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裝甲支隊到機械化軍:回顧蘇軍裝甲兵從戰術到戰役層面的演變史

2020-12-12 戰略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坦克這一新型的陸地武器的出現,對當時的戰鬥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為這種武器可以完全無視鐵絲網、戰壕、機槍,甚至連一般的炮彈破片也不能對其產生致命傷害。此前僅靠步兵是難以突破這樣的塹壕體系,但是坦克卻可以輕鬆的跨越,傳統的靜態塹壕戰出現了轉機,機動作戰再度在戰場上成為可能。一戰中證明了坦克的巨大軍事價值,但是當時的坦克研發尚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的坦克使用戰術也非常簡單原始,戰後圍繞著坦克的性能和戰術的研發成了各大軍事強國爭相研究的話題。蘇聯作為最早建立裝甲坦克部隊的國家之一,在這一方面也是不斷地摸索中,從一開始小規模的裝甲戰術支隊到二戰前夕的機械化大兵團,蘇軍的裝甲兵發展之路走了整整20年,最終在二戰中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裝甲兵,連強大的納粹德國裝甲部隊也不能與之抗衡。

二戰中的蘇軍機械化兵團

這十年對於蘇軍的裝甲坦克部隊來說,不論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組織編制上,都處於一個摸索中的階段。1922年的紅場閱兵式上,蘇軍出現了現代裝甲坦克部隊的雛形部隊——裝甲支隊,也可以稱為汽車坦克支隊,這支裝甲支隊包括2輛國產坦克、7輛裝甲汽車和其他一些輔助車輛,這在當時是首次出現的,到了這年的夏天,蘇軍第一次確定了和平時期的裝甲坦克部隊組織編制,這也開啟了蘇軍裝甲坦克兵的發展之路。

早期的蘇軍裝甲單位

一年後的1923年9月,蘇軍在原有的小規模裝甲支隊編制上做出了新的改變,將兩個或多個原有的裝甲支隊合併成較大規模的坦克大隊,此時的坦克大隊包括1個重型裝甲中隊和1個輕型裝甲支隊,此時蘇軍裝甲坦克部隊組織編制已經比去年的規模翻了幾番。1925年,蘇軍裝甲坦克部隊正式出現營一級的組織編制,開始實行獨立的重型坦克營和獨立的輕型坦克營編制,此時的每個坦克營包括30輛坦克。

又經過4年的不斷發展,在1929年,蘇軍組建了試驗性的機械化團,一年後,在此機械化團的基礎上組建起來了世界上第一個裝甲坦克兵團——機械化旅,這在蘇聯的裝甲坦克部隊發展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這代表著諸兵種聯合作戰的裝甲坦克兵團已經初具規模。這種組織編制的機械化旅下轄1個坦克團、1個摩託化團、1個偵察營、1個炮兵營和其他的一些專業分隊,共包括60輛坦克(其中有36輛超輕型坦克)、17輛裝甲車、264輛汽車和12臺拖拉機。

蘇軍機械化旅

從1931年開始,蘇聯的坦克製造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不論是在坦克技術上,還是製造規模上都發生了質的飛躍,蘇軍隨即制定了一個大規模發展坦克的計劃。此時的坦克運用戰役戰術理論和戰場要求都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這就要求蘇軍的裝甲坦克部隊的編制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建立一個能在整個戰役縱深獨立執行任務的裝甲坦克部隊編制已經迫在眉睫,在這種時代發展的要求下,蘇軍的高級機械化兵團出現了。

1932年秋,蘇軍率先在列寧格勒軍區和烏克蘭軍區實行這一組織編制,分別在原來1個步兵師的基礎上組建了1個機械化軍,這種機械化軍下轄軍屬部隊、1個步兵旅和2個機械化旅,其中1個機械化旅裝備T-26坦克,另1個機械化旅裝備BT坦克,每個機械化旅編有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1個步兵機槍營、1個工兵營,外加1個高機連。這樣1個機械化軍總共編有坦克500輛、裝甲汽車200輛、火炮60餘門和其他武器。同年,蘇軍還組建了更多的裝甲坦克部隊,包括5個獨立機械化旅、2個坦克團、12個機械化團、騎兵師屬的4個機械化營以及步兵師屬的15個坦克營和65個超輕型坦克營,由此可見,蘇軍的坦克部隊不僅僅可以單獨領受任務進行獨立作戰,還可以和步兵、騎兵進行協同作戰,這體現了裝甲坦克部隊在戰術理論上的創新實踐和與時俱進。

遂行突擊任務的蘇軍裝甲部隊

在1938年,蘇軍對機械化軍進行了進一步改編,擴充為更大規模的坦克軍,到了1939年年初,蘇軍已經擁有4個坦克軍,但是事實證明,這次改編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成功。在之後的解放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部分省份的戰鬥中,坦克軍的應用一敗塗地,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裝甲部隊改編的速度超過了實際指揮人員能夠駕馭的能力了。雖說裝甲部隊的不斷擴充和壯大在軍事本身上是戰鬥力提升的一種直觀表現,但是創建出與之匹配的後勤體系和指揮體系和培養出相應的指揮人員是對裝甲部隊組織改編的運用和保障,很顯然,過於追求發展速度的蘇軍領導層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後者,導致了坦克軍的失敗。1939年,紅軍軍事委員會決定撤銷坦克軍的編制,並與同年建立了獨立摩託化師,這種摩託化師的作用是作為合成集團軍發展勝利的梯隊,同時也可以在方面軍快速集群編制內使用,到了1940年5月,蘇軍共編有4個獨立摩託化師,每個師編有275輛坦克。

蘇軍裝甲部隊的象徵:T-34中型坦克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摩託化師取得的效果並不能完全代替之前的機械化軍,再加上二戰爆發後德軍裝甲部隊在歐洲戰場取得的輝煌勝利證實,坦克軍的撤銷其實是錯誤的,之前坦克軍是沒有取得應有的勝利,但這並不是坦克軍本身編制存在的不合理,而是由其他原因導致的,所以在經過紅軍軍事委員會的進一步討論後,蘇軍決定組建新型的機械化軍、獨立坦克師、獨立摩託化師和坦克旅,這一編制也是蘇軍二戰爆發時的裝甲部隊編制。

蘇軍裝甲部隊的步坦協同作戰

蘇軍裝甲部隊在二戰前發展的這20年,實現了從戰術裝甲作戰到戰役級裝甲作戰的華麗轉變,尤其是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成熟,使蘇軍裝甲部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裝甲部隊。但是二戰前夕的大清洗給予了蘇軍裝甲部隊以沉重的一擊,使蘇軍裝甲兵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儘管在1940年蘇軍恢復了機械化軍的編制並進行了緊急的擴充,但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在精銳的德軍裝甲部隊的打擊下,這些倉促組建的蘇軍機械化軍幾乎完全損失掉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失敗,事實上蘇軍在裝甲理論上是遠遠超過德軍的,蘇軍的裝甲部隊使用早已經上升到戰役、戰略級別,作為戰略機動力量而使用,而德軍裝甲部隊從始至終都沒能超過戰役這一級別。二戰後期,蘇軍組建了坦克集團軍這樣的強大裝甲合成兵團,將戰役進攻縱深擴大到幾百公裡,使蘇軍裝甲部隊成為當時最具有進攻能力的部隊。即便在冷戰時期,蘇軍的「鋼鐵洪流」也極大的震懾著位於歐洲的北約成員國,如何阻止蘇軍的裝甲突擊一直是北約最困難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蘇德戰爭不到半年,蘇軍29個機械化軍損失殆盡,誰該承擔責任?
    二戰爆發前,對於大型坦克單位的戰役、戰術層面運用,蘇聯軍隊其實曾一度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的,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坦克單位的實際編組和訓練方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當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正拿著坦克模型摸索裝甲戰術時,蘇聯已經提出了完善的機械化作戰理論,即大縱深戰役理論,並於30年代組建了數個機械化軍。如果按照這個趨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蘇聯軍隊將擁有最經驗豐富的裝甲部隊,在訓練程度遠比新組建的德軍裝甲部隊要強許多。
  • 今非昔比,二戰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回歸
    然而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天王星」行動後,蘇聯人早已積累了足夠的此類稀缺資源,能集中力量優化兵力結構、升級自己的理論構想。經過1942—1943年間的測試,以及在1944—1945年的完善,新的紅軍已經迅速發展到了可以實施其理想中的大縱深戰役的地步。哪怕到1945年仍會錯誤不斷,但在此時,「錯誤」也只不過是一些從戰爭本質上講就不可避免的問題而已。
  •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何不用壓路機戰術抵抗德軍閃電戰?
    所謂壓路機戰術,是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明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也叫鋼鐵洪流戰術,顧名思義,就是高強度使用裝甲力量,像壓路機一樣排山倒海撲向敵軍陣地。 由於這種戰術需要大量的裝甲戰車和強大的技術裝備,在戰爭初期,蘇軍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 東線戰爭打響時,蘇軍裝甲實力是究竟如何
    然而,一旦機械化軍在德國裝甲集群的重擊下開始瓦解,紅軍最高統帥部便選擇依靠獨立的坦克旅,這樣組建起來比較快,也可以簡化指揮和控制手續。1941年8月下旬批准成立的坦克旅以機械化軍的殘餘部隊為基礎,本應擁有3個坦克營(91輛坦克)和1個摩託化步兵營。然而由於蘇聯的損失越來越大,工業生產無法彌補,坦克旅的規模繼續縮小。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有蘇軍的麻痺大意失誤,也有德軍強大的裝甲打擊力量作保障。而且,蘇軍是從史達林格勒戰場下來倉促進攻,德軍卻是休整了一個月再來防禦,客觀上是以逸待勞。另一方面,1943年8月13日,正當曼施坦因將裝甲力量派到哈爾科夫時,蘇軍又迅速發動了頓巴斯之戰。這有點像牽制戰的味道。對於曼施坦因三面受敵的情況下,他縱有再多智謀也難有作為,因為此時,他面對的就是兵力短缺和裝甲打擊力量耗盡的困難局面。
  • 靠人海戰術打贏德軍?闢謠!且看蘇軍爐火純青的方面軍級戰役水平
    縱觀四年的蘇德戰爭,戰爭初期蘇軍的方面軍實力都不強,從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幾大方面軍的反擊開始,特別是在1944年蘇軍發起的十大突擊戰略性進攻戰役中,蘇軍方面軍的實力大大增強,在諸多戰役中表現出得戰鬥力堪稱二戰最強。此時的蘇軍方面軍擁有若干個合成集團軍、1-3個坦克集團軍、1-2個航空兵集團軍,還包括獨立的坦克軍、機械化軍、騎兵軍、突破炮兵軍和其他各兵種兵團。
  • 明斯克一戰,蘇軍初次見識到德軍閃擊戰,怎麼跟想的不一樣?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不宣而戰,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而雙方爆發的第一次大型戰役就是明斯克戰役。 明斯克戰役比亞韋斯託克-明斯克戰役,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把這次戰役跟1944年蘇軍發起的明斯克戰役加以區分,否則兩個名字一模一樣的戰役討論起來的時候就會很麻煩。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引言二戰德國陸軍以長於進攻而著稱,以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提出的「閃擊戰」戰術給德國陸軍提供了強大的突擊能力,集中使用坦克所帶來的巨大威力把坦克戰上升到了一個戰役級高度。即便在蘇德戰爭的初期,面對佔據明顯數量優勢的蘇聯陸軍,德軍依舊證明了其無與倫比的進攻能力。
  • 二戰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哪個的實力更強?
    可以說,這個戰場堪稱二戰中陸軍機械化戰役與戰術對抗的巔峰舞臺,更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為嚴重的陸戰戰場。而對於在此交鋒的蘇德兩軍來說,他們引以為傲的「拳頭」力量,毫無疑問當屬雙方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這其中,尤以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最具代表性。
  • 1941年蘇軍坦克數遠超德軍,為何落於下風?專家:有致命設計問題
    能夠成功大批量仿製同時快速接受並使用先進的武器裝備己經表明了蘇軍裝甲兵的發展。到1934年,蘇軍裝甲部隊共裝備坦克5000餘輛,超過了英法兩國的總和,其數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隨著裝甲部隊規模的擴大,蘇軍裝甲兵在這一時期最具獨創性的發展即坦克和機械化兵團也隨之開始組建。
  • 二戰中蘇聯裝甲部隊,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什麼?如何成為鋼鐵洪流?
    然而蘇聯機械化部隊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於有過一些挫折和失敗,今天筆者就給大家淺析,蘇聯機械化軍的發展歷程。 一.機械化軍的初創 蘇聯機械化軍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調整的產物,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為了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層面有效的實施運動戰,至1938年蘇聯已經有四個強有力的坦克軍以及數量眾多的坦克旅。
  • 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同為裝甲戰術到底有何區別,誰又更勝一籌?
    但此時投入的僅僅是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先遣支隊,而主力則隨後壓上,形成戰鬥隊形隨時準備投入交戰。 而突破集團此時則轉為佔領為主,步兵們會迅速佔據敵人退卻後留下的真空地帶,並跟上機動集群。如遇到敵堅強防禦,則重複之前的步驟,直至全殲敵人為止。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激戰兩個月,逐漸適應閃擊戰法
    實際上,早在明斯克包圍戰鬥前,古德裡安就想把包圍圈擴大到斯摩稜斯克,接到命令,德軍兩支裝甲集團馬不停蹄,也不管步兵能不能跟上,一周時間就來到了斯摩稜斯克城下。斯摩稜斯克戰役由此展開,一共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7月10日到20日。
  • 基輔戰役蘇軍整整一個方面軍被消滅,不是蘇軍不能打,只因指揮失誤
    德軍步兵素質好,士氣高昂,經過法國戰役和波蘭戰役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有很強的主動性,在中下級軍官中表現得尤其突出。而蘇軍其步兵編制與德軍相近但是每營僅裝備不到30支的衝鋒鎗。蘇聯軍隊在蘇芬戰爭中吃盡苦頭才重視到這種兵器,到戰前生產了約10萬支「帕什金」衝鋒鎗,性能優於德軍的MP-38。德軍炮兵雖然稱不上十分強大,但是火炮精度較高並裝備了大量炮兵牽引車有著極高的機動性,因此火力能夠充分發揮。
  • 二戰第聶伯河戰役,崔可夫使用裝甲夜襲,首創聲光心理戰
    扎巴羅熱之戰是二戰蘇德戰爭第聶伯河戰役中,蘇軍在南線對德軍反攻的重要戰役。由於扎巴羅熱是曼施坦因的指揮中心所在地,德軍已經將這裡作為「東方堡壘」防線的中樞來防守。但這場仗,雖然蘇軍佔據著兵力和裝備多個方面的優勢,打的並不順利。直到崔可夫第8近衛集團軍上來後,他使用了三招,用了半個月時間才解決了戰鬥。那麼,崔可夫用的哪三招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傷亡更大,為何影響到東線甚至整個二戰
    從蘇德戰爭進程看,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以前,蘇軍還沒有拿到戰場主動權,事事要跟著德軍的部署走。從1941年6月22日到1942年7月7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這期間,蘇軍除了在莫斯科戰役中轉危為安外,其它幾場戰役基本上都處於下風,而且蘇軍的損失也非常巨大。從戰略戰術上講,這一時期蘇軍也基本上採取了防禦的策略,也沒有展開較大規模的反攻戰鬥。
  • 基輔會戰為何有大批蘇軍投降?原因涵蓋戰役、戰術和士氣三個層面
    被圍蘇軍有西南方面軍的第5、第21、第26、第37、第38等五個集團軍,包括基輔城內臨時動員參戰的20萬工人和民兵武裝,總數量達到100萬人。德軍從9月18日起開始壓縮包圍圈並殲擊蘇軍各部,那麼,戰役最後為什麼會出現大批蘇軍投降的情況呢?
  • 二戰羅斯託夫戰役,第1裝甲集團軍被阻,蘇軍打贏首場圍殲戰鬥
    發生於1941年11月到12月間的羅斯託夫戰役,是蘇軍自德軍閃擊蘇聯以來,打贏的首場圍殲戰鬥。那麼,在當時德軍氣勢正盛,三路大軍大踏步向蘇聯縱深挺進的關鍵時刻,南方集團軍群為何在羅斯託夫受阻,第1裝甲集團軍差點被圍殲,龍德施泰特元帥要辭職不幹呢?
  • 情系人民裝甲兵的毛澤東
    學習的課程除了馬列主義和文化課外,主要是學習裝甲和航空兩個專業方面的汽車、坦克戰術、航空以及修理等。摩託學校提出的口號是:「為了未來的戰爭!」「為了大反攻!」 建校初期,軍委把紅軍僅有的5輛破舊汽車集中到摩託學校,供教學使用,其中有兩輛大卡車有時還要擔負運送幹部去西安的任務。1938年4月,延安摩託學校一期學員學業結束。
  • 二戰名將傳奇:裝甲幽靈,古德裡安的裝甲戰術革命
    1907年,畢業後的古德裡安被分配到駐洛林的第10漢諾瓦輕步營任見習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古德裡安先後擔任過電臺臺長、參謀和營長等職,參加了著名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戰後,按照《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作為戰敗國其常備軍要裁減到10萬人。古德裡安雖然留在了軍隊,但也由步兵營長降為連級指揮官。1922年,命運之門終於為古德裡安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