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讀後感第四篇:魯迅先生說,有缺點的戰士、也是戰士

2020-12-10 年之父

胡椒之前寫過三篇方方女士《武漢日記》的評論,由此招來不少差評,當然支持的人更多。

從來沒有一件事情能照顧到100%人的利益,便從來不會有一種意見能讓100%的人同意,由此、也從來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能做到讓100%的人滿意。胡椒認為這都是正常的。

但胡椒也認為,這不是一個人我行我素的理由。就像世上不存在絕對的「人皆平等」、但我們仍然要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人永遠不可能長生不老、但醫學人士仍然堅持不懈地致力人類的健康長壽一樣,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發表每一條意見時,都一定要維護儘可能多的人的利益、爭取儘可能多的人的同意。

於是,作為一個理工男,胡椒這段時間一直考慮一個問題:對於方方日記的評價,能不能找到一個合適角度,用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問題的實質、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共識?

要找到這個角度,一定要有足夠的高度,否則就看不到問題的全面。而大家之所以對方方女士的日記存在很大爭議,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因關注點不同而各執一詞(像瞎子摸象、摸到不同的地方而發生爭執);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於同樣的內容、解讀出來的信息也不同。

這和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人生觀)有關。具體說來,大致有三種:一種認為這世界既然不完美、也就不差自己一刀,所以選擇對世界刀斧相向、作威作福;另一種則認為,這個世界「雖然不會完美、但可以變得更美」,於是選擇無私奉獻,為世界除塵滌垢、撫平瘡口;還有一種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隨波逐流、獨善其身。

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區分的其實是兩類人:一種自私、一種無私。無私的人常常內疚自責、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能為這個世界做得更多;而自私者常常捫心無愧,因為他覺得自己對這世界上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不同的人生態度,源於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當今世界,儘管宗教和信仰多樣,都主張人皆平等、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這就是主流的世界觀。無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抑或三民主義、普世價值和共產主義,皆以此為善。與此相反的,就是邪教或歪理邪說,是錯誤的世界觀。

電影《邪不壓正》截圖

如果一個人能秉承人皆平等的理念,就會知道多數人的利益比少數人的利益重要、多數人的真實意見比少數人的意見更值得尊重,這就是正確的價值觀。擁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必要時、會「為了大家犧牲小家」。這就是所謂無私。

無私者並非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都在奉獻,100%都不計較個人私利,而是在關鍵時、會從大局出發。舉例來說就是。當管理者(執政者)為了多數人的利益、不得不放棄少數人的利益,或者為了尊重多數人的意見、不得不把少數人的意見放到一邊時,即便身為少數人中的一員,也會理解其中的取捨,不會因此糾纏不休、怨天尤人。

這就像武漢的同胞,當國家出於整體考慮、決定將武漢封城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選擇了配合。然而,封城就意味著一刀切,一刀切就絕對會有弊端,弊端絕對會殃及無辜;因此,不少湖北同胞在疫情初期都曾遭受各種各樣的「不公正對待」,他們自然會有怨言(反對意見)。這是可以想見的。

還有因疫情死去的4642人,如果疫情的性質早一天明確、對策早一天實施,肯定就會有很多人不至於喪生。這些人的親屬,肯定也會心有不甘。

對於他們的怨言、或反對意見,正確的應對態度是客觀同情、理性分析、努力溝通,爭取體諒理解、達成一致(所謂「和而不同」)。見到不同意見就爆粗口、不允許異見人士存在,都是過激或極端行為。

上面的這些觀點,胡椒認為,無論方方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只要是在中國接受過教育、應該都會認可;否則,就說明其三觀和中國傳統「水土不服」。

在以上問題達成共識後,我們再來分析:那些在疫情當中既沒有受到「不公正對待」、也沒有在疫情中失去親人的「旁觀者」,對於受害者應該做出怎麼樣的反應,才是正確的、三觀沒問題呢?

除了默不作聲之外,有兩種選擇,一是「仗義執言、替受害者發聲」,要求對有關人員問責;另一種是「向受害者發聲、安撫受害人」,勸其「忍屈伸、去細碎」,顧全大局、共度時艱。

事實上,如果在平日裡,胡椒是堅決支持受害者向有關責任人員追責的;但當時,從1月23日武漢封城時,武漢市已宣布全面進入戰時狀態。

戰時狀態什麼意思?是要打仗啊!

和誰打仗、是受害者和相關關係人打仗嗎?不是,是包括受害者和相關關係人在內的武漢乃至全國人民,一起在與新冠病毒打仗!

陣營的對面是病毒,不是受害者的相關關係人。在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在「戰時狀態」下,是選擇「攘外必先安內」、先解決受害者和責任人的問題,還是「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團結一切力量、先把病毒降伏?

學過中國歷史、或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該知道哪個是正確選擇。

電影《邪不壓正》截圖

而作為「旁觀者」之一的方方女士,在當時都幹了些什麼呢?

1月29日,她寫到:我一直跟朋友們說,走到今天,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禍的比重。復盤之後,那些瀆職者,一個也不寬恕,一個也不放過。

1月30日,她寫道:那些養尊處優、掉以輕心的專家,當他們輕率地告訴人們「人不傳人」「可防可控」這個結論時,他們就已經犯下滔天大罪。

2月3日,她寫道:只要我們尚且偷生在世,我們就要為他們討個公道。對於瀆職者不作為者不負責者,我們必須一層一層追究,一個也不放過。

2月5日,她寫到:我記錄下這些細碎,是要告訴那些有罪的人們:不是只有死者和病人承受了災難。

2月9日,她寫到:連發洩一下痛苦都不準,連幾句牢騷或一點反思都不準,難道真想讓大家瘋掉?算了。瘋掉也解決不了問題,死了他們也不會在乎。

2月15日,她寫到:一向為盛世而高歌的同學們,這次卻說:「不槍斃一批害人精不能平民憤!」

...

如果願意去找,方方日記裡的類似話語還能找出不少。戰疫就是戰場,家庭就是陣地、醫院就是火線,大敵當前、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直對外」,這叫深明大義。

而在方方女士日記裡,她的那些「追責」「問罪」的言論,客觀上無異於煽風點火、激化矛盾,撕裂正在與病毒「鏖戰」的陣營。

從這個角度分析,如何評價方方在戰役時發表的那些日記,就應該不會有爭議。

近代史上,我國曾有「全民抗戰」。九一八事變後,多少幫派團體、政治勢力拋棄嫌隙,停止黨派之爭、不計個人恩怨,選擇「團結抗日、一致對外」;而蔣介石集團則忤逆民意,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搞得自己聲名狼藉、最終眾叛親離。

在這一點上,蔣先生和方方女士其實是一個「病」。如果站在偉人思想的高度給他們看病,就會發現問題非常簡單,就是沒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當日寇發動對華侵略、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危機,最迫切需要面對的敵人是日寇,而蔣對此卻沒有認識、繼續「剿匪」;當疫情肆虐時、全國都在積極「戰疫」時,方方卻對「戰疫」中暴露的一些問題不停發洩、揚言要拿一些人問罪...

當然,方方女士這麼做,也許並非主觀上想動搖「戰役」隊伍的軍心。

比如,胡椒注意到:方方曾在1月29日日記裡說過「現在,我們先全力以赴,熬過難關」一語;但是,在她全部60篇日記裡,類似的表達寥若晨星、或僅此一處而已,且在這一天的日記裡,她還有「秋後算帳」之語。在3月7日的日記裡,她甚至還直接提出要政府「儘快向人民謝罪」!

所以,即便她的主觀目的不是想在全民「戰疫」的陣營裡搞破壞,但客觀上是絕對能達到渙散軍心效果的。

胡椒記得前人說過的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叫做「大幹不如小幹,小幹不如不幹,不幹不如空談」,意思是:任何人幹事都不會十全十美,幹的越多、被空談者挑出的問題就會越多,搞得最後就成了「大家都不願實幹、只願空談」的局面。

電影《邪不壓正》截圖

方方女士一直沒搞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到那麼多人的咒罵,認為都是"極X」和她作對。其實不然。大敵當前,她的空談如果真的造成了渙散軍心,那麼她本人就犯下了她所說的「滔天大罪」,怎麼樣處置都不過分、包括槍斃。

胡椒猜想可能有人會說,方方女士的日記並沒有造成渙散軍心的惡果啊;或者狡辯說,如果戰疫隊伍足夠團結、又何必在意方方日記的影響力呢?

那麼,對於這些說法、胡椒想要反問一句:當你身邊發現一隻蚊蠅時,是不是它沒有叮咬你,你也想儘快把它打死?即便你的身體非常強壯、被它叮咬幾下也沒有問題?

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戰士)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

就是在這篇文章裡,魯迅先生說出了下面這句著名的話:「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具體到這次戰疫,參戰的所有專家官員、醫護人員,只要沒有臨陣脫逃,不是一問三不知;只要堅持一線,沒鑽營奔競、發國難財;無論工作能力大小,無論是不是有過工作失誤,統統都是戰疫中的「戰士」。

這就像在戰場上,只要把子彈對準敵人發射,無論命中率多高,就是一個戰壕的戰友,不能在這個時候因為他不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而拿他問罪。

方方女士本來也可以成為戰士的,只是把戰鬥的目標選錯了。胡椒在閱讀其《武漢日記》時,一直有幅景象浮現在腦海,那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蒼蠅「營營地叫」。

相關焦點

  • 魯迅90多年前寫的一篇雜文,很多人覺得適合形容方方,有道理嗎?
    高考結束後,筆者一度覺得魯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是背夠了,以後應該不會再看他的文章了。但走進社會後,我才明白:魯迅先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是有道理的。為何這麼說?很多人讀完方方的日記後,都覺得用魯迅的這篇妙文來形容她很合適,讓我們來看看是哪篇文章,這樣的類比有沒有道理:魯迅先生是很善於寫雜文的,這篇雜文是先生的高水平之作。它寫於1925年,是一篇90多年前的雜文,如今看來仍是入木三分。從文字上來看,魯迅先生當時是十分憤慨的,看似全文都在說戰士和蒼蠅,實則是諷刺當時的一些小人。
  • 方方:我的「日記」,都是被「左派人士」給逼的
    從整個採訪來看,方方作家覺得自己一直是「受害者」一方,還在埋怨網管為什麼沒有管管這些「極左人士」。在作家方方看來,她的「日記」之所以能寫到60篇,完全是「極左人士」給逼的。因為種種原因,「比方封微博,又比方極左攻擊」,便讓方方「產生一種我偏要記的想法」。
  • 方方被稱之為「當代魯迅」?《武漢日記》給西方是怎樣的投名狀?
    導語:4月9號,方方在美國推特上開了自己的推特帳號並發表了第一篇推文:您好Twitter。我叫方方,是《武漢日記》的作者。對Twitter不太熟悉,大家可以幫幫我。謝謝。不知哪兒來的這股風,颳得很猛,向作家方方的襲來,又像黑旋風,把方方圍在中間。這股風颳得好大好厲害,把方方說成是「遞刀的」,把方方日記說成是「洋人文學」。對此,小編覺得奇怪,很不理解。要是方日記衝刺諾獎,未必是壞事。作家方方,小編從未聽過她的名字,走近方方,緣於她的疫情日記。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孔慶東解讀魯迅:勇猛堅韌的革命戰士
    其實魯迅這樣做,是為朱安和母親著想,而自己靜受痛苦,這也是貫穿他一生的犧牲精神。他曾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古代並沒有「愛情」這個詞,而魯迅這一代人恰恰是剛剛接受愛情這個觀念。魯迅的婚姻道路在當時很有代表性,這一代人恰好生於歷史的轉折點上,時代還不能提供實現新思想和新追求的機會。所以我們評價前人,應該有一個歷史的態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
  • 張居正是有缺點的戰士,還是完美的蒼蠅
    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道德並不高尚。張居正,一位最受人敬仰的猛人,有瑕疵,但不影響他的偉大。清人說張居正為清代開了二百多年的太平世界。近代政治家梁啓超評價張居正說:「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用一個張居正概括了整個明朝。哲學家熊十力:「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軍事之日。
  • 生在富裕人家的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夠了解民眾並且被譽為民主戰士?
    由於魯迅先生的影響巨大,所以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圖片來源網絡魯迅先生不算高大的身材中卻蘊含著大大的能量,雖是民主戰士,可是魯迅卻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那麼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其原因大致有兩點:其一、家庭原因:讀魯迅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小時候家庭富裕,日子過得很好。甚至還有一種富家子弟的意味,可是魯迅曾說過,「到我十三四歲,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也就是說,一場變故,導致魯迅家道中落,甚至也是因為這場變故,才讓魯迅有機會深入社會底層。那到底又是怎樣的變故呢?
  • 關於《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
    朝花夕拾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品,主要回憶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魯迅的性格以及志趣的形成經過。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歡迎查看!《朝花夕拾》讀後感1《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構成。
  • 「寫實派」的方方並未寫實?
    作為文學作品,我們相信方方作品中的人間煙火,哪怕它是虛構的。魯迅先生也喜歡將很多真實的事件寫到一個人身上,這樣更能使得文中的人物具備代表性,能夠引發更多讀者的共鳴,是一種手法。但是,如果是寫實,就要儘可能客觀、真實,有依有據,然而今年方方以日記的方式羅列了一本《方方日記》,她仍然慣用「寫實」的手段,去記述那個身處悲痛之中的城市,她的寫法確實是真實的,一點也不假:聽說、聽朋友說,朋友的朋友說……文學界有很多「慘」的,但方方可能是「最慘」的一位,因為她聽說了所有負面信息,卻一點正能量都沒有接收到,不知道她是怎麼承受的
  • 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英文版提前出版,書名打了作者臉
    方方封城日記的英文版書名為《WUHAN DIARY》。「diary」一詞,不知道方方有沒有打臉之感。方方曾在日記中這樣說:「有一點我還是想說,這是我在疫情中的一份個人記錄,屬於純粹的個人記憶。而最初時,我甚至不覺得這是『日記』。因為『日記』二字,不是我提出的。只是後來,這份記錄,變成了一日一記,別人說它是『日記』,我也就沒有表示異議。
  • 你居然還不了解魯迅先生的語錄?這有10個高考作文的絕佳例句!
    魯迅的作品被移出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把社會反映得太深刻,所諷刺的現象都讓人不寒而慄。他所領會到的生活和真實的社會都是很深刻的,筆就是他的武器,寫出來的作品更是一針見血!
  • 歷史上的今天 | 魯迅先生逝世
    先生於上海病逝,年僅55歲。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代表作有《孔乙己》《阿Q正傳》《吶喊》《彷徨》等。魯迅先生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他發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 《方方日記》對於西方也不過是一劑毒藥
    原本以為方方日記會自行告一段落,沒想到有好事的外媒別有用心地改名為《武漢日記》予以正式出版發行。於是,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擔心這部日記會成為西方媒體利用來攻擊中國的利器。我個人覺得這種擔心卻是完全沒必要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武漢日記》在西方傳播得越廣,相反真正受到傷害的倒是西方。
  • 魯迅先生和孫中山先生——欽文 - 吉鴻昌紀念館-民族魂系列站
    魯迅先生時常在閒談中流露這樣的意思,就是他不會叫同他親近的人去冒險;怕見要好的人流血,他不會帶兵。他認為孫中山先生有分明的理智和堅定的意志,能夠帶領革命者作戰;因此他尊重孫中山先生。魯迅先生雖然對於辛亥革命很感失望,在「吶喊」上有著許多為著辛亥革命失敗而慨嘆的描寫;可是他很重視辛亥革命。
  • 時代的幾篇日記,落在反華勢力手裡,方方就成了錢伯均
    在疫情之前,我不認識方方,也沒讀過她的任何一部作品。對她的了解僅限於她寫的日記。而且在之前她寫的日記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潮,於是我也跟風去看。我先說之前我支持她的理由1、由於國內的新聞審查制度,所以不可能所有消息都從公開媒體發表。自媒體是一個良好的補充。對方正處於風暴眼。
  • 讀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這樣的魯迅你認識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狂人日記》、《阿Q正傳》……提到魯迅,我們總是想到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樣子。今天讀了蕭紅的一篇《回憶魯迅先生》的短文,我才知道,原來魯迅先生還有這樣一面。
  • 一代文人魯迅先生到底有多高?一張照片還原魯迅先生的真實身高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戰士、民主戰士魯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自嘲》中如是寫道。他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領導人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足以看出他在中國的地位,以及他對中國的影響之大。
  • 寫在作家方方駐筆之後
    首先,僅以此文感謝作家方方(以下簡稱方方)在記錄因疫情而被迫留下的外地人,武漢市內的弱勢群體,被感染的醫生護士等等,以及批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刪文封號等內容。我知道,寫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是要挨罵。因此,我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起頭,也是有這樣的目的。如果實在覺得我是在讚美方方。我也建議你讀完,然後去醫院精神病科看病。因為我怕你的智商會耽誤你諸多人生大事。方方在日本也很出名,對她不滿的人去日本媒體噴她好了。由於武漢疫情的原因,方方肯定是被禁足在家中。
  •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可以發表,要感謝一個偉大的編輯和友人
    《狂人日記》插圖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可以說是有開天闢地的功勞,而且深深的影響了中國近代的思想發展和文學形式,而且《狂人日記》中所蘊含的,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是那個年代非常寶貴的進步思想。
  • 從《海瑞罷官》到《方方日記》
    吳晗是個有爭議性的人物   吳晗為什麼要寫這個劇本呢?吳晗先生在自序中是這樣說的:   「一九五九年我研究海瑞,寫了幾篇關於海瑞的文章。大約是這年年底吧,北京京劇團馬連良先生和其他朋友找我,要我談談海瑞,談完之後,他們要我準備提綱,說要編戲。」   也就是說這部歷史劇並不是吳晗自己要編的,而是京劇名家馬連良先生之邀。在自序開頭的時候,吳晗先生便直言不諱:「我不懂戲,也不大看戲。」 他受邀編還這部歷史劇的原因只是他作為明史專家研究過海瑞。據自序,這個劇本先後共七易其稿,前後歷時一年,聽取了各方意見才最終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