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發燒友試機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稱發燒友,而又未聽過這首序曲,有兩個可能,一是你很年輕,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並不怎麼發燒。
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夠長吧!如果你去唱片店買碟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這首樂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
三、《1812》序曲的內容。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序曲(祖賓梅塔指揮)
四、《1812》序曲常常被音響發燒友用作測試器材
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炮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
《1812》序曲
五、《1812》序曲版本
這是一張泰拉克唱片公司出版的《1812》版本
美國泰拉克唱片公司在他的錄音歷史上,曾經出版過4張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音樂製品;其中有3張是CD唱片,1張是超重裝的LP唱片。
泰拉克公司的第一張《1812序曲》是在七十年代末出版、發行的。這是一張劃時代的超級LP唱片。採用240克的超重裝壓制(常規的LP唱片每張重120克)。該唱片的重播音色細緻,層次豐富,表現力很好。尤其是在大炮效果錄音的段落,動態十足,質感極佳。當然這也對播放器材、尤其是LP唱頭的循跡能力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該LP唱片在大炮效果部分的片紋十分寬大,紋矩超過了1毫米(常規紋矩為0.1毫米左右)。
這張唱片薈萃了兩部非常典型,且效果火爆的戰爭題材交響樂——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及貝多芬的《威靈頓的勝利(戰爭交響曲)》,配合《充滿硝煙的旋律——戰爭與音樂!》一文,在戰爭打響的特殊日子裡送給大家。這張唱片是非常有名的,擔任指揮的是著名匈牙利指揮大師多拉蒂,錄音則是美國歷史上十分有名氣的水星公司(已經被飛利浦收購)。優秀的演繹加上高保真的錄音效果,讓這張唱片名垂青史。無論是《1812序曲》還是《威靈頓的勝利》,都是諸多樂評人、唱片雜誌首推的版本。
假使你並非「大炮黨」,請細聽全曲,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