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不是聖人,賢能政治更適合中國?

2020-12-09 騰訊網

[摘要]孔子究竟是不是聖人?「喪家狗之爭」何以再次成為熱點?

李零(左)和楊立華

上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一篇寫於2007年、回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的帖子,被冠以《北大教授:當前的復古潮已經鬧到烏煙瘴氣的地步》的新標題,在網上廣泛熱轉,經歷二次傳播。

一篇舊文,時隔九年,何以再次引發關注?文章究竟說了些什麼,能觸發今日讀者的興奮點?內容已經過時需要修正,還是歷久彌新仍具價值?

事 實上,李零一文原表題為《有話好好說,別一提孔子就急——跟立華談心》,2007年6月14日發表於《南方周末》。該文是為了回應楊立華於同年5月18日 在個人微博發表的博文,《李零與「譁眾取辱」》。李零是精通考古、古文字、古文獻、藝術史、思想史、歷史地理等領域的學者,楊立華 的治學領域則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

閱讀楊文可知,事情緣起於李零2007年出版的《論語》注本,取名為《喪家狗》。楊立華彼時「身處 異邦,無緣拜讀李先生的大著。但從網上各種引證的文字及李先生的自辯中,可以看到一些觀點。不敢苟同處頗多。比如,李先生認為孔子是靠學生出的名。孔子身 後的名聲與其弟子的闡揚有關,這無可否認。但說孔子靠學生出名,這從考據上怕也說不過去吧」,並舉《史記·孔子世家》、《論語·子張篇》等文獻作為論據批 駁。

楊立華尤其提到《史記·孔子世家》中「喪家之狗」一段: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頂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楊文認為「在這個語境裡,任誰都該看得出其中的玩笑意味來。用師弟間的幽默來蓋棺定論一個人,不僅學術上太不嚴謹,也顯得殊無趣味」,「『喪家狗』這個詞一旦脫離了原本的語境,開始為當下的日常語義所左右,則其中原有的意味即已蕩然無存,徒見其猙獰、險惡了。用它來指稱任何人,都將是一種侮辱。以此作為孔子 一生的象徵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恐怕是再『高明』的『過度詮釋』,也無法消除和改變的。」

由此,楊立華表示:「我不懷疑李先生這樣做的初衷:並非為了『譁眾』,而是要給崇聖心態降溫。但從實際的效果看,李先生此舉不僅譁了眾,而且取了辱。」

李零於是撰文回應,即最近重被轉發的那一篇。在李零看來,「立華突然破口大罵,跟陳明等人在海外呼應,罵我不敬孔子,辱了他的聖。」聖人這個問題,在楊立華,「主要是感情問題。感情壓倒一切。對不起,我是學歷史的。我和你不同,孔子只是歷史研究的對象」。

李零認為:孔子講的聖人,不是自己,而是堯舜,他不會自比堯舜,更不會說自己比堯舜還強,他比他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老實得多。子貢、宰我、有若樹孔子,說孔 子超過堯舜,自有生民,誰都比不了,當然有他們的政治考慮。但無疑違反了孔子的意願。他們的拍,或曰修正,對後世影響很大。不但孔子的學生說孔子是聖人, 孟子的學生說孟子是聖人,就連墨子的學生也不例外(莊子罵聖人,另當別論),這是老師當聖人。還有領導當聖人。這是亂了套的「聖人」,不是本來意義上的 「聖人」。但事與孔子無關。

關於喪家狗的故事,李零認為這個故事很嚴肅,「是孔子對聖人問題的表態,而絕非如你想像,是孔門師弟之間在玩幽默(劉 東也這麼曲解)。亂世盼聖人,孔子拒絕當,這是他的聰明;他引喪家狗自嘲,這是他的明白。喪家狗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古人的話,古人講這個故事,不是罵孔子 (他們對孔子很崇敬)。惡意的想像,恰恰來自你自己。」

李零還指出,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後才得大名,聖人之名是學生捧出來的。「立華不同意,他反 駁說,孔子出名,是他本人道德高,和學生無關。他說的名是一般的名,我說的名是聖人之名,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總不能硬說,孔子活著就當了聖人吧」,並 對楊文中《史記》和《論語》的舉證一一進行考據反駁。

李零在文章中還進一步分析,當時「罵」他的文章,大體都是出於崇聖的感情,「特別是那些熱衷 政治,大講託古改制的人(甭管左的右的),一提傳統,就魂不附體,惟恐別人剝奪了他的文化資源。這樣的文章,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天大地大,不如傳統文化 大;爹親娘親,不如孔夫子親。」

他認為自己的做法,不是「譁眾取辱」,不如改成「逆眾取辱」。「逆」什麼?李零在這篇2007年的文章中指出, 「看看現在的孔子熱吧——全國各地,到處尋根問祖:官員率眾,衣古衣冠,虛靡國帑,煙燻火燎,逮著個祖宗(很多都是子虛烏有)就拜。小孩不上學,非關起來讀經。現在想當帝王師的,讓我想起當年的大氣功師,想起魏武十六方士的老故事。還有想發或已發各種文化財的(從漢服唐裝到抽文化遺產稅)……中國當前的復 古潮,已經鬧到烏煙瘴氣的地步,何人掃此陰霾?」

李零在文章最後得出結論,中國的尊孔派,尚未立教,就如此專制,「這確實讓我想到了自由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必扯得太遠,想得太玄,眼前的事是言論自由。信仰不是學術。學術自由,不講也罷了,就算你們是個教,也得講點信仰自由吧。」

當 時的論戰並未就此停止。楊立華於同年6月20日繼續撰文《「下半身像狗」:我對李零先生的回覆》及補充,對「喪家狗」這一段記載的真實性進行追問,認為李零著作中顯然用的是《史記》裡的記載,而《史記·孔子世家》的很多處記載,其實都有西漢今文經學的味道。「李先生寫有關《論語》的書,卻不以《論語》的記載為本,更在書名這樣的重要環節上,依託於連自己也知道不可靠的材料。」

他還進一步指出李零語文不過關,舉《喪家狗》自序裡的文字「上半身倒有點聖人氣象,但下半身卻像喪家狗,垂頭喪氣」,發問:「既然是『下半身像喪家狗』,又從哪裡垂得出『頭』、喪得出『氣』來?」

楊 立華認為,《喪家狗》是在有意無意地迎合大眾的娛樂心態,「其實,嚴謹的學術品性的缺失,才是《喪家狗》一書的最大問題。」他還坦陳,之所以介入爭論,因為事涉孔子,事涉自己的價值信念,「我不是一個儒者,因為我覺得自己還遠遠夠不上。但作為一個以儒家信念為依歸的學者,在這樣的書面前,又安忍坐視。」

貝淡寧:為什麼尚賢制更適合中國?

貝淡寧(Daniel A. Bell)

清華大學教授、加拿大學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賢能政治:為什麼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中文版近日出版。在書中,貝淡寧認為,中國選賢任能的政治尚賢制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影響了過去幾十年的社會變革,政治尚賢制比西方的民主制更適合中國這樣的大國。上周,搜狐文化專訪了貝淡寧。

貝淡寧認為,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來說,應該考慮一個標準,用這個標準去觀察它究竟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美國的標準,是民主。但中國與美國完全不同,他說:「我在北京已經生活13年了,再加上我朋友們的影響,我覺得我們評價中國政治的進步或者退步,應該用『賢能政治』的標準。」原因何在?他指出:

第一,「賢能政治」的傳統比較長。孔子以後,人們就一直在討論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在《禮記》裡,就有「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古代中國人認為,好的社會標準應該是選出一位高素質的領導,《禮記》裡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第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確實恢復了賢能政治的標準。「文革」以後,大家開始承認,需要一些有能力的領導和精英。他表示曾經做過一些調查,發現大部分的中國老百姓,也支持賢能政治。事實上,不管是中國,還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第的民眾,也同樣支持賢能政治。貝淡寧在訪談中說:「但我們並不能盲目的相信一個聖人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民主同樣也很重要。我們現在考慮的問題是,應該怎麼把賢能政治和民主結合起來,這個是最關鍵的問題。此外,我發現大部分的中國人並不一定會支持民主選舉。」

不過,貝淡寧強調,他並不是說中國應該從上到下都使用「賢能政治」的方式。他根據中國人口多,領土廣的特性,制定了「下層民主,中層實驗,高層尚賢」的方式。即在下層實行民主,因為下層都是規模比較小的社群,比如一個村、一個街道等等,老百姓可以完全感知到一個領導的能力、道德怎麼樣,所以他們判斷的會比較正確;但如果是高層領導人,老百姓就不會直接知道這些領導的能力和道德怎麼樣,所以我們要考慮用其他的方式來選拔領導;至於中間層,中國那麼大,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問題,要考慮用不同的方法,因此需要進行試驗。

事實上,《賢能政治》英文版於2015年出版後,就有人質疑貝淡寧寫這本書是不是反對民主。貝淡寧在訪談中表示,他並不否認西方一人一票制度的優點,也沒有否認民主的好處,但一人一票制度或許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因此,貝淡寧考慮應該如何將民主與尚賢制度結合,創造一條更適於中國的道路。「我的反對或者懷疑在於我們要選拔高層領導,是不是非得要用一人一票的制度?其他的民主一些因素,包括言論自由等等,我覺得都是應該堅持的。」

不過,貝淡寧覺得「賢能政治」只適合於中國,不能照搬到其他的國家。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二戰」以後成為了所有西方國家的共同價值觀。儘管人們承認,美國的民主出現了很多問題,但它的基礎還是一人一票。他說:「我們看美國大選,看希拉蕊和川普的辯論,我真的覺得是浪費時間,因為他們不討論什麼實質性內容。我真的不希望,中國用有這樣的制度來讓老百姓選拔領導。」

他還談到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賢能政治」這個詞的確受到儒家影響。什麼是普世的價值觀?很多人覺得平等、自由是普世的價值觀,但他覺得和諧也很重要。應該怎麼排序這些價值觀,什麼時候自由重要,什麼時候和諧很重要?這是貝淡寧所考慮的問題。

他表示,他辯護的是理想而不是現實。「我們應該用什麼標準、價值觀來判斷現實?我的很多思考是立足於傳統,從中國歷史文化中來的,而不是從西方來的。並且,我對很多問題也同樣具有批判性。我還是覺得理想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很多自由主義者覺得,你一定要用自由主義的標準來判斷什麼好什麼不好。如果你用和諧的標準,那你就不好,我就要反對你。自由主義者的理論往往都來自西方來,但兩種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和理論是否完全互相適用呢?比如說我在加拿大,我要是用中國主流的價值觀判斷加拿大的問題,比如用和諧的標準,大家就會覺得非常奇怪。但是,現在很多自由主義者沒有意識到用西方的價值觀評判中國,也同樣有點奇怪。」

貝淡寧目前任教於清華大學哲學系與蘇世民書院,擁有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員。其著作包括《城市的精神》《中國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東方遭遇西方》《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等。據悉,2017年1月,貝淡寧將出任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文/普芮)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加拿大】貝淡寧:用賢能政治衡量中國體制更合適
    我們正在目睹一種更具歷史色彩和人文特徵的視角的回歸,它更強調教育,注重跨越代際的大家庭倫理。延及政治領域,這種儒家視角促進了有關中國賢能政治傳統的價值重估。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認為政治體制的關鍵在於選拔和擢升具有較強能力、道德品質、社會文化技能並能帶領國家前進的領導者。這種視角雖有儒家根源,但現在已然經歷現代化的演變,變成中國以及韓國、日本等其他東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
  • 貝淡寧講座|中國的賢能政治與民主政治並不矛盾
    貝淡寧關於賢能政治的演講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模式」成為了一個討論的熱點。清華大學哲學系與蘇世民書院的貝淡寧(Daniel A·Bell)教授在其新著《賢能政治》中將中國的政治模式歸納為「賢能政治」,即通過政治尚賢制選拔高層領導人。
  • 只有儒家有賢能政治?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賢能政治的興衰
    12月30日下午及晚間,韓金斯教授以「彼特拉克之道:儒家中國與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賢能政治」為題與北京多位學者座談,並發表以「德性政治與馬基雅維利晚期思想——儒家賢人政治的文藝復興視野」為題的學術演講。
  • 趙冰冰:從賢能政治看中國政治話語表達
    三、賢能政治與中國政治話語的國際表達 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傳統有許多與當今中國和全世界密切相關的寶貴的政治哲學遺產。
  • 孟子只是亞聖,孔子才是聖人,但有五位君主也被稱為「聖人」
    古代對人的尊稱中,恐怕沒人能超過孔子,他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由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孔子的地位在後世讀書人心中更高,後來孔子被稱作"聖人",而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者是孟子,孟子只是被稱為"亞聖"。
  • 弘書架:尚賢制的歷史經驗 貝淡寧《賢能政治》
    外國人寫中國唱讚歌而「走紅」,近年來可謂中國出版界一景。前有庫恩《他改變了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開路在先,後有奈斯比特《中國大趨勢》(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追隨在後。近日,加拿大學者貝淡寧《賢能政治》(中信出版社)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亮相。貝淡寧說,本書英文版去年夏天出版之後,在英語國家引起了爭論。在我看來,本書中文版或許不會引起爭論。
  • 孔子丨探秘殺少正卯公案,是儒家聖人,更應是孔子真實形象
    他曾說,「子為政,焉用殺」(政治幹得好,用不著殺人),自己一上臺,不到七天,處死少正卯。少正卯是個學者,也收徒講學。思想新、口才好,把孔丘的門徒吸引不少過去。孔丘記恨,扣他大帽子……最後,總結「迫害知識分子,是孔丘理論的破產」當筆者在閱讀到這一節內容時,首先是心中一呆,暗想道「儒家不都是一直被迫害的嗎?怎麼孔子還迫害上別人拉?
  • 孔子是當之無愧的聖人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而這條孔子語錄,把自己從十五歲到七十歲的各年齡階段的主要活動、主要特點,作了完整的回顧。而這段話,畢竟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所以,對我們讀者來說,仍然具有多重意義。  孔子語言的意義在於:《論語》是中國以前讀書人的必讀書,所以書裡的語言,就成了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很多語詞、語句,就成了典故與成語。
  • 有人問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這樣回答
    宋國的太宰去見孔子,問:「你是聖人嗎?」,孔子說:「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學問廣博知識豐富的人。」。宋國太宰問:「三王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又問:「五帝是聖人嗎?」
  • 中國古代第一個聖人,竟然不是孔子
    中國古代第一個聖人,竟然不是孔子文/劉康聲但凡提到「聖人」,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孔子。這種聯想是有道理的,孔子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公認度最高的聖人。——《論語·子罕》假如民間沒有「孔子為聖人」的說法,太宰也就不會提出「夫子聖者與」的問題;假如不認可老師的聖人地位,子貢也就不會說孔子「固天縱之將聖」。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孔子弟子和民間人士對孔子聖人稱謂的認同。至戰國時期,孔子的聖人地位和稱號更加明朗化和固定化。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
  • ——「賢能政治」論爭述評
    此一論壇更加引人注目的地方,不僅在於論題本身強烈的時代性、聚焦性和視覺衝擊力,更在於「賢能政治」理論主張的倡導者、加拿大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寧先生躬自蒞臨,使得研討與論爭更加具有現場感和針對性。一、貝淡寧:「賢能政治」的推崇者及其思想邏輯貝淡寧《賢能政治——為什麼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英文版於2015年出版,中文版迅即於2016年面世。
  •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聖人」?孔子給了我們答案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708字,閱讀約4分鐘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最有學識的學者之一。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之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至聖先師,萬世之師。春秋晚期的自貢魏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十大哲人之一,「學而優則仕」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胡璉之器」。孔子曾與子貢討論過「前聖」。在孔子的印象中,配得上「聖人」二字的,只有鮑叔牙和子丕。他沒有提到名揚天下的管仲和子產。這讓自貢很困惑。
  • 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這裡的聖人,指的是誰?
    孔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儒家聖人,我們早在中學階段,就學習過孔子的《論語》。現如今,孔子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教育家、思想家了,這位春秋時期的大聖人,時至今日,對我們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在列子的著作《列子·仲尼篇》中,提到了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那麼這裡的聖人究竟是指誰呢?現如今,人們對孔子說得聖人理解不一,佛教學者認為西方聖人指的是釋迦摩尼;基督教的學者認為,這裡的西方聖人是耶穌。要想搞清楚孔子說得西方聖人是誰,有三個問題需要知道。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而提及中國的聖人,中國人大概最熟悉的就是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武聖關羽這幾位了。 雖然孔子本人被尊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聖人,但孔子本人卻從來不以聖人而自居。
  •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在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產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流傳到現在沒被人們冠以十分尊敬的稱謂。比如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就被人們稱為詩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從古至今幾千年以來可以被人們冠以'聖'這個稱謂的人可是有很多,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領悟中的聖人吧!不得不提的就是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偉大思想家。
  • 堯舜禹儒家典範時代與孔子的政治理想
    這個看法被一些中國學者接受,例如,陳來教授的《古代倫理與宗教——儒家思想的根源》一書,就是以雅斯貝斯「軸心時代」觀點為框架展開的。筆者認為,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觀點不適合套用於中國文明。自漢代以降,儒釋道三家共同構築了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價值,儒釋道三家各有其文化淵源,就儒家而言,其軸心時期應該是早於雅斯貝斯「軸心時代」一千多年的堯舜禹時期。
  • 諸子百家中的聖人孔子與高人鬼谷子誰更厲害
    孔子乃儒家祖師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以儒家教育為長,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鬼谷子是集百家之大成者,有四大弟子諸多人傑為傳說之徒,被傳說成神人,那麼孔子和鬼谷子誰更厲害?政治上提倡為政以德,要求君王實行德政。
  • 《列子·仲尼篇》裡,孔子說「西方有聖人」,聖人,指的是誰?
    《列子·仲尼篇》裡,孔子說「西方有聖人」,聖人,指的是誰?佛教學者認為:此處的西方,指的是印度、尼泊爾,西方聖人指的是釋迦摩尼。那麼《列子》一書,就應該是佛教傳人中國之後的作品。而基督教的學者認為,這裡的西方聖人是耶穌。所以,也有很多人據此推斷,列子是偽造的那麼,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這個聖人,到底指的是誰呢?孔子的這句話,涉及三個問題:①西方指的是哪裡。
  • 春秋時代的孔子形象
    在《尚書》、《詩經》、《左傳》、《國語》、《逸周書》等早期典籍中,「聖」和「聖人」出現頻率頗高,說明崇聖已經成為一種潛隱心理,滲透到周代的文化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情形下,聖人超出了原初意義,與政治文化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