沼氣支出不到五角錢,對我們農戶來說用沼氣既方便又實惠。」

  縣能源辦主任羅永成介紹說,該村於2003年開始實施「器、氣、池」(即:太陽能熱水器、沼氣、生活汙水淨化池)三結合能源生態示範建設,經過村兩委的積極努力,到目前已建戶用沼氣池102隻,總容積816立方米。羅就成說:「該村兩委十分重視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先後在全村安裝太陽能熱水器95臺;建生活汙水淨化池2處,總容積180立方米。通過項目建設,村民用上了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提高了清潔能源使用比重,減少了對薪材使用量,保護了森林資源。」

  「雞舍、豬圈裡的糞便以及田裡的稻草都成了沼氣原料,沼渣肥田,我們村裡種的茶葉、蔬菜不用農藥、化肥,產出的都是綠色食品!」村民老徐還對筆者談起了他的「節水經」,「我家用水可是一點沒有浪費,都是一水多用,淘米水用來洗菜、澆花、洗衣服的水攢著用來衝廁所……」

  如今,金星村村民多數用上了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生活汙水通過淨化處理排放,達到汙染治理,人居環境改善,村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農村新景。

相關焦點

  • 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
    開化縣金星村的村口佇立著一棵千年古銀杏
  • 浙江日報|開化華埠鎮推行「村民議事」制
    2018-06-27 07:1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胡芸 縣委報導組 劉志科 通訊員 張偉炎炎盛夏,每天早晨7時許,開化縣華埠鎮下溪村村口的千年古埠頭就熱鬧起來,村民聚在這裡,說說村裡的大事小事。
  • 「自編自導自演」開化縣華埠鎮專題晚會「轉作風」唱主角
    7月30日晚6點,開化縣華埠鎮幹部餘暉剛放下碗筷,就迫不及待地叫上幾個同事,利用最後的一點時間排練一個多小時後要上臺表演的節目。當天晚上,準備了一個月的 「清風華埠·文明傳習」專題文藝晚會揭開了面紗。這臺晚會以衢州市委「1433」戰略體系的宣傳為主題,融入了大整風「十大行動」、基層治理、文明傳習和農村風貌提升等內容,所有節目都是由華埠鎮幹部自編自導自演,將幹部的擔當作為和作風轉變用文藝節目的形式展現在百姓面前。「十大行動大整風、華埠政府行動中,真抓實幹接地氣、指導思想要牢記……『1433』創新高,創新高!」
  • 衢州開化華埠鎮發展生態旅遊帶動農民增收
    每天上午8時30分,46歲的詹平元都會準時出現在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花牽谷景區。隨著第一撥遊客的到來,他熱情迎接他們坐上觀光車,一路遊覽景區美景。而在多年前,這個佔地700多畝、漫山遍野奼紫嫣紅的峽谷,還是一個養著幾千頭豬的養殖場。
  • 開化華埠鎮發展生態旅遊帶動農民增收 養殖場變身花牽谷
    浙江日報每天上午8時30分,46歲的詹平元都會準時出現在開化縣華埠鎮花牽谷景區。隨著第一撥遊客的到來,他熱情迎接他們坐上觀光車,一路遊覽景區美景。而在多年前,這個佔地700多畝、漫山遍野奼紫嫣紅的峽谷,還是一個養著幾千頭豬的養殖場。開化下定決心拆除這個浙西最大的養豬場,並在原址建成了花卉主題公園,後升級為花牽谷景區。
  • 開化縣華埠鎮
    華埠鎮地處開化南大門,是始建於唐朝末年的千年古鎮,因商埠名,為馬金溪、池淮港、龍山港、馬尪溪四溪匯流之地,205國道、17省道在此交匯,黃衢南、杭新景高速穿鎮而過,九景衢鐵路即將動工,是浙西通往皖南、贛東北的水陸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原城關鎮、金村鄉、華埠鎮建制,組建新的華埠鎮。
  • 開化華埠鎮文明「三治」 綻放美麗城鎮新魅力
    原來羅豐村並不美麗,村莊髒亂差現象嚴重,垃圾亂丟亂扔,雜物亂堆亂放,附房亂搭亂建,路邊旱廁臭氣燻天……為了建設美麗鄉村,近年來,該村在開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和村莊衛生保潔的基礎上,結合「三改一拆」「一戶多宅整治」「附房整治」等系列舉措,拆除旱廁100多個、牛圈9個、附房50多宗,整治「赤膊牆」8棟。
  • 浙江電視臺新視點快報報導—開化縣華埠鎮中心小學
    開化縣華埠鎮中心小學藉助革命老根據地這一優勢,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華埠鎮中心小學自創辦以來,一直堅持「明禮善行、德潤人生」的辦學理念,遵循「以德立身、以誠行事」的校訓,彰顯「育人先立德」的文化內涵。
  • 開化金星村: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趙崢琳 縣委報導組 徐祝安依山傍水的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細雨中靜謐如畫。這幾天,村文化禮堂裡,十八大黨代表、村支書鄭初一天天組織村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浙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家都在關注習總書記回浙江的消息,真心希望他再來我們金星村看看,這裡的柿子樹大了,茶葉更多了,村莊比以前漂亮了……」2006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金星村調研。大旱一個多月的金星村,降下久違的甘霖。「村民都說是習總書記帶來了『及時雨』。
  • 浙江:開化縣華埠鎮連續四年造林更新超萬畝
    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再傳讓人振奮的消息:今年縣裡下達該鎮造林更新計劃5000畝,目前當地已實施造林7000畝,而且好戲還在後頭。「如果不是雨水太多的緣故,憑著當地林農的造林積極性,現在早就造林更新超萬畝了。」華埠鎮林業工作站站長程紅田說。全縣計劃造林更新3萬畝,華埠鎮就要佔1/3強。在當地,山是自家的,種樹就是種生態,造林如同造元寶,老百姓就認這個理兒。
  • 開化縣華埠鎮建立「末位淘汰」機制 推動中層幹部「能上能下」
    日前,總投資1億元的浙江中應消防科技公司消防設備製造項目在開化人發展大會上正式籤約
  • 衢州開化縣華埠鎮,陳毅元帥曾在此戰鬥過,如今紅色旅遊蓬勃發展
    浙江在線8月15日訊盛夏的衢州開化縣華埠鎮,橘樹飄香,溪水潺潺。  逼仄的青石板內,有棟百年四合院。院子裡香泡樹繁茂生機盎然。這裡是新四軍集結組編舊址陳列館。陳毅元帥曾在這裡指揮抗日,並在這棟房子的一間廂房裡住過近兩個月。
  • 開化縣華埠鎮搶抓時機,迎難而上大幹項目
    近日,開化縣華埠鎮華康路連接線項目開始清表,此次涉及農戶15戶,面積約11畝。在疫情防控期間,鎮項目徵遷工作組和村兩委幹部一起,搶抓外出打工人員在家的有利時機,一對一,面對面進行思想工作,有力推進項目徵遷。
  • 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開化金星村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不遠處群山連綿,清澈的馬金溪繞村而過,處在開化華埠鎮的這個村莊空氣中有油菜花的清香,白牆黑瓦花格窗,透著濃濃的江南韻味。4月的清晨仍有一絲涼意,林間霧氣還未散去,周水祿已開始一天的護林工作。當了30多年伐木工的他,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搖身一變 ,成了護林員。但眼前茂密蔥蘢的大山,由於過去金星村對樹木的過度砍伐,一度曾是禿嶺。
  • 開化華埠鎮黨委書記餘堯正:當跑腿幹部管群眾小事
    鎮村幹部為農民代理代辦各種具體事情,這已經是華埠鎮實行兩年多的為民辦事服務新模式。「以前,村民辦個合作醫療證之類的,得在縣城、鄉鎮、村之間往返跑三五趟,既不方便,又容易產生怨言。」餘堯正說,建立鎮村便民服務中心、推行幹部全程代辦服務後,村民只要在家填張表格就行了。  一次偶遇和一次感動,促成了華埠鎮全面推行為民辦事全程代辦新模式。
  • 開化華埠鎮打造「花園式」美麗生態牧場
    近日,在開化縣華埠鎮大路邊村康輝養豬場內
  • 「房天下」開化縣鐘山片區推出一宗宅地 起始樓面價8069元/㎡
    【開化縣中心城區鐘山片區2020-1號地塊】2020年12月17日,開化縣中心城區鐘山片區2020-1號地塊將拍賣出讓,地塊位於開化縣中心城區鐘山片區芹北路以北————————————————【開化縣華埠鎮華東村】2020年12月18-28日,開化縣華埠鎮華東村2020-1號地塊拍賣出讓,地塊位於開化縣華埠鎮華東村;佔地41275㎡,容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