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新區,如今高樓林立,無比繁華。 誰曾想,在一百三十多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非常貧窮、落魄的郊區。 但在這個地方,出了一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非常傳奇的人物。 他從一個浦東鄉下的小混混,到中國最大黑幫的老大。 民國國學大師章太炎幫他家族寫文; 京劇名家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等57位演員為他同時登臺演出; 民國著名政府要員張學良、孔祥熙、何應欽都是他的好朋友; 蔣介石對他禮待有加,忌憚三分; 毛澤東評價他:有本事,沒脾氣。
他就是杜月笙,一介草根與高層結為摯友,一生遊走於黑白兩道之間,叱吒風雲,跌宕傳奇。 本周我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杜月笙傳奇的一生。
少年時代,窮困潦倒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1888年出生於當時江蘇省沙廳高橋,現在屬於上海浦東新區。 出生那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 沒有人能想到,這個一出生就鬼裡鬼氣的孩子日後會成為大上海呼風喚雨的人物。
杜月笙3歲母親去世,5歲父親去世,小小年紀就成了孤兒,吃了上頓沒下頓,窮的叮噹響。 因為受不了寄人籬下的冷落和白眼,杜月笙乾脆流落街頭;乞討,偷雞摸狗,打架鬥毆,街頭賭博,還成了一幫孩子的小頭目。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歷練出了日後闖蕩上海灘的基本素質:足智多謀,堅韌不屈,蠻橫霸道卻不露聲色的狠勁兒。 14歲的時候,杜月笙看到不遠處的上海灘,大城市,機會多,就獨自一人去了上海。 剛開始在一家水果店當學徒,水果店的掌柜叫王國生。 杜月笙非常勤奮,練就了削梨的本領。整個梨皮可以均勻地一圈圈削下,粗細深淺如一,一刀到頭不折斷。人稱:「水果月生」。
但是他有一個惡習—賭博,為了賭私自挪用水果店的貨款,以求翻本,卻輸了個精光。他無顏面對店老闆,只好不辭而別。 杜月笙沒了工作,又沒錢,饑寒交迫,無依無著。 當他走投無路之時,店老闆王國生找到了他。不但沒有絲毫的責怪,還把他接回店內,一切如常,就和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杜月笙從小受人白眼,見慣了親鄰之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杜月笙,他見識到人性的另一個側面,原來如此美好。 自此以後,人有困難求到他,總是盡力幫忙解決。
加入黑幫,完成逆襲 杜月笙發跡,起於陳世昌。經人介紹,杜月笙拜陳世昌為「老頭子」,成為青幫一員。 陳世昌輩分低,資質平庸,杜月笙跟了他兩年,沒有什麼起色。幹的都是苦活累活,伺候人的活兒。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把他介紹給了當時名鎮上海的青幫大亨—黃金榮。 就是在黃金榮的門下,杜月笙完成了人生的原始積累。 從一個黃公館的看門小弟做到了和黃金榮的並駕齊驅的青幫大亨。 有一次,黃金榮外出不在家,有人趁機偷走了他的煙土。 當時能打的武將都在外地,留下來的都是文弱小生。黃金榮的老婆林桂生非常著急,卻又毫無辦法。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杜月笙站出來說:「老闆娘,派我去吧!」 林桂生瞧著這位瘦弱地年輕人,很是擔心,但又沒其他法子,只能說:「行,試試吧!」 杜月笙很聰明,他分析了一下情況,立刻判斷出小偷肯定還在英租界。三個小時後,煙土被追了回來。 杜月笙立下大功並沒有立刻去討要獎賞,而是依然專心做看門小弟。 自此以後被林桂生賞識。
後來有一次,林桂生為了試探杜月笙,賞了他兩千塊大洋。 杜月笙領賞作揖,乘擺渡過江到陸家嘴,一路小跑到金橋,把賞錢悉數分給底下弟兄。 「我杜某乃一凡夫,承蒙諸位相助,方有今日,錢雖不多,兄弟共享。」 那時候的兩千塊大洋,可以在上海灘買房置業。 換做現在,2000大洋夠買一套位置很好的學區房了。 黃金榮得知此事,大驚,「小兒如此大志,恐十幾年後,上海灘只知有他,不知有我了。」 黃金榮猜對一半,還不到十年,杜月笙三十歲時已經威震上海灘,和黃金榮平起平坐了。 之後杜月笙迅速上位,成為黃金榮身邊的大紅人,青幫裡數一數二的人物。 做事靠能力,做人靠格局。舍了錢財,得了一幫為他出生入死的換命兄弟。要想做大事,一定得有大格局。
從文從政,黑白通吃 杜月笙小時候家裡太窮,交不起學費,沒讀過什麼書。 發跡以後重金聘請讀報秘書,堅持每天聽報。有不懂之處,就詳加追問,一直到弄通為止。 杜月笙一年四季著長衫,他只喜歡一個稱呼:杜先生。 國學大師章太炎,晚年在蘇州講學。 本來對杜月笙這樣的人很鄙視,不料侄子在英租界與人發生了糾紛擺不平。
章太炎只好放下架子,拉下臉請杜月笙幫忙。 杜月笙只說了一句,你個事情我曉得了,我會替你辦妥。 杜月笙著實費了些周折,總算為章太炎解決了難處。 隨後專程去蘇州拜訪章太炎。杜月笙知道讀書人清苦,臨別時將一張兩千元支票,疊成小方塊,悄悄放在茶杯下。 既保全讀書人的面子,又表達對文化人的敬重。自此以後,二人開始訂交,亦師亦友。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章太炎覺得不夠文雅,遂為其改名杜鏞,號月笙。還親筆為其修訂家譜,讓卑微的杜月笙有了好出身。 憑著對文化人的尊重,杜月笙相繼結識楊度、章士釗、楊雲史等文化名流。 抗戰期間,梅蘭芳寓居上海。不為日本人唱戲,靠賣字畫為生。 杜月笙派人偷偷去買,幫梅蘭芳渡過難關。
1930年,法商水電公司上海總部,三名員工被電身亡。 公司對工人的死置若罔聞,沒有絲毫賠償。 工會領導了大罷工,法租界停水停電,亂作一團。 罷工持續數天,局面開始失控。 法商董局總董阿方斯拜訪杜月笙,請求調節。 杜月笙拱手婉拒道:「杜某人聲望不夠,難擔起如此重任。」 阿方斯找了上海市長吳鐵城幫忙說情。 吳鐵城親自上門拜會杜月笙:「別鬧太大,給個教訓就行了。」 杜月笙抱了一下拳:「市長來了,那杜某人就豁出去一把。」 杜月笙隨即給阿方斯打電話:「三名死亡工人,每人補償50元安頓後事。所有工人加薪一倍。」 阿方斯考慮再三:「補償可給,但薪金只能加七成。」杜月笙說:「好,那就說定了。」 杜月笙召集罷工領袖,詢問復工條件。有的說加三成,有的說加四成,膽大的說加一半。 杜月笙一抱拳:「兄弟們不容易,杜某人沒本事,沒能讓工資翻倍,只能給兄弟們加七成,對不住大家了。」 杜月笙又說:「但罷工期間的工錢不給,可以嗎?」大家笑著說:「算了,算了。」 有一人高喊:「這一點不能同意。」杜月笙說:「我已經答應法商,不能變更。罷工期間的工資,由我來付。」這一付,就支付了30萬大洋。 杜月笙一生仗義疏財,幾乎買了整個上海灘的交情!之所以杜月笙在上海呼風喚雨,全仗做人做事手段。 在上海攤,凡是認識杜月笙的人,幾乎沒有人沒有接受過杜先生的幫助。 從底層到商界、軍界、政界都是如此。杜月笙還有個習慣,送別人錢不許第三個人在場。就是為了保全被幫助人的面子。
杜月笙常說一句話:「錦上添花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半身榮辱,後人評說 上海淪陷後,杜月笙一直遙控指揮留守上海的門徒,配合軍統的地下工作,搶救要員,暗殺漢奸。 他的結拜兄弟張嘯林當了漢奸,出於民族大義,杜月笙讓手下予以剷除。 杜月笙有一個頭銜,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他沒有把這個當做虛銜賺名聲,而是切實做了很多事。 不但設立很多醫院,積極救助了傷員,還組織籌款募捐,錢不夠,就自己貼錢。
1949年春,國民黨在大陸垮臺已成定局。杜月笙決定遠離政治漩渦,拒絕了周恩來,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定居香港。 1951年的香港,杜月笙哮喘病日益加重,臥病不起。他清楚自己大限將至。 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天。杜月笙讓大女兒杜美如去滙豐銀行取回一個保險柜。 杜月笙自己打開,裡面沒什麼錢,是滿滿的一大堆借條。 杜月笙拿出借條,一張一張翻看,又一張一張撕掉。 子女們不解,問:「為什麼要撕了?」杜月笙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
他沉默了一會,又說:「借出的,表面是錢,實際是人情。感恩的,永遠會記得杜家的好。 不感恩的,你去要帳,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我不希望,我死後,家裡還碰刀斧。」 撕掉借條,欠帳就一筆勾銷,不欠了。 縱觀杜月笙這一生,不殺富濟貧,也不坑害貧賤民眾。上海灘有一句話叫: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當年黃金榮手下幹活,黃金榮看中的就是他的豪爽、義氣,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給小弟們買吃的。只有捨得用錢,會用錢,才能廣結人脈,成就大事。杜月笙憑藉這個順利晉升黑幫老大,才有了後來與金融巨子、社會名流、政界高層稱兄道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