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本身就是誇張 近鄰難免會有矛盾
中國人「反韓情緒」最近成了韓國媒體非常熱的話題,不少韓國朋友一見到《環球時報》記者就問這是怎麼回事。有人甚至開始擔心「13億中國人都討厭韓國」。但在中國學者看來,「反韓情緒」這個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誇張。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副教授蔡建博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問題遠沒有韓媒報導得那麼嚴重!」他認為,隨著兩國的交流增多,矛盾自然也會多一些,但動不動上綱上線成「反韓情緒」或「反華情緒」,是言過其實的鑽牛角尖。
六成韓國受訪者認為中國「反韓情緒」在擴大
北京奧運會期間,韓國一些媒體特別喜歡盯著一些負面的東西進行報導。女子射箭個人決賽中,韓聯社等媒體報導說,中國觀眾有意幹擾韓國選手。韓國媒體還紛紛報導在韓日棒球比賽中,中國觀眾給日本隊「加油」。韓國媒體將幾件事串聯起來,憂心忡忡地議論面對中國的「反韓情緒」,韓國人該怎麼辦。
韓國三大報業集團之一的《中央日報》9月1日報導稱,韓中人民之間的感情正在迅速惡化,勢頭不亞於正在惡化的韓日兩國人民的感情。該報稱,「反韓、嫌韓情緒」通過網際網路在中國迅速擴大。
該報對103名在華韓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主題是北京奧運期間中國人「反韓情緒」的實際情況及解決方法。調查結果稱,68.0%的人認為中國國內的反韓情緒目前正超越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與網絡空間,逐漸擴散到全社會。約60.2%的被調查者認為「如果不及時化解,反韓情緒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調查顯示,認為責任在中方的佔5.8%,認為責任在韓方的則佔13.6%。34.0%的受訪者認為是因為韓國電視臺洩密北京奧運開幕式細節,而21.4%的參與者表示韓國網友對四川大地震的惡毒言論是主要原因。40.8%的參與者則認為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國建交16年來韓國人在中國生活時表現出的不當行為。在最討厭的國家的提問中,選日本的佔52.4%,選美國的佔13.6%,選中國的只有8.7%。
在調查中,47.6%的韓國受訪者認為應擴大兩國民間交流使兩國國民更好地了解對方,33.0%的參與者認為應迅速應對網絡等媒體對事實的歪曲報導。認為在民間交流中重視青少年交流與學術界交流的各佔35.0%與9.7%,而認為應重視兩國輿論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最多,佔55.3%。《中央日報》呼籲「以謙虛和溫情來化解中國的反韓情緒」。
問題沒有那麼嚴重
對此,北京大學朝鮮文化研究所所長金景一表示:「當前中韓關係的確遇到了某些問題,但我並不認同『反韓情緒』這一提法。」韓國延世大學東西問題研究所博士金禮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兩國相互交往,存在不喜歡對方國家的情緒是正常現象,如同韓國國內存在部分反華情緒一樣。最重要的是,這些都不是主流。」目前在復旦大學學習的韓國留學生韓淑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在上海半年多了,至今沒有遭到過什麼歧視韓國人的事,也沒有看到專門針對韓國人的抗議現象,更談不上有什麼反韓情緒。」
韓聯社8月29日文章也認為「韓國媒體報導中國國內反韓情緒不無誇大其詞」,文章說,向生活在北京的韓國人問及「有沒有感受到反韓情緒」時,他們均表示否定。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副教授蔡建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人具有強烈的受害者意識,這跟他們的歷史有著深切關係,這種受害者意識使得他們中不少人敏感、多疑。韓國人對來自外界的批評十分敏感正是源於這種意識,常將對個別現象的批評渲染成對整個韓國的批評。」
「韓國人應自我反省」
不過,沒有專家否認,中韓之間的民間交往確實出現一些問題。實際上,自從「反韓情緒」這個話題被炒起來後,韓國就有部分媒體在反省。《韓國日報》8月21日發表題為「不應一味指責中國的反韓情緒」的社論稱,從「拉薩事件」到聖火傳遞,再到北京的大氣汙染等各種爭議,韓國媒體比任何國家的媒體對中國都更不友好。社論稱,在埋怨中國人氣度狹隘之前,應該先反省自己的不辨是非;應該回顧一下,這是否傷了鄰居的心。
韓京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尹輝鐸教授表示:「韓國網民在網絡帖子中對居住在韓國的中國朝鮮族人惡語相向,部分朝鮮族人回到中國後把在韓國受到的種種委屈化成對韓國人的辱罵,這也在一方面助長了中國國內的反韓情緒。」
需要用平常心看待
「對於近年來兩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用平常心看待。」蔡建博士說:「記得一個韓國朋友說,中國人討厭韓國人並不可怕。換個角度看,那是接觸比以前多了,矛盾才會比以前多。相信隨著兩國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也會逐漸加強。兩國有識之士要從兩國關係的大處著眼,積極發揮自身作用,引導民眾。」
韓國檀國大學教授金珍鎬表示:「韓國比中國小,自尊心很強,心態也比較急,所以看到中國人有反韓情緒就很著急。」「韓國認識到反韓情緒不利於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社會各界也在積極反省該如何做。」金珍鎬稱:「最重要的是,媒體不需要去炒作這些事情,否則只能越炒越嚴重。」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