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最會做生意的,有兩個響噹噹的名字一定會環繞在你的耳畔,一個是陶朱公範蠡,另一個就是中國近代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範蠡距離我們太遙遠,許多故事都已經失真,所以相較而言,胡雪巖更值得我們去探討學習。
俗話說「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可見胡雪巖的經商本領在大眾心中的地位之高。胡雪巖一生沉浮商海三十年,我們從他的經歷身上能學到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胡雪巖是徽州績溪人,出身貧寒,父親早逝,由母親單獨撫養他長大。胡母也沒有什麼文化,不懂得教育,只是叫他在私塾讀書時,聽先生的話;在山坡幫人放牛的時候,聽主人家的話;在錢莊當學徒的時候,聽東家的話。就是胡母這樣最簡單的教育,教出了一個後來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當然,胡雪巖自己也是非常努力,他不僅聽師長的話,而且還會認真思考話背後的道理,這是他後來能夠成為一個大商人的原因之一。
有企業家說,遠離政治,越遠越好。
也有企業家說,親近政府,遠離政治。
胡雪巖小時候,他的父親也教導他,讀書從商可以,讀書從政不行。胡雪巖聽了這句話,但卻沒有做到,因為他從中嗅出了商機,一個讓他出人頭地的商機。
(做生意到底應不應該遠離政治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胡雪巖在錢莊當了三年學徒,聰慧乖巧的他非常受到重用,最後被留下當了正式的夥計。小胡在做夥計的時候,經常單獨受命出去收債、放款,幹了好幾年,沒出現過一次紕漏,於是就被安排到分場去做工,而這恰恰就是胡雪巖髮際的機會。
當時杭州城裡有個書生名叫王有齡,他本是個官二代,但是父親早逝,已然家道中落,窮困潦倒。偶然之間,胡雪巖聽王有齡說起自己的理想抱負,是要去京城當大官。可是要想當官,須得花錢上下打理才行。胡雪巖相信了他,問他需要多少錢。王有齡伸出五個手指說,五百兩銀子。胡雪巖二話不說,第二天丟給王有齡一個包裹,裡面是500兩銀子。
這五百兩銀子在那時候可是筆巨款,胡雪巖自己當然拿不出,他這是挪用公款作為私用。如果王有齡拿走這五百兩銀子,沒有一點作為,那麼胡雪巖可就完了,有可能身家性命都要搭上去。
所幸的是,王有齡混得不錯,一路從江蘇布政使、湖州知府,當到了浙江巡撫。這一路走來,平步青雲,當然他沒有忘記當初接濟自己的恩人胡雪巖。所以呢,這王有齡在哪裡當官,胡雪巖就到哪裡發財,就這樣胡雪巖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漸成了一方響噹噹的大商人。(這五百兩的故事出自高陽的小說,真實性有待考證,不過王有齡和胡雪巖官商勾結卻是板上釘釘的事。)
1861年,王有齡在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戰役中失敗,杭州城破,他選擇自殺殉國,胡雪巖自此失去了唯一官場上的靠山。可是,胡雪巖已經認定了發家致富的道路是依靠政治,而他理解的方法就是傍官,思維決定了他的做事方法。
杭州城被攻破後,左宗棠奉曾國藩之命來到浙江攻打杭州城,可是缺糧啊,士兵們是肚子決定腦袋的生物,吃不飽是不打仗的。胡雪巖不等左公開口,主動送上二十萬石大米,雪中送炭緩解了左宗棠的空腹危機。左宗棠不勝感激,於是與胡老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接下來,左宗棠從太平軍手裡順利攻取了杭州城,胡雪巖作為「後勤部長」表現得非常稱職。
左宗棠看到了胡雪巖作為一個商人的出色能力,也從他身上看到了作為一個的政治立場,所以正義凜然的左公選擇了與胡雪巖進行深度合作。雖然失去了好友王有齡這個官場戰友,但是胡雪巖卻因此傍到了左宗棠這條更粗的大腿。接下來,胡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左宗棠任職期間,凡有軍方、官方的業務都會轉交給胡雪巖解決,而他也從來沒讓左公失望過,每次都辦得妥妥帖帖。後來左宗棠去收復新疆的時候,他的後方就是胡雪巖在操持著糧草,為他解決後方問題。1872年,胡雪巖的阜康錢莊支店在全國達20多處,布及大江南北。資金共計2000萬餘兩,田地萬畝。後來由於輔助左宗棠有功,被封為江西候補道,獲慈禧親授的紅頂戴和黃馬褂,成為了一名典型的官商,被後世稱為「紅頂商人」。在江浙一帶,胡雪巖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首富。
我總覺得胡雪巖的命運與韓信有點像,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胡雪巖是成也左宗棠敗也左宗棠。
洋務運動時期,左宗棠和李鴻章兩人意見相左,雖然同為洋務派大臣,卻在討論清朝防衛重點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左宗棠認為陸地防禦為主,李鴻章卻主張以陸地防禦為輔,對於這個問題兩人經常在朝堂上爭吵,以至於每次都是慈禧太后出面調停。有人要說了,李鴻章和左宗棠的矛盾與胡雪巖何幹呢?那是因為李鴻章清楚的知道胡雪巖是左宗棠的錢袋子,是他在朝堂上說話的底氣,所以他提出了「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的策略。
此時此刻,左宗棠和胡雪巖就像綁在一條繩子上的螞蚱,一條被針對,另一條必然受連累。
1882年,胡雪巖和法國人開啟了「絲綢大戰 」。胡抵上了近乎全部家產的2000萬兩白銀,四處網羅生絲,屯集了全國幾乎所有生絲。法國對絲綢的需求量巨大,因而急於採購生絲,可是胡開出的價格他們不願接受,打算刻意抬價出手。於是就這麼拖了下去,當法國人快要撐不住的時候,胡雪巖卻遭遇了自己人的刀子。
胡雪巖的生絲屯久了是會壞的,所以只好把生絲織成絲綢儲存起來。而李鴻章利用手中官府的權力,找理由阻止他的機器開工,導致胡不得不賤賣手中生絲,生絲因而價格一落千丈。胡雪巖的生絲計劃完全泡湯,賠得幾乎傾家蕩產。然而這還不算完,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李鴻章又出陰招。李鴻章查到有一筆80萬兩的銀行欠款到期了,這是胡雪巖以個人名義向外國銀行擔保借給大清朝的,所以清朝每次借錢還錢都是經過胡雪巖的手去操作的。而這次,李鴻章讓管理這筆錢的官員扣留了20多天,讓胡雪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好自己賤賣產業補上欠款。
這個時候,胡雪巖已經不再是全國首富了,李鴻章的計謀終於逐步得逞了。而李鴻章的最後一招最狠,他煽動民眾的情緒,四處散布胡雪巖即將破產的消息,鬧得胡雪巖錢莊的散戶們紛紛去把錢取出來,搞得胡雪巖一點現金流都沒有了,各地的產業都在紛紛倒閉。最終胡雪巖被成功整垮了,李鴻章笑到了最後。
1885年11月,胡雪巖在貧困中死去,臨死之前他對後人提出了三個遺訓:
第一、後人不要經商,
第二、後人不要從政,
第三、胡李不通婚。
這第三句就體現了胡雪巖對李鴻章的痛恨,牽連到所有姓李的人身上,可見「恨之深」,「恨之切」。
根據胡慶餘堂(胡雪巖當年創立的招牌)老藥師趙玉城尋找和研究:胡雪巖後人中的確沒有與「李」姓人士通婚的記錄。而如今「胡李不通婚」,似乎已經演變成了胡氏後人約定俗成的規則。
筆者認為,胡雪巖是一個了不起的商人,他雖然走的是傍官的路線,但是他一身正氣,做的都是利國利民的生意,要不然他也得不到左宗棠的器重和百姓的信任,也坐不到當時首富的位置。
胡雪巖商海沉浮30年,他有著很深的民族經濟情節,他心裡愛著杭州人民,愛著已經腐朽的大清朝,也愛著自己所在的商場和官場,可是他老年的時候為情義所束縛,做事四處遭到掣肘,因而最終下場悲慘。
巧合的是,近200年之後,杭州又誕生出一位偉大的商人,他的名字叫馬雲……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讓我們一起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