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縣位於浙江西部邊境(東經118°01′-118°37′,北緯28°54′-29°30′),地屬衢州市,是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周圍與常山縣、淳安縣、江西省婺源縣、德興市和玉山縣;以及安徽省休寧縣接壤。
華埠鎮地處開化南大門,是始建於唐朝末年的千年古鎮,因商埠名,為馬金溪、池淮港、龍山港、馬尪溪四溪匯流之地,205國道、17省道在此交匯,黃衢南、杭新景高速穿鎮而過,九景衢鐵路即將動工,是浙西通往皖南、贛東北的水陸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原城關鎮、金村鄉、華埠鎮建制,組建新的華埠鎮。組建後的華埠鎮是本次小城市培育試點的範圍,轄9個社區,61個行政村,總人口10.58萬人,區域面積為432.2平方公裡,為浙江省行政區域面積第一大鎮,轄區內農用地面積596313.77畝,其中耕地面積67359.66畝,林地面積476590.91畝;建設用地面積30127.34畝;未利用地17776.53畝。
歷史文化
開化是「中國龍頂名茶之鄉」、「中國金針菇之鄉」、「中國黑木耳之鄉」、 「中國根雕藝術之鄉」。開化外出菇農遍布長三角、環渤海等23個省(市)80多個大中城市,成為浙江省最大的優質金針菇和黑木耳生產基地縣。開化縣城擁有衢州市唯一一家5A景區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它以根雕文化、賞石文化、道教佛教等傳統文化為主題,建有福門祥光、雲湖禪心、龍臥開陽、中國根雕佛國、中國根雕歷史人物博物館等20餘個景點。2014年11月11日79.99米13層高的醉根塔緣成,成為浙西地區的標誌性建築,寶塔內陳列的是根雕作品,以觀音造像為主,260多尊觀音菩薩根雕造像,形態各異,妙相莊嚴,根禪佛韻,精美絕倫。開化是浙江省青少年舉重訓練基地、全國舉重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是我國蟬聯奧運會舉重冠軍第一人佔旭剛的家鄉。高水平舉重人才輩出,湧現出超女子舉重世界紀錄全國冠軍李佳敏,全省第一個超女子世界紀錄的葉美珍,打破亞洲紀錄的佔曉林等。
華埠歷史悠久,唐末始稱華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設甘露鎮,崇禎開化縣誌始載「華埠鎮」名。歷史上人才輩出,元有金石學家,印學奠基人吾丘衍;明有參與修《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的王府左長史金實,曠達不羈的一代名士方豪;清有一生為官清廉的刑部尚書戴敦元。北宋.元佑年間華埠設開化最早書院—七虎堂,培養了翰林學士、汪藻、趙子晝等大批名臣達吏。抗日戰爭期間為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十萬斤食鹽及大量醫藥、百貨、軍用品。方志敏、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前輩都在華埠留下戰鬥足跡,長久以來華埠鎮深受吳越文化、徽州文化、贛文化、閩文化等多種文化的薰陶,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淳樸自然的民俗、風格各異的建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獨具特色的老街都成為華埠寶貴的歷史財富。
工作情況
(一)基本政策
2014年3月,經省政府同意,我縣華埠鎮作為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列入新一輪小城市培育試點範圍(浙政辦發﹝2014﹞43號)。7月,《開化縣華埠鎮重點生態功能區小城市培育試點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通過省政府辦公廳批覆。
制訂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華埠鎮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小城市培育試點的工作意見》(縣委辦〔2014〕61號〕),給予了配套資金、土地指標等具體扶持政策。實行「劃分收支、核定基數、超收分成、激勵獎補」的財政體制,以2013年收入實績為基數,超基數縣財政留成部分全額返還。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小城市培育專項資金,按照省級試點專項資金與縣配套資金低不於1:1的比例,列入縣財政預算。華埠鎮鎮域範圍內的土地出讓收入剔除各項提留後縣財政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返還,各項規費收入縣財政留成部分全額返還,專項用於小城市基礎設施和工業平臺建設。原則上每年安排華埠不少於300畝的空間指標,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安排,大力給予允許建設區和有條件建設區的調整支持。華埠鎮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新增的增減掛鈎指標原則上全額留鎮。在省下達的鄉鎮行政事業編制總額內合理調整,適當增加華埠鎮機構編制;在核定的事業編制限額內,加大引才力度,支持華埠鎮通過招聘、選調等形式,引進所需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
制訂出臺《開化縣華埠鎮擴權改革實施意見》,主要賦予華埠鎮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方便群眾辦事、源頭執法治理等方面的縣級部門經濟、社會管理權限152項和5項行政處罰權。與此同時,華埠鎮綜合執法大隊已經組建運作,擴權事項下移承接工作進展順利,華埠行政服務分中心窗口已開始運行,廣大群眾與業主反響良好。
制定出臺《關於完善小城市培育試點鎮財政體制的通知》已經制定並下發,根據全縣財力水平和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主要職能和工作任務,遵循財權與事權相結合、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提高績效與加強監管、推動重點工作與考核激勵掛鈎相結合4大原則,賦予華埠鎮、工業園區、芹陽辦事處單獨核算、相對獨立運行的財政管理體制,2014年及以後年度,當年體制收入超體制基數縣可用部分,華埠鎮、工業園區全額返還;芹陽辦事處80%返還。進一步調動華埠鎮增收節支和當家理財的積極性,華埠鎮的核心地位基本確定。
(二)思路與目標
1、基本思路
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為契機,緊抓全國新型城鎮化與我省小城市培育戰略機遇,以「美麗開化美好生活」為要求,以「一軸三區」中心城區建設為重點,以「人口雙向城市化、城市雙核組團化、產業全域生態化」為推動,著力打造成為環境優美、功能完備、經濟生態、宜居宜業的「錢江源頭生態新城」。
——全國生態文明示範高地。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為契機,強化國家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生態示範區品牌建設,加大錢江源頭保護力度,全面開展「五水共治」,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森林資源保護,全面提升華埠鎮生態環境質量,建設國家東部公園。
——浙皖贛邊界旅遊集散中心。發揮開化在浙皖贛三省邊界區位優勢,著力推進杭新景高速和九景衢鐵路建設,完善住宿餐飲等配套設施建設,突出根雕、錢江源、古田山景區開發,形成與黃山、婺源、千島湖、三清山等周邊知名景區一小時旅遊圈,打造開化在三省邊界旅遊集散中心地位。
——浙西宜居宜業品質新城。促進中心城區沿馬金溪狹長地域帶狀開發,加快芹陽舊城改造、朝陽新區開發、華埠老鎮區建設,推進產業人居平臺整合提升;以生態宜居為要求,治理城鄉環境和營造青山綠水意境,促進鎮區與景區、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建設美麗開化,創造美好生活。
2、主要目標
(1)生態建設全國示範
到2016年,全年出境斷面I、II類水天數保持在90%以上;全縣主要汙染物(COD)排放強度下降到1.38噸/平方公裡;縣城建成區汙水集中處理率達85%以上;全縣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縣城新建綠色建築比例大於75%,政府採購節能環保和環境標誌產品所佔比例達100%,綠色出行比例達50%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全縣PM2.5日均濃度達標天數達到292天以上,空氣優良率保持在80%以上。
(2)人口集聚取得實效
到2016年,全縣三年累計新增生態移民1萬人以上,縣城建成區常住人口達到8萬人以上,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3.7%;縣城建成區戶籍人口達到7.6萬人以上,全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28.2%;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展1000畝以上,建成區人口密度達到6400人/平方公裡以上;全縣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56%以上。
(3)綠色經濟爭創領先
到2016年,三年縣城新增非農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全縣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5億元以上,年均增長8%以上;全縣清潔生產認證企業數達到5家以上,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比重達到59%以上,全縣年旅遊接待過夜人數達到30萬人以上,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500元以上,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00元以上,分別年均增長10%和11%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97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達到8.1萬元以上。
(4)公共服務日益增強
到2016年,縣城日供電、供水能力分別達到20萬KW和5萬噸以上,全縣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達到4.2張以上,縣城具有中高級職稱資格的教師和衛技人員佔比分別達到67.5%和50%以上,縣城等級幼兒園在園幼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全縣每千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達到60張,全縣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8.76歲以上;縣城建成區公共停車泊位達到1350個以上,縣城建成區數位化管理面積覆蓋率達到70%以上,全縣寬帶入戶率達到55%以上,全縣文化設施面積達11萬平方米,萬人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至38件。
(5)國家東部公園彰顯
以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為龍頭,以尋根探源慢生活為建設導向,將「根藝、源情、茶道」融入城市設計與景觀營造之中,促進田園風光與城市設施相融合,全面彰顯城市產業特色、建築特色、景觀特色和人文特色,打造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與大中城市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錢江源頭生態新城。至2016年,全縣旅遊人次力爭達到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