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超明:通脹短期負增長,長期回歸常態
(二)金融市場分流效應顯著受全球經濟結構調整遲滯影響,金融危機後實體回報率長期低迷,疊加貧富分化加劇,大量逐利資金「脫實向虛」進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而未進入實體經濟,導致金融資產價格上漲,但實體通脹表現溫和。如2009-2019年期間,美歐日股票指數漲幅均超過各國M2漲幅,房價漲幅雖然不及股票指數和M2,但遠高於GDP平減指數,資產通脹部分替代了實體通脹。
-
《中國金融》|中國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作者|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青年課題組文章|本文將於《中國金融》第14期刊出從基本面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與教訓關於惡性通脹的衡量標準,目前尚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物價漲幅「門檻」,但從多數研究和歷史經驗來看,相關標準均遠遠超過當前我國物價漲幅,惡性通脹這一概念與我國事實相去甚遠。
-
央行:中國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從基本面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與教訓關於惡性通脹的衡量標準,目前尚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物價漲幅「門檻」,但從多數研究和歷史經驗來看,相關標準均遠遠超過當前我國物價漲幅,惡性通脹這一概念與我國事實相去甚遠。
-
物價水平將進入長期平穩期
今年以來,相對充裕的流動性讓市場一直對通脹上行抱有警惕心態,但是筆者認為,即使物價在短期內沒有明顯下降,中國的物價水平也將進入長期的低增平穩期,這段長期的物價平穩,將與過去40年期間物價的。高波動和高增幅狀態形成鮮明對比。
-
2021中國,通脹與通縮的華山論劍
來源:九哥財經這個2020年終於走到了盡頭,我們馬上進入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後疫情時代,有一個話題的爭論越來越顯得重要,那就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的世界?對於中國而言這個問題尤為重要,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在進行經濟轉型的大國。
-
央行貨幣政策司青年課題組:中國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從基本面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與教訓關於惡性通脹的衡量標準,目前尚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物價漲幅「門檻」,但從多數研究和歷史經驗來看,相關標準均遠遠超過當前我國物價漲幅,惡性通脹這一概念與我國事實相去甚遠。
-
通脹,還是通縮?
但是,金融危機後,美國通脹率長期低於2%,被認為處於通縮狀態。這時,通縮焦慮替代了70年代的通脹後遺症。凱恩斯主義認為「通縮比通脹更可怕」。大疫之年,美聯儲發了很多貨幣刺激經濟,但是依然通縮。10月美國CPI同比增長僅1.2%,美聯儲關注的核心PCE價格指數10月同比增長僅1.4%。
-
張啟迪:未來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
中國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主要原因在於:一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中高速增長階段;二是中國離低利率時代依然遙遠;三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維持紀律性;四是中國經濟自主性強。因此,從長期來看中國物價水平有望維持基本穩定。
-
通脹,還是通縮?-虎嗅網
大疫之年,美聯儲大規模發行貨幣,大洋彼岸的人對美國的通脹感到擔憂,為什麼美聯儲還傾向於推高通脹?從1984年到2008年,美國持續了20多年的增長,通脹一直維持在低水平。這被認為是貨幣主義的勝利。但是,金融危機後,美國通脹率長期低於2%,被認為處於通縮狀態。這時,通縮焦慮替代了1970年代的通脹後遺症。
-
賀宛男:中國通脹根在壟斷
通脹,又一次上升為中國經濟的頭號難題。 從2010年10月到今年2月,我國CPI指數已連續5個月超越(或接近)4.5%,分別為4.4%、5.1%、4.6%、4.9%和4.9%,3月破5已成共識。
-
環球網:全球大通脹時代到來了嗎
楊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員):中國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基礎並不存在。如果要出現惡性通脹,需要有兩個方面的基礎:一方面,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說,若長期供小於求,供給不足,才有可能產生持續的價格上漲。就中國現實狀況而言,供給還是比較充足的,很多行業還出現產能過剩的狀況。此外,中國還是高儲蓄和淨儲蓄的國家,這表示供給面還是過剩的。
-
加拿大皇家銀行:中國正在向全球輸出通脹
昨天發布的中國通脹和社融數據十分耀眼,中國1月CPI和PPI雙雙超預期,PPI漲幅創近五年半來新高;1月新增社融數據創歷史新高。受到基本面因素的支撐,人民幣對美元昨日延續漲勢,美元則於亞太交易時段走軟,離岸人民幣升破6.87。人民幣空頭們慘遭「殺戮」。 加拿大皇家銀行指出,市場還應該看到中國數據的宏觀含義。
-
宏觀交易筆記:通脹的本質
物價的結構視角與總量視角進入2019年下半年,隨著一系列宏觀經濟情景的演化,對通脹的爭論日趨激烈。但筆者發現,參與者們中間流行的觀點,有信服力的不多。首先是僅對CPI某一組成成分,例如豬肉進行分析。例如供給側的調節能力如果缺失,即使預期產品價格上行,企業也無法有效囤積庫存或者增加資本支出,此時就更有可能是滯脹而不是通脹,尤其是對進口商品而言。90年代中期中國宏觀調控以匯率改革抑制進口通脹預期是一個重要部分。對通脹的供應方,亦即貨幣金融體系,我們需要注意結構和總量都很重要,尤其是對現代貨幣金融體系。
-
李迅雷:通脹並不是貨幣超發的唯一表現方式
5、產出缺口:當產出缺口為正值時,代表當下需求過大,超過長期產出水平,帶來通脹壓力;反之則帶來緊縮壓力。可見,影響通脹的因素很多,遠不止貨幣流量這一種因素。如日本長期以來的貨幣擴張規模都很大,且實行負利率,但通脹率卻始終很低,在日本,通脹已經成為一種奢望。
-
從日本低通脹談起
疫情衝擊過後,全球將進入二戰後第四輪產業轉移的下半場。由於本來產業轉移承接國東協屬於小型經濟體,因此疫情過後全球或將出現一輪再通脹(非高通脹),共振之下未來10年日本通脹中樞也有望略高於2012年至今。
-
中國擁有21萬億外匯,2020,通脹休矣!
相對而言,中國經濟在全球還算是比較有活力的。 那麼,未來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我們換個視角,從央行總資產開始談起。 只有這樣,在中國高端製造全面普及之前,既能保證國內資金與美元「攜手」發展高端製造(畢竟資金都是逐利的),又不會出現2015年國內資金瘋狂進入股市或樓市的情形。
-
房價納入通脹,可能比房地產稅還難
也就是說,周認為資產價格應該納入通脹。而在中國,基本等同於房價納入通脹。 根據《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國城鎮家庭資產中,住房資產佔比74.2%。
-
周小川:當前通脹度量存在問題 需拓展通脹概念與度量 | 央行與貨幣
文/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當前低通脹率本身是否存在概念上和度量上的疑問?在最新文章中,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指出,通脹是要度量的變量之一,不一定是評價居民福利、經濟運行的全部,而貨幣政策肯定應考慮通脹指標背後的體驗。
-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 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
央行對未來CPI的有何判斷,貨幣政策在「穩增長」和「控通脹」方面又會如何進行平衡?對此,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國新辦舉行的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
祁斌:中國人應該怎樣抗通脹
央行日前宣布將於18日起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中國今年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此,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升至21%的歷史高位。通脹這隻突然跳出來的「大老虎」,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民心頭最大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