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是根據大今良時在2013年至2014年間於《周刊少年MAGAJIN》上連載的同名漫畫所改編成的劇場版,由山田尚子擔任導演,吉田領子擔任編劇,京都動畫製作出品,入野自由、早見沙織等金牌聲優配音。電影講述了患有聽覺障礙的少女西宮硝子,和曾經傷害過她的少年石田將也之間的故事。
《聲之形》日文原名《聲の形》,使用了「聲」而不是日語中常用的漢字「聲」,是因為「聲」字由「聲」,「手」,「耳」組成,作者像藉此表達出「傳達心意的方法不一定只有聲音」。
而在影院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故事本身,整個視覺效果帶來的唯美場景和精巧合適的配樂都時刻提醒著我,這是一部在聲影方面做到極致的影片機構。《聲之形》在色彩運用上頗為考究,山田尚子導演特意「將色彩做得柔和、漂亮」,即使是微小的陰影部分,「只要有讓人覺得不舒服的雜色,就會把它換成令人愉悅的顏色」。
在我對整個電影中天才導演運用的這些配樂,分鏡描寫,唯美色彩,各種鯉魚、水塘的隱喻聯繫中讚不絕口時,知乎上還有一種讓我心頭一震的觀點,受害者一輩子都不會原諒那些欺凌者,包括那些袖手旁觀的人。
電影從原版漫畫改過來之後為了順應觀影者,已經刪減掉一些關於欺凌事件的黑暗面了,確實擴大了受眾對象,我們也看的更舒服,似乎開始順理成章的接受了這個happy ending。但是從原作開始就有把西宮硝子刻畫成完美受害者的嫌疑,就像蔣方舟在《東京一年》裡寫,男藝術家啊,還是太幼稚了。作者有意把兩人互相救贖的事情寫到完美,卻在塑造女性被欺壓的角色上處理的差強人意,把女主強行冠上了「被拯救」的標籤,這種形象不僅老舊,甚至這種想像都是非現實的。
如果你是受害者,你會原諒他們嗎?
我問我朋友。
「會啊。」朋友很明朗,回答的也很迅速。
「可是你不覺得電影裡把西宮寫的太聖母了嗎,現實生活中的受害者怎麼會這麼輕易地原諒他們?」
「可是硝子她的性格就很軟弱啊,大家討厭她也都當做自己的錯,雖然將也欺負過她,但她也想跟他做朋友,後來將也主動學了手語,去找她交朋友了,為什麼不原諒他。」
我沒說話。我不知道該怎麼反駁,從這個電影中來看,這個觀點的產生無可厚非。事實上這也就是現實生活中受害者群體不想面對這部電影的原因。
而聲之形將重點放在了受到傷害的孩子如何相互扶持,獲得勇氣走下去的,可是很多時候,是受害者徹底失去愛與信任的能力,連快樂這種情緒都無法感知。
可是想想,這就是聲之形美好的地方啊。
那其實,我們從一般人的眼光去看。這部電影的立意,構思,分鏡運用都新奇有趣,且恰到好處。
原作者大今良時說,「很多東西只有動畫才能表現出來,會做成什麼樣子呢?真令人興奮。漫畫中既有我家人和朋友的身邊事,也有與自己完全無關的身外事,而動畫應該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你們自己的故事。希望動畫能成為更貼近大家的《聲之形》 。」
導演山田尚子說,「想要並試圖了解他人——這份想法和意願的表達方式形形色色,因人而異,我想在這部作品中與將也他們一起去尋找通往明天的希望。確實聽說這是一部深刻地提出聽覺障礙患者與欺凌問題的作品,但在我印象當中,這是一部細膩地描寫人心的交流的作品,我覺得本作描繪了人的根源當中非常寶貴的東西,所以我想試試能多大程度地去貼近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想製作這部作品。」
在山田導演看來,欺凌的描寫不應該做得聳人聽聞,那終究只是因為登場人物之間的陰差陽錯而引發的事情。所以山田導演才說「感覺那是非常天真無邪的東西」,她所注重的是「做成一部觀看後令人心情舒暢的電影」。
從電影裡看,西宮的小心翼翼不僅是先天的聽力障礙,還有媽媽對自己的要求,面對妹妹和奶奶的抱歉,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使她充滿內疚和不安,在謹慎中與他人忐忑相處,最終導致她認為自己毀掉了大家建立起來的友誼而選擇跳樓。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其他人無法理解西宮的想法,但同時西宮也無法理解其他人的想法。
西宮的個性並不是簡單的善良,而是麻木,自卑與恐懼的綜合。
石田將也對西宮的欺凌看起來是無緣由的,但在欺凌西宮之後也遭受到了其他同學的欺凌與排擠,開始對之前欺辱西宮做的事感同身受。在第一次重逢之後,石田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西宮,而是將其作為與外界溝通的窗口,因為他也正被排擠到無法聽到他人聲音的地步。
也是因此,石田並沒有去傾聽西宮內心的聲音,而是將自己內心那個西宮的影子替代了真實的西宮。電影裡現實中的長髮硝子和短髮硝子在將也眼中不斷重合,可能意在於此吧。或許他內心也有所不知,他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了西宮,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也間接地導致了西宮的跳樓。好在兩人最後互相打開了心扉,石田對自己的錯誤認真悔過,決定從明天起仔細地傾聽每個人的心聲,而西宮也不再去逃避現實,真正接納了自己的殘疾人身份,而不是將其視為罪惡與負擔。這何嘗不是一種相互拯救呢?
少年漫畫的內核永遠是「成長」。對於《聲之形》而言,這份成長或許非常艱難,幾乎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他們終究是向前邁進了。
那麼,這部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呢?原作者大今良時在訪談中談到,「我並不要求大家必須能夠相互理解,但也並不討厭那種想法。」就像前文所說,「傳達感情的方法並不是只有聲音」,電影的主題在於如何相互理解,就算是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我最欣賞的是最後大家都沒有改變的結局,沒那麼俗氣,又有一點不安的小興奮感。植野還是那麼蠻橫自主,佐原還是怯懦不敢改變,川井始終在自說自話~。西宮與以植野為代表的小學同學並沒有達成理解,植野也承認自己對西宮始終喜歡不起來,也不想去喜歡她,而石田的回答是這樣的:誠如植野所說的天真,互相理解,這樣的大道理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為什麼要放棄嘗試的努力呢?
原作有這樣一句話,「誰都沒有改變,也不想改變,然而,人們依然可以向前邁進。」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成長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西宮和石田做出了他們的嘗試。但是,我們呢?是逃避還是面對,沒有好壞之分,也沒必要做價值判斷,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
縱觀整部作品,「欺凌」只是個引子,這部作品所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該不該相互理解,如何理解的問題。這個話題很大,作品在後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不妨礙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大今良時說,自己創作的緣由就是找不到「究竟該如何去理解他人」這個問題的答案。《聲之形》這部作品是她嘗試給出的答案。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觀後感,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答案。
導演山田尚子說,「這部作品觸及了人性中不那麼美好的部分,但是更多地,是溫暖的部分。」所以,我也希望各位不要抱著某種先定的態度來觀看這部作品,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來欣賞它。
就個人而言,我認可每一種答案,也尊重每一種不同的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