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民進黨當局2016年重新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根本性質,拋出一系列否定「九二共識」的謬論。為幫助兩岸民眾正確認識「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及重要意義,特予澄清和駁正。
Q:為什麼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A: 「九二共識」體現了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和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發展兩岸關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九二共識」是兩會商談的前提。「九二共識」達成後,「汪辜會談」順利舉行。馬英九2008年上臺執政,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兩會立即恢復制度性協商,籤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23項協議。兩會協商成果積極向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拓展,開啟了兩岸關係的新階段。
「九二共識」是兩岸政黨交流的基礎。2005年4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領導人舉行歷史性會談,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動力。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展對話與交流,改善了兩岸關係,維護了臺海和平穩定,增進了兩岸民眾福祉。
「九二共識」是兩岸高層互動的基石。在堅持「九二共識」背景下,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舉行歷史性會晤,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具有重大裡程碑意義。兩岸領導人在會晤中都強調了「九二共識」,更加證明「九二共識」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支柱性作用。
「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涉外事務的基礎。馬英九執政時期,臺灣能夠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等,都是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的合情合理安排。否定「九二共識」,圖謀「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臺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歷史事實證明,什麼時候堅持「九二共識」,兩岸對話協商就能順利開展,兩岸關係就能行穩致遠;什麼時候否認「九二共識」,兩岸商談就難以為繼,兩岸關係就會緊張動蕩,臺灣同胞切身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2016年5月以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直接導致兩會協商中斷,國臺辦與臺灣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停擺,臺海地區和平穩定受到嚴峻挑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流失,臺灣同胞切身利益受損。當前,臺海形勢複雜嚴峻,何去何從,就在民進黨當局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