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曾經盛極一時,為什麼他不選擇聯合倭寇夾攻明朝呢?

2020-12-04 鮮花暢談歷史

明朝時期的瓦剌曾經盛極一時,怎麼可能看得上倭寇那三瓜兩棗的兵力,純粹不在一個檔次上,瓦剌聯合誰都不可能聯合倭寇。

瓦剌部族的崛起其實是依靠大明朝才逐漸稱雄北方草原的,當時明朝為了牽制離明朝更近的韃靼部,就賜予瓦剌漢人官職,令其統率草原諸部,與大明建立「朝貢」關係。

瓦剌、韃靼和兀良哈其實都是蒙古族黃金家族的後裔,明朝時期,這三大部族在草原上叱吒風雲多年,各有所長,同時也給明朝帶來了不小的邊境壓力。

朱棣還沒造反的時候,在北平當燕王時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對付韃靼部,他的兄弟寧王朱權在遼東地區建立十三個衛所,主要工作就是為了壓制兀良哈部族,後來朱權手下的「朵顏三衛」就是兀良哈部族的前身。

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日益強大,甚至一度形成了蒙古草原北部的帝國,他與韃靼部相互融合,又相互的制約,這一點對明朝來說壓力很大,從某種角度來說,朱棣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主要就是針對瓦剌、韃靼部隊明朝的軍事壓力。

鼎盛時期的瓦剌聯合誰都可能,就不可能去聯合倭寇來夾擊明朝。倭寇本就是一群流浪明朝沿海的日本海盜而已,人數最多不過千人,武器、人員素質遠遠達不到中等軍事集團的效果,瓦剌不可能看得上哪點兵力。

就算瓦剌需要倭寇在南方牽制大明的軍力,指望倭寇那點人手,不夠當地民團打的,這樣的聯盟對瓦剌來說完全是一種笑話和侮辱。

就算瓦剌聯合整個日本,無論是在日本哪個時期,這樣的聯盟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是日本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其實是南北分裂狀態,國家本來就不統一,自己都打成了一鍋粥,哪還有心思入侵明朝呢,至於那些為患沿海的倭寇,就是一群浪人武士沒有出路,結伴出來當海盜,打打劫而已。

本質上講,瓦剌和倭寇的都一樣,在政治上對明朝政權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既不想要明朝的江山,也不想要明朝的官職,其戰爭的終極目的是搶一票,過日子,說小點就是要點過年錢,無非是瓦剌玩得大,倭寇小打小鬧。

大盜看不上小賊,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瓦剌看不上倭寇那點出息,倭寇也高攀不上瓦剌的強大,但是無論是大盜的瓦剌,還是小賊的倭寇,在大明王朝面前都是小兄弟,伸伸手就打上幾耳光,打了幾耳光,這兩小兄弟就得老實十幾年。

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瓦剌與日本相隔太遠,一個在今天蒙古國以西的地方,與日本島國相隔四個國家,韃靼、兀良哈、明朝和朝鮮。要讓兩個異族人進行政治、軍事聯盟,交往一次就跟唐僧取經一樣困難,就為打個劫,沒那個必要。

其實,根源上的瓦剌與倭寇不聯盟在於他們雙方對明朝完全沒有政治的需求,也就沒有聯盟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瓦剌兩次敗給于謙,于謙被殺後,瓦剌為何不趁機攻打明朝
    那麼既然也先的目的達到了,為什麼不趁于謙被殺,前來進攻明朝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得清理一下,在于謙被殺的時候,也先在幹什麼。當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失敗以後,他立刻向明朝請求,把朱祁鎮送回來。這個消息對於朱祁鈺來說,稱得上是一種最複雜的心情。
  • 瓦剌最害怕的就是于謙,于謙被殺後,瓦剌為何不攻打明朝
    那麼既然也先的目的達到了,為什麼不趁于謙被殺,前來進攻明朝呢?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得清理一下,在于謙被殺的時候,也先在幹什麼。當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失敗以後,他立刻向明朝請求,把朱祁鎮送回來。這個消息對於朱祁鈺來說,稱得上是一種最複雜的心情。他心裡老大不情願,但是臉上卻必須做出欣喜若狂的表情。
  • 于謙死後,瓦剌為什麼不捲土重來,再次攻打明朝呢?
    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死後,瓦剌為什麼不捲土重來,再次攻打明朝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于謙死後,瓦剌之所以沒有捲土重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一方面,這是因為當時的瓦剌已經分崩離析,缺乏再一次大規模進攻明朝,乃至於包圍明朝都城的實力了。在土木堡之變中,瓦剌太師也先成功俘獲明英宗朱祁鎮。
  • 提線木偶的成功與失效——我看瓦剌與明朝的關係
    雖然韃靼和瓦剌互相看不對眼,但是本身也沒多大仇多大恨,而且之前確實也有姻親關係,所以保不好哪天他們就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了,就像所謂的「兄弟鬩牆,外御其侮」一樣。但是他們為什麼很長時間都沒好起來呢?這就要提到一個非常成功的挑事者,攪局者——明朝了。
  • 宋朝為什麼沒有倭寇,明朝卻倭寇猖獗
    宋朝為什麼沒有倭寇?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得了解一下倭寇是如何產生的。 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福建、浙江的靠海地區本來山地眾多,不適合開展農作,為了謀生,不少人從事漁業與販賣貨物的行業,也就是「靠海吃飯」。可現在,飯碗被官府打得稀爛,眼看生計無著,大量的沿海居民只能投入到劫掠大軍的洪流當中。
  • 為什麼明朝屢屢被倭寇進犯?明朝的水軍在幹什麼?
    前言:明朝在嘉靖年間,深受倭寇之亂的影響,佔據了整個明朝受到倭寇侵犯的百分之八十,是歷史上受到倭寇侵犯最嚴重的的朝代,倭寇所帶來的混亂持續了幾十年。為什麼明朝屢屢總是受到倭寇的進犯呢?為什麼嘉靖年間的倭寇這麼多?首先要看這些倭寇都是些什麼人,在我們印象中倭寇大都是日本人,其實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是由本地人士與日本人共同組成的,而這些倭寇中的頭目,幾乎大部分都是當地沿海的明朝人,那這些本地人為什麼情願落草為寇呢?
  • 為什麼只有明朝有倭寇?
    在至正年間的張士誠就和倭寇有過聯繫,請倭寇到山東濱海等地幫助自己打仗。洪武年間亦有倭寇。朱元璋開始雖然有海禁但是並沒有禁死,只是不讓私自出海,朱元璋開國時本來在寧波、泉州、廣州設有市舶司來管理對外海上貿易,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人走私一些管制物品,比如茶葉就是管制物品,這種物品只能由官府售賣。
  • 明朝倭寇曾經猖獗一時,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跡了?看後就明白了
    我們通常認為倭寇是在明朝時期開始在我國作亂的,其實早在元朝就已經出現了倭寇,只是那些倭寇被元朝大將打回去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倭寇之亂變得猖獗一時。但是如果你熟讀歷史,卻發現在清朝時期倭寇反而銷聲匿跡了 ,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實際上,清朝時期沒有倭寇作亂並不是大家想像的清朝強大,倭寇害怕,而是因為以下幾點。時代不同倭寇是日本內亂的結果。
  • 明英宗親徵瓦剌為什麼沒有像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那樣,重創瓦剌呢
    ,便幻想著能夠像自己的老爸和太爺爺那樣施展自己的拳腳,正愁自己沒機會沒藉口呢,邊關的告急文書送到了,一看又是瓦剌進犯邊關,怒火就燒了起來,又隨著太監王振在旁邊吹風,於是不顧滿朝文武的勸阻,一怒之下決定御駕親徵,一方面想要證明自己老爸明宣宗朱瞻基和太爺爺明成祖朱棣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或許還能做的更好;一方面覺得明朝國力鼎盛,軍隊實力強大,老是被一個瓦剌在邊關騷擾,面子上下不去。
  • 明朝之禍(一)倭寇
    反觀中原政權對這種騷擾無能為力,因為遊牧地區無法耕作,產生不了財富,維持兵力還需要大量金錢支出,得不償失,核算之下還不如修建長城合算。 倭寇問題就比較特殊了,為什麼日本與中國相處這麼長的時間,只在明朝出現了這麼大的問題呢?
  • 明朝對付幾個倭寇都捉襟見肘,為什麼萬曆援朝卻大獲全勝
    明朝對付幾個倭寇都捉襟見肘,為什麼萬曆援朝卻大獲全勝十一國慶七天長假馬上就要結束了,小編相信只要去北京旅遊的人都會起一個大早,到天安門廣場去看一看升旗儀式,當你聽著國旗護衛隊那鏗鏘有力的步伐聲,看著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你的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 瓦剌頭目也先到底有什麼忌憚?為什麼最終選擇釋放明英宗
    瓦剌軍頭目也先在土木堡一仗中,擊敗明朝50萬(也有一種說法是20萬)大軍,並俘獲了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取得了重大勝利。然而,最終他不但沒有殺明英宗,還把明英宗放了回去。也先為什麼要放了明英宗呢?從他抓到明英宗,對明英宗的飲食起居照顧得極為周到,還有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明英宗這些舉動可以看出,畢竟明英宗是宗主國的皇帝,他不敢隨意傷害。當然了,這個並不是主要原因,甚至根本就不算原因。他留下明英宗,根本原因是想獲得更大的利益。
  • 為什麼明朝倭寇如此猖狂?
    明朝中葉,大批在日本戰亂中活不下去的日本浪人流浪到中國東南沿海。由於明朝邊防的廢弛和當地官員的不作為,他們開始了打砸搶燒的不要臉的幸福生活。本來在中國沿海混飯吃的日本人並不多,也沒形成什麼規模,但為什麼在嘉靖年間的倭寇如此猖獗?
  • 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倭寇在慶元「城郭,抄略居民」。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倭寇欺負中國的記載。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沿海各地,均受到了倭寇的荼毒。元朝也曾施行過海禁,但時間較短,政策不延續,管理也不嚴格,對外貿易興盛。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 于謙被殺後,瓦剌為何不趁此機會,再次向明朝進攻
    明朝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導致一時間人心惶惶。瓦剌的最大功臣,無疑是太師也先。也先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在他統治期間,是瓦剌最強盛的階段。 也先並沒有殺掉明英宗,而是利用他來要挾朝廷,可是在于謙等人的助力下,瓦剌根本佔不到任何便宜。
  • 明朝中葉,猖狂的倭寇為什麼會敗在一隊農民的手裡?
    然而,就是這一夥日益猖狂的倭寇,在後來卻被我們中國的一支由農民、礦工所組成的隊伍給打的大敗。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一探究竟。 首先,讓我們先將目光共同移到公元1561年5月初的一個傍晚。當時,天色非常陰暗。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台州府城內,是死一樣的寂靜。而城裡街面上的商鋪也都是家家戶戶緊閉著大門,整個城市的上空都被一種特別沉重的氣氛所籠罩。
  • 北元、韃靼、瓦剌的各自定義是什麼?為什麼北元會被瓦剌取代呢?
    第二種是明朝人的劃分,即從1368年到1388年也速迭爾(阿里不哥後裔)弒殺北元後主脫古思帖木兒。也速迭爾繼承汗位,廢除了「大元」國號,改稱蒙古。 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記載比較亂,有學者還將第二種劃分延伸到1402年,即瓦剌首領布裡牙特·烏格齊(赤力鬼)弒殺坤帖木兒後稱汗,之後廢除「大元」國號。
  • 俘虜明朝皇帝的瓦剌從哪裡來?後來又到哪裡去了?
    眾所周知,明朝前期外部的主要敵人是北方的蒙古人,那麼這個俘虜明朝皇帝的瓦剌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還得從明朝開國初期說起。元朝被推翻後,元朝蒙古統治者逃回到了草原,並在北方重新建立統治,歷史上將這個政權稱為北元。不過蒙古人歷來都只臣服於強者,而北元屢遭明軍打擊,根本無力反擊,當年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顯然已成為了一個傳說。
  • 明朝禁海令和「倭寇」的關係,最後真的是戚繼光消滅的倭寇嗎
    朱元璋為什麼要海禁?海禁和後來的倭寇又有什麼關係?真的是戚繼光的刀和勇殺退的倭寇嗎?不妨我們來理性地談一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殺。他殺光所有的反對者,也不喜歡他的子民和外界有太多的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