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向是重農輕商的,所以,古人在商業領域的智慧,和國外比起來,似乎有些遜色。但五千年華夏文明,商人始終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也總結出了不少包含大智慧的經營天規。以下就分享做生意、賺大錢的八條天規,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大智慧,若能悟透,賺錢就不是難事。

一、「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賣,雖賤已貴」。做生意,利潤其實就源於買賣的差價,也就是低進高出。時賤而買,時貴而賣,這一條經營天規是被公認為「商祖」的白圭提出的,白圭強調,做生意要看準時機、把握時機,在恰當的時機選擇買進或賣出,做到當機立斷。
二、「見端知未,預測生財」。南宋時期,有一次都城臨安城發生火災,一裴性大商人的店鋪也起火了,但這位商人卻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和財物,迅速招聘人力,出臨安城,就近採購各種建築材料。火災過後,這類建築材料一下子熱銷起來,裴姓商人由此大賺一筆,賺取的利潤遠超店鋪被燒的損失。這個案例充分表明,做生意,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生意人賺取財富的最大資本,這一條天規強調的也正是這一點。
三、「知地取勝,擇地生財」。「知地取勝,擇地生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商幫群體「徽商」的一個經營宗旨,其核心就是借勢於地理,做到因地制宜。《孫子兵法》中說:「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商場如戰場,做生意,不可不知地理,也不可不選擇好發財的「風水寶地」。

四、「以義為利,趨義避財」。作為生意人,應該義中取利,不可唯利是圖,除了這條天規,其他像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等等樸素的經商箴言,都強調的是做生意要掌握好義利觀,千萬不可為牟暴利而不擇手段。
五、「薄利多銷,無敢居貴」。這一條天規是由「商聖」範蠡提出來,範蠡指出,「薄利」是經營的手段,「多銷」才是真正的目的。在「不敢居貴」之外,範蠡還具體指出僅「逐什一之利」。當然,做生意是需要極其靈活的,古人的這一商規也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比較適合快消品、日消品,而像一些奢侈品則不適用。
六、「雕紅刻翠,留連顧客」。這條天規講的其實就是包裝的作用,俗語說「人靠衣服馬靠鞍」,產品也是如此,要想讓顧客產生購買慾望,就需要在包裝上多花心思,以美的外觀形象來刺激顧客的視覺感官,讓其對產品產生喜愛之心。

七、「居安思危,處盈慮方」。做生意,沒有危機意識,不能做到居安思危,那就是生意人最大的危機。古人尚且如此重視危機意識,何況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生意人更應該時刻保持警惕。
八、「長袖善舞,多財善賈」。這條天規出自《韓非子·五蠹篇》,韓非子雖然不是什麼商人,但他總結的這句話卻歷經千年,依然為至理名言。「長袖善舞」,說的是舞蹈,其實也可以理解到生意上,就是要多方面經營關係,為自己編織人脈。多財善賈,也很好理解,就是你越有錢,越容易賺錢,就好像滾雪球一樣,會越滾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