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一份工作辭職算起,我已經在家「躺屍」了整整167天!
和繁瑣的工作相比,「躺屍」的日子永遠是最幸福的——睡到自然醒,餓了點外賣,困了繼續睡。
對於辭職後0收入的我來說,這樣的生活模式已然成為了「享樂主義」最簡單的表達。
我一直認為這樣的生活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享樂的極限了!
直到那天我路過全市最著名的酒吧一條街,我才意識到:
原來,「享樂主義」早已經變得很「廉價」!
這是一條位於市中心旁邊的酒吧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這些酒吧的老闆們自然不用為客源擔心。
或許是疫情期間的死氣沉沉讓耳朵變得敏感了,從市中心一轉彎我就聽到了那悶在厚厚裝飾牆裡面的音響聲。
我對於酒吧的印象其實並不深刻,僅僅只是停留在調酒師近乎瘋狂的動態手法和卡座裡俊男靚女的觥籌交錯。
沒錯,我和酒吧屬於天生的絕緣!
相較於昏暗燈光下的酒沫橫飛,我更喜歡晴朗日子裡的曲水流觴——我承認,我不具備那種能透過混黃液體來欣賞欲男欲女令人犯罪之美的能力。
不過,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被疫情封閉了太久的我竟也鬼使神差地對於這個「欲望樂園」產生了興趣。
誰知道呢?也許更多的只是好奇吧!
挑了一家相對安靜的酒吧(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清吧」),一進門我就感到有些羞赧了——對於一個囊中羞澀且不愛熱鬧的人來說,這種場景本身就很少出現在自己的世界裡。
為了迎合一下這種氛圍以避免自己顯得太過突兀,我決定點一杯喝的。
隨意地找了個人少的角落坐下,掏出手機對著桌上的二維碼進行點單。儘管已經做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菜單上的價格還是讓我有些微微吃驚——有點貴啊!
稍作遲疑後,我點了一杯啤酒。
趁著等候的功夫,我四下環顧了一遍這個小酒館,相較於其他有著霓虹招牌的酒吧,這家店顯得侷促了些,但勝在處於十字路口的位置,所以生意倒也不算慘澹。
街對面是另一家大型酒吧,蹦迪的音樂伴隨著人進人出的身影讓人不禁聯想起《愛情公寓》裡呂子喬所說的「兩點半俱樂部」!
只不過,與之相比,街角的店面少了那令人炫目的光芒。
大概是店裡最廉價的商品,所以也無需調酒師來一套「搖花手」式的操作。
等我收回看向對街的目光時,啤酒已經端了上來。沒有刻度的復古式杯子裡盛了約八分滿的澄黃液體,上面漂浮的泛白泡沫向我展示著它的「新鮮」。
「啤酒老弟,大可不必這麼招搖,你的身價不過是這個環境給的罷了!」
我一時之間來了興趣,竟對著這杯啤酒喃喃自語起來。
呷了一口杯中的啤酒,自覺並不比四塊五一瓶的雪花好喝到哪裡。猛然想起來和朋友之間的一段對話:
「你們為什麼總喜歡去酒吧喝東西聊天呢?」
「有氛圍啊!」
「可是那裡的東西明明要比外面貴上好幾倍欸!」
「哎呀,喝的是那種氛圍嘛!」
的確,「氛圍」一詞成為了當代年輕人所熱烈追捧的對象,正如白開水「失去」了解渴的功能而被各種街邊茶所取代那樣,因為白開水並不能產生氛圍感。
又呷了一口啤酒,我決定好好地感受一下他們口中的「氛圍」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關於「氛圍」的定義,詞典上是這麼說的:
氛圍,是指圍繞或歸屬於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個體化的氣氛。
既然是一種氣氛,那肯定不在啤酒本身上面,莫非是在裝潢上?
這麼一想還確實有點道理!
再次仔細地打量著酒館的風格,毫無疑問是美式鄉村的基調,昏黃的燈光搭配柔和的音樂所營造出的氛圍確實很吸引人,就好比書裡或者電視劇裡的情節那樣,讓人情不自禁地就會代入到自己所設想的環境中。
不過,有這種代入感也無可厚非,為了追求氛圍所營造的儀式感本身也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情。
可當我喝完杯中最後一口啤酒抬頭看向對面時,我突然意識到也許所謂的氛圍貌似並沒有上升到藝術的高度!
此時,已是晚上9時許。
60後、70後的老人已早早上床抱著明日柴米油鹽的算盤進入了夢鄉;80後、90後還在為了一份即將到期的方案挑燈夜戰;而更年輕的則剛剛開始他們的夜生活。
也就一杯啤酒的功夫,對街的大型酒吧門口早已泊滿了車輛,顯眼的位置自然是留給豪車的,稍偏僻些的泊位就讓平民車相互擠一擠吧!
從豪車上下來的男男女女自然是門口迎賓的重點關注對象,網紅臉的曼妙身姿被一隻」勞力士「摟著,這樣的畫面真的毫無違和感——不消說我是怎麼看清楚那隻「勞力士」的,自然也是被網紅臉的美貌所吸引的啦!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段子:
「等紅燈時,一隻手搭在法拉利的方向盤上,另一隻手搭在副駕駛美女的腿上,這一幕,我在旁邊的公交車上看得一清二楚」
正當我內心開始自哂的時候,身後傳來的關門聲提醒了我已在門口站了多時了——欸,都怪網紅臉太吸引人了,連我自己出來都沒意識到!
原來,酒吧一條街也是分時段的,夜生活下半場開始了,自然就要關門了。
離酒吧街的盡頭還有些路,借著晚風中和了一下我體內那一點點酒精。同行的人自然不乏剛剛從酒吧出來的年輕人。
令我有些詫異的是,這些年輕人貌似並不是有錢人,有的停在了公交站臺,有的隨手攔了個出租,有的可能是比較近,乾脆走了回去。
當然,來酒吧尋樂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屬,我所關心的是動輒一晚上百上千的消費是如何被當代年輕人所接受的呢?
儘管我所在的地方是全國比較富裕的地區,但是我並不認為這裡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甘願為一夜之歡而豪擲千金的地步。就拿我自己來說,在辭職之前我的收入大約是1w一個月,和周圍同齡人相比算是比較寬裕的水平,但即便這樣我依然認為滿足我賦閒在家時的生活已經是極限了!
難道這個城市真有那麼多隱形的富豪?答案顯然不是!畢竟一條酒吧街一晚上何止上千人?!
胡思亂想了一遭之後,我已然走出了酒吧街,不知為何,我突然有一種重回人間的感覺,仿佛剛剛的經歷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一樣。
「鐺、鐺、鐺······」
22點的鐘聲一如往常一樣準時響起。
我回望了一眼身後的酒吧街,靈犀之間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熟悉的詞彙——享樂主義!
著名倫理學家伊壁鳩魯認為曾說過:
「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而以感觸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
我無法反駁這樣的觀點,因為「人生是苦旅,我亦是行人」!
肉體凡胎的我有什麼資格去阻止別人享樂呢?
可是,我所擔憂的是——「享樂主義」越來越年輕化了!
我不會標榜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但也絕不是吃飽了沒事幹隨意販賣焦慮,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年輕人,「享樂主義」的思潮也或多或少地在影響著我!
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之前我所苦苦追尋的有關「氛圍感」的問題就有了一個完美的解答!
我先拋出我自己的答案:
所謂的「氛圍感」不過就是披著儀式藝術外表的「享樂主義」!
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還是拿我的「酒吧街之旅」作為例子。
喝酒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西方人喝酒,中國人同樣也喝酒,但是放眼到現而今的社會,幾乎所有的酒館都是西方式的設計,酒的品類就更不用說了,價格不菲的洋酒一直是酒吧的消費主力。
換而言之,當前社會所有的酒吧其實就是西方小資生活的縮影,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會把「享樂主義」與之相聯繫起來——因為「享樂主義」本身也是西方人的意識。
通俗的來說,「享樂主義」的思潮其實就是舶來品,它並不是中國人的本土意識,但是卻在有意識地影響著一代甚至好幾代中國年輕人!
我不願意把這種事情和「和平演變」聯繫起來,因為那樣一定會有人說我小題大做——不就是喝個酒嘛,哪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可事實上,無論是喝酒也好,還是泡吧也罷,其本質都脫離不了對現實的暫時逃避。
當我們習慣於用暫時的逃避來麻痺自己,那麼對於「享樂」本身也就更加依賴,其具體表現為:毫無節制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以節儉為恥,並認為這一切都理所應當!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麼一個效應叫做「符號消費」!
「符號消費,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並非追求商品物理意義上的實際效用,而是隱藏在商品背後的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名望,表現其社會地位、身份、個性以及權力等一些有附加性的概念和意義。」
簡而言之,就好像前幾年的「iPhone熱潮」一樣,買了蘋果手機就是有錢的象徵,以至於發生了不少駭人聽聞的「賣腎換機」案件。
你以為這樣可笑的言論和想法成為了過去式?其實不然!
我且問你一句,你就明白了——原來,這樣的言論只是換了一個外衣而已!
「不會吧,你連酒吧都沒去過?!」
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我親身經歷的「靈魂拷問」,面對這樣直擊靈魂的問題,我不知該作何回答,只能勉強敷衍一句——啊哈哈,是啊,不怎麼去。
我無意勸誡愛泡吧的年輕人,因為只要不涉及違法犯罪,那麼都屬於個人自由,我始終秉持著這一觀念。
但我還是想分享一下關於擺脫「享樂主義」的良藥。
一提到「享樂」這個詞,我們很自然地就會和金錢聯繫在一起,所以,如有意向擺脫「享樂主義」就必須要從「金錢」入手。
陷入「享樂主義」的人首先被摧毀的就是自己的金錢觀。毫無理智地消費,過度地透支自己的未來儲蓄,這樣的做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感,但是,當這種快感逝去之後,真正能留下的東西少之又少。
我舉個更加形象的例子。
多巴胺,大家肯定都知道,被譽為「快樂源泉」。
因為你一時之間毫無節制地消費,大腦分泌出了過量的多巴胺,你的身體在嘗到了如此劑量的多巴胺所帶來的愉悅之後,已經很難再回到之前的狀態,也就是說你下一次再想嘗到同樣快樂的滋味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於是乎,這種渴望就會刺激你更加強烈的消費欲望。
肆意消費→多巴胺增加→快樂→快樂閾值被提高→需要更多多巴胺→更加強烈的消費欲望
如此循環往復之後,深入「享樂主義」的你已經無法自拔了!
有人會說,只要有錢就行了嘛!
的確,有錢人確實不需要考慮這些,但是你有沒想過,「享樂主義」原本就是有錢人所創造的!
物質決定意識,要知道,先有有錢人,再有「享樂主義」,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
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享樂主義」越來越年輕化,讓人產生了一種越來越「廉價」的錯覺!
他們不會想到,不是「享樂主義」越來越「廉價」了,而是他們透支了自己的未來!
所以,如果你不是有錢人而又深陷「享樂主義」無法自拔,那麼,當務之急就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捂緊你的錢包,甚至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用近乎是「苦行僧」的方式來降低你的「快樂閾值」。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過程和「戒毒」一樣必定是充滿了艱辛,
但請相信,
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未來!
送給年輕人的一段話
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雞湯文的人,我也絕不會用勸誡的方式來教誨同齡人應該怎麼做,我想,只要是法律之內的事情,都屬於個人自由。
可站在一個普通人的立場,我不忍心看見虛無的享樂悄無聲息地撲殺一個個鮮活的青春,我這裡所說的「虛無的享樂」不僅僅是泡吧這一回事,更是指年輕人不懂克制的心態。
我始終相信,人活一世的目的在於享受這段旅程的每一種狀態,或甜或苦,或貧或富。
人生的有些苦是必定要吃的,你選擇迴避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了。
讓它消失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含著眼淚一口一口將它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