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現在最身不由己的就是要去做影視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嚴歌苓:現在最身不由己的就是要去做影視

  身不由己做影視

  ——訪作家嚴歌苓

    記者 秦 華

  著名海外華人作家嚴歌苓近年來佳作不斷,《金陵十三釵》《幸福來敲門》等一部部有著不同時代背景、刻畫各色人物的作品更是成為影視改編的大熱門。嚴歌苓本身也成為一個故事,她的才情、孤傲、神秘,逐漸變得清晰。恰逢其最新作品《陸犯焉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記者近日通過網絡採訪了身在德國的嚴歌苓。

  談新書:

  主人公原型是祖父

  「寫《陸犯焉識》並非我一時興起,而是醞釀了十幾年,書中主人公陸焉識的原型是我的祖父。」嚴歌苓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她心中「生長」已久,這緣於她對祖父的強烈好奇和著迷,「我祖父是個神童式的人物,16歲讀大學,20歲出國,25歲就拿到博士學位,會4國語言,是個很有才華的公子哥,可卻在40歲自殺,我特別想了解和懂得他。」

  嚴歌苓說,她與祖父的人生是沒有交集的,她出生時祖父已經離世,祖父的事大多是從親人口中得知,此外,她還特意找到了祖父的經濟學論文,「數十年積累的支離破碎的片段,再加上90%的想像和虛構,才塑造成了書中陸焉識這個人物」。

  熟悉嚴歌苓作品的讀者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都是敢於犧牲的、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而男性角色卻大都是有弱點的。《陸犯焉識》是嚴歌苓為數不多的以男性為主角的作品,作者沒有因為主人公原型是祖父就刻意美化。對此,嚴歌苓坦言:「我天生更喜歡寫女人,之前並非有意將男人寫壞,我對男人的理解有兩種——英雄與非英雄,我更喜歡寫非英雄。這次的確寫到陸焉識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他也有著高貴的人格,我認為應該用寬容的眼光從文學的角度去看那些『不好』,而不應該進行道德批判。」

  談創作:

  追問歷史不依不饒

  嚴歌苓是一位高產作家,她的作品時代感強,以細節取勝,而且,她很少重複自己,讀者幾乎能在每部作品中發現嶄新的東西。嚴歌苓認為,這一方面得益於她愛聽故事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得益於豐富的想像力,「我特別愛聽別人講故事,自認為是個很好的聽眾,我會把有趣的細節都沉澱下來,結合自己平時生活中的細節積累,再加上足夠的想像,就能創造出生動的人物。」嚴歌苓認為,想像力是作家應具備的第一素質,一旦寫作走進瓶頸,她會儘量去「想像」這個人物,寫著寫著人物就有生命了。

  許多讀者注意到,嚴歌苓一直縈懷於對其祖父輩人生遭際和精神世界的探尋,很少把當今人的生活當成寫作的第一主題,《金陵十三釵》《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等作品莫不如是,嚴歌苓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現在更喜歡寫一段民族歷史投射在小人物身上的命運,「我的腦子已經被太多重大的、還沒搞清楚的歷史上的追問所佔據,我一直在追問,不依不饒」。

  近年來,嚴歌苓追求的寫作目標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年輕的時候想把語言寫得更漂亮,有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念頭,但現在,我追求的是把文字和感覺寫對了,做到誠實寫作,而不是矯情地讓人看文字有多漂亮,能超過故事本身表現更多更深的內涵,才更『牛』」。

  談影視:

  文學不能掛靠影視

  近幾年,根據嚴歌苓作品改編,或她參與編劇的幾部影視作品備受關注,《金陵十三釵》《梅蘭芳》《幸福來敲門》《小姨多鶴》等均反響不小。但嚴歌苓卻並不喜歡和影視掛靠:「現在最身不由己的就是要去做影視,我這麼說,有人可能要說你別『嗲』了,但當編劇確實要佔用好多時間,而且遠不如文學創作那麼自由,一切都要局限於影視劇的機制裡。我是覺得擔當自己作品的影視編劇責無旁貸,這樣拍出來不至於跟我的原著太相悖。」

  嚴歌苓說,她並不希望把小說改成影視,「我一直希望影視和文學是分開的,把我看成影視的供應者,是把我貶低了。如果文學向影視掛靠,那麼文學就是在邊緣化。」嚴歌苓說,《陸犯焉識》還未出版時,就有影視公司找她商量改編意向,「我幸運的是每個作品出來後,很快就有好幾家公司找上門,但我的不幸也在這兒,有很多作品被買去之後就會擱置好多年,或是拍完之後我根本不認識它了,讓人哭笑不得」。

  記者問及目前最滿意的影視作品,嚴歌苓稱由陳衝導演、李小璐主演的《天浴》最令其滿意,「《天浴》用童話的調子拍出了非常苦難卻很美的故事。」此外,「《金陵十三釵》也確實是震撼人心的,影片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假神父這個角色,這個角色讓我感到戰爭環境能使一個帶有瑕疵的人格發生突然裂變,從中迸發出和平環境中也許會永遠沉睡的高尚」。

【編輯:張中江】

相關焦點

  • 嚴歌苓: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從小我就渴望做名人
    一般說來,作家和編劇是喜歡躲在作品之外、銀屏背後,用他們筆下的故事和人物與受眾交流的,只有當風頭出得太大時,才會身不由己地被推到臺前。嚴歌苓就是這樣:14日,她剛剛做客央視的《首席夜話》,與主持人樂嘉聊完天,16日便在楊瀾的《天下女人》中露面,大談女人話題;16日當天,她還與主演蔣雯麗一起出席《娘要嫁人》研討會,聆聽各位專家學者對她作品的評論。
  • 專訪旅美作家嚴歌苓--做張藝謀的「最後梯隊
    「我們也不能老是玩來玩去,還要一起談電影,想做點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嚴歌苓說,兩人都熱愛電影,經常一起去看電影,然後討論。陳衝準備拍什麼電影也會找她來商量,包括她正準備拍攝的英文片,也會委託嚴歌苓來寫劇本。  「她比較單純,又很聰明,不是直覺很好,就是特別英明」,嚴歌苓這樣評價陳衝。她早在80 年代就見過陳衝,當時陳衝還是童星,來見她父親。
  • 嚴歌苓:《芳華》是我最誠實的一本書
    這種自責緣於「那樣一個英雄,我們曾經給了他很多的褒獎和讚美,但卻沒有一個人把他當真正的活人去愛他。你做好人在女性眼裡是沒有用的,你把他推到榮譽的高端,一切都是空的。」  「青春就是充滿的一段生命,每個錯誤最後都會來塑造你將來的人生。」嚴歌苓說。
  • 嚴歌苓、金星、向太陳嵐:最強大獨立的女人,就是要靠男人
    這就是她自我定義中的「我們這種高大上的獨立女性」的感情做派? 這時,真正的獨立、高大上強女人嚴歌苓、金星、向太陳嵐,都只能斜眼給她示意,你的確牛X! 當然,祝你慢慢去蠢出天際,我們只需要一直幸福到底。 1、 要說嚴歌苓、金星、向太陳嵐,她們互相之間真沒什麼聯繫,一位是著名女作家、一位是享譽國際的舞蹈家、一位是著名的電影公司老闆。 但是,一看到這三個女人,我就會感覺到有一種撲面而來、無法忽視的彪悍。
  • 專訪嚴歌苓:《金陵十三釵》的遺憾用電視版補償
    嚴歌苓:我覺得無論怎麼樣,電影和影視都是小說現在的最好、最得力的廣告,不管你改成什麼樣的,讀者群馬上就擴大了,很多人到最後都是要落實到來看你的作品,即使本身看過你作品的人,他也就是說「哦,這樣不一樣,那樣不一樣」,他可以有自己的評判。
  • 嚴歌苓:我是文學的「吉普賽人」
    當記者問起她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時,作為原著作者,嚴歌苓毫不掩飾對《歸來》的稱讚:「當我看過《歸來》後不得不驚嘆,張藝謀切入的角度太刁了,電影完全濃縮了小說最核心的內容。」    長篇小說《陸犯焉識》是一部時間跨度近百年的家族史。小說中,嚴歌苓塑造的陸焉識生活在1920年代到1990年代民族歷史的大背景下,記錄了他漫長起伏、盪氣迴腸的個人經歷。
  • 嚴歌苓:我是文學的吉普賽人
    從早期的《少女小漁》《天浴》,到近期的《金陵十三釵》《歸來》;從《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到《鐵梨花》《當幸福來敲門》,翻看嚴歌苓的作品列表,其中很多都曾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由於多部作品被搬上銀幕和螢屏,她也被稱為「華裔第一女編劇」。
  • 嚴歌苓:寫作是自律並堅持的日常生活
    每隔一兩年,嚴歌苓的名字就會出現在暢銷書架或者改編的影視作品上。今年,新書《媽閣是座城》面世了,而《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緊接著也要上映了。她出書就像交作業一樣「規律」,於是她總會被問:「你怎麼能寫那麼多書?」嚴歌苓的答案跟她每天的生活一樣簡單:「我當過兵,對自己是有紀律要求的,當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難都不算什麼。」
  • 嚴歌苓新作寫賭徒故事 曾四入賭場體驗「賭博」
    越做編劇我就越覺得自己要做選擇,生命要經濟地來利用,不然你就會把生命花在你根本就做不好的事情上。我們閒聊《陸犯焉識》的時候聊過,關於我父親的家族,我的繼外公在青海的經歷,我想書中比我口頭講的會更加好。對我口述的那個真實的原型,他(張藝謀)也沒有特別說什麼。  記者:從開拍到現在去探過班嗎?  嚴歌苓:開拍那天我去參加了儀式,後來我去柏林寫作了,這次回國要再去看一次。
  • 嚴歌苓談改編:「倪妮把趙玉墨演到心裡去了」
    嚴歌苓做客《開講啦》談作品改編央視和唯眾傳媒聯合製作的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第三季今晚(23日)回歸,今晚播出的首期節目嘉賓是華人作家嚴歌苓。據悉第三季於3月23日起每周六晚間十一點半播出,作家嚴歌苓、王力宏、羽泉、李亞鵬、導演鄭曉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電視評書創始人田連元等都將陸續出現在《開講啦》的周播舞臺上。今晚由嚴歌苓開講,嚴歌苓寫了《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第九個寡婦》、《赴宴者》、《扶桑》等經典作品,其中被拍成電影電視搬上銀幕的也不在少數。
  • 《陸犯焉識》:嚴歌苓不是最適宜於寫此題材的人
    原標題:《陸犯焉識》:嚴歌苓不是最適宜於寫此題材的人 總體來說,嚴歌苓並不適宜去寫這樣一個題材的小說。嚴歌苓畢竟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職業作家,小說比之於改編後的電影,還是小說更有力量。 總體來說,嚴歌苓並不適宜去寫這樣一個題材的小說。儘管《陸犯焉識》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之後,因為與電影檔期相配合,小說也一度成為各網絡書店的熱門書。但熱門不是小說價值的最重要指標。當然嚴歌苓已經盡力呈現一個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挾持之下如飄蓬般轉徙的命運,但嚴歌苓對造成這一命運的覆雨翻雲手,其所涉及是遠遠不夠的。
  • 嚴歌苓:中文寫作不需要西方認可 而要感動自己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語言要拿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比如給諾貝爾獎評委,讓他們去欣賞確實難度很大。」11月18日,在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暨南大學、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協辦的、在廣州增城鳳凰酒店舉行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上,旅美作家嚴歌苓談及華文文學國際認可的問題時表示,華文作者不要因此有焦慮、去討好,反而要不遷就,耐心創作出精緻的作品。
  • 嚴歌苓談《金陵十三釵》:重寫長篇源於親戚經歷
    等不及十三釵出閣 嚴歌苓用鉛筆寫了個「加長版」  等不及出閣嚴歌苓用鉛筆寫了個「加長版」「十三釵  」手繪圖嚴歌苓:我不要做幕後,我也要玩營銷(設計臺詞)  嚴歌苓點評「書中人」等我長到可以做她談手的年齡,我發現姨媽找了一輩子的女人是個妓女。」《金陵十三釵》開篇,嚴歌苓不動聲色地點明這個故事以妓女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鐵蹄下,一群秦淮河風塵女子挽救一群女學生的悲壯故事。  華西都市報:新版《金陵十三釵》和以前的中篇相比,加入了很多內容和細節,而且交待清楚了13釵最後的命運,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動?
  • 嚴歌苓:劇版《金陵十三釵》更接近原著
    編劇嚴歌苓表示,對比電影版,自己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她認為這是「最愉悅的一次作品呈現」。   人物故事有改編:   玉墨不會說英語   曾經擔任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編劇的嚴歌苓,再次擔任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編劇。
  • 嚴歌苓編|嚴陣詩選《瓷月亮》——於瑣微精巧中展示人生大悟
    左起:張暴默、嚴歌苓、嚴陣、許戈輝於「兩嚴三語」詩畫展覽 2018年11月6日嚴歌苓:「從記事開始我就認識嚴老了,他是我人生當中的一個榜樣,他是一個很帥的詩人,那個時候他常常去朗誦會,朗誦自己的作品,是非常浪漫但是很清高的作家。那個時候大家在一起總是在浪費時間,但是他總是在創作,要不就是寫,要不就是畫。
  • 電影《媽閣是座城》上映,嚴歌苓書寫隱秘情感
    6月12日,電影編劇、原著小說作者嚴歌苓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記者專訪,講述《媽閣是座城》背後的故事,也分享了自己的寫作心得,那就是身為作者,要有耐心聽別人的故事。親身體驗成就「媽閣這座城」與之前的《歸來》《芳華》不同,這次,嚴歌苓選擇了一個大部分讀者耳熟但不能聞其詳的題材——賭場裡的規則與情感。
  • 嚴歌苓新作寫賭徒 特意飛去澳門學賭博
    嚴歌苓新作寫賭徒 特意飛去澳門學賭博 嚴歌苓  怕別的攝影師抓不好自己的角度,嚴歌苓這次還特地帶了自己的「專職攝影師」,供媒體刊發的照片,都要她親自精挑細選過。
  • 嚴歌苓《穗子的動物園》:最真切的對於動物的懷念
    「穗子」是嚴歌苓慣用的一個名字,嚴歌苓那些自傳性質最強的作品裡,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小小的「穗子」輕靈的身影:如《灰舞鞋》《穗子物語》,甚至包括前年廣受矚目的《芳華》。而在本書裡,「穗子」簡單地就是「我」本人,最多自稱「嚴幹事」;愛動物成痴的行徑,戲謔生動的口吻,字裡行間漫溢的同情心及充滿童趣的寫作。
  • 嚴歌苓:劇版《金陵十三釵》更接近原著(圖)
    編劇嚴歌苓表示,對比電影版,自己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她認為這是「最愉悅的一次作品呈現」。  人物故事有改編:  玉墨不會說英語  曾經擔任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編劇的嚴歌苓,再次擔任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編劇。
  • 如何評價作家嚴歌苓?你們怎麼看的呢?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嚴作家就是個神樣的存在,一是她出生書香門弟,家學好,二是長相出眾,藝術氣質佳,三是旅居海外,見識廣,總之給我的印象可敬而不可親。洋氣和挑剔是我對嚴作家的總體感覺,在她的作品中找毛病永遠是主格調,她的許多作品中基本都是揭露、批判的,在她的筆下,呈現最多的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這部《芳華》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