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國威科技員工在廠區門口拉橫幅抗議拖欠員工工資」的照片在網絡上瘋狂轉載,報導稱:「中國汽車配件供應商國威科技因資產鏈問題瀕臨破產,拖欠5000名員工近半年工資,負債高達10億元。目前影響涉及覆蓋到14家主機廠被迫停產(其中包括大眾、長城、海馬、東南、眾泰、吉利等),多數都是自主品牌車系,目前政府和國資委已經介入。」
針對該事件,坊間有各種傳聞,有媒體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吉利汽車,聲稱「都是吉利惹的禍」,而後又有消息稱是「國威科技投資地產失敗導致資金鍊斷裂」,冗雜的消息交織,讓此事件變得撲朔迷離。網上車市對此也進行了多方面求證,綜合各方信息來看,讓吉利背這個「鍋」確實有點不明不白。
首先我們來看,吉利與國威科技到底有多大的利益瓜葛?吉利拖垮國威資金鍊的可能性有多大?
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威科技成立於1996年,主營業務是汽車配件(不含發動機)、摩託車配件、電子產品科研、製造、加工、銷售等。按照吉利的說法,國威科技的合作主機廠有10多個,包括上汽、長城、吉利、奇瑞等;而按照國威科技的說法,其大大小小有30多個客戶。這麼多主機廠中,怎麼就成了吉利「背鍋」呢?
此外,吉利汽車與國威科技均表示,吉利與國威科技的合作其實僅佔到國威科技總營收的20%左右,超過80%的收入來自於其他主機廠。而吉利為了解決國威的燃眉之急,7月之前已提前支付500萬元,目前未付帳款為1300多萬,都是在應收帳款期限內。可以設想,和吉利的合作對國威科技的命運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況且,1000多萬的欠款對於年產值在7、8億元的國威科技來說,幾乎是微乎其微。
反過來設想,如果吉利真是拖欠貨款導致國威科技倒閉破產,最終對吉利又有什麼好處?要知道,吉利有20多款車型使用的就是國威科技所提供的配套零件,如果國威科技出現問題,吉利的這20款車型的生產都會出現問題,對于吉利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另外,就目前吉利盈利而言(今年上半年盈利超40億),還要拖欠1000多萬的貨款?
有媒體針對此事也採訪了國威科技的高管,詢問此事與吉利有多大關係?這位高管說:「輿論是有,但有些東西不能亂講。你說跟吉利有沒有關係?也有關係,你說沒一點關係嘛也不可能,多少有點關係的。」由此可見,「吉利拖欠貨款導致國威科技瀕臨破產」的說法在國威科技看來也難以立足。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國威科技出現資金鍊斷裂?
有很多消息稱,國威科技是由於投資地產失敗導致資金鍊斷裂。網上車市從天眼查詢了國威科技的對外投資業務。從公布的信息來看,國威科技確實投資了溫州宏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佔有10%股份,認繳金額250萬人民幣。而該公司已於去年進行了註銷以及清算。
據內部人士爆料,國威科技總經理陳俐曾將全部身家財產連同員工集資的數億資金投入房地產,但都被套牢在樂清南虹廣場和上海的10套花園別墅上,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最後只能將固定資產抵押,其中還包括生產客戶的模具等。
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威科技確實存在很大的經營問題,從2016年-2019年,存在15項法律訴訟,包括買賣合同內糾紛、加工合同糾紛以及不當得利糾紛等;另外還有6項有效動產抵押,抵押數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
巨大的債務壓力讓國威科技開始不擇手段地尋求資金來源。有內部人士稱,國威已經開始用斷供要挾主機廠,包括吉利在內的多家主機廠已經受到影響。
另外,大部分行業人士也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目前正處於調整期,市場表現低迷,未來充滿著太多不確定因素。面對市場大環境的蕭條以及更加激烈的競爭,除了主機廠外,上下遊產業鏈也都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尋求轉型迫不及待。
寫在最後:整體分析下來,國威科技出現資金鍊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自身經營問題,對房地產市場走勢把握度不夠,導致投資房產失敗。此外,對於一家承擔著10多家主機廠核心零部件的企業,面對汽車市場的突變,反應速度也有些緩慢。古人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國威科技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而不是將問題歸咎於外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