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建設美麗中國,急需推動自然教育呈現兼容並包、百花齊放的態勢。」11月1日,自然教育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齊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共同探討全球自然教育創新發展和中國自然教育學科建設。
自然教育學科建設研討會現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致辭。他介紹,中國地質大學是一所以「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價值追求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在地球科普教育、環境教育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建議,當代中國的自然教育實踐要系統建構中國化、時代化的自然教育學理論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育體系;探討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的指南、標準和規範,助力自然教育行業專業化、規範化發展;形成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團體多元跨界合作的長效機制,協同推進自然教育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家院院士周忠和認為要處理好「三對關係」:一是自然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的關係,自然教育是促進科學素質提升的一個關鍵,從小學開始的自然培養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對自然的好奇,而且能夠直接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二是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係,在自然教育過程中,孩子們能更好體驗到生命的價值,以及不同個體之間的合作精神。三是自然教育與地球科學、其他科學之間的關係,通過自然教育培養青少年的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宜居地球建設。
世界環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賈峰認為,現有大學課程與學生需求、社會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應通過綠色學校創建,讓生態文明思想、環境生態文化以及學生未來就業需要的知識系統、理念都能夠樹立起來。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瑪麗蓮·克瑞斯尼教授,長期從事環境教育理論研究,帶領團隊開發了環境教育成效、氣候變化教育、自然教育和公民生態學等7門在線課程。她分享了「氣候變化在線夥伴計劃」,每年從全球招募30多位夥伴,通過三個月的在線學習,鼓勵他們在當地社區開展氣候變化行動,通過在線技術推廣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行為。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皮特·海根斯教授,分享了歐洲可持續發展戶外教育的研究進展。他說,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正在深入融入學校課程,如對自然和可持續發展態度的態度、政策影響等,在教師專業標準和專業評估標準中也會提出相應要求。
東京大學的榮譽教授小澤紀美子女士介紹了環境教育在日本課程裡的實況。2018年7月最新修訂的日本教育課程指引將會在明年正式實施,有關小學生生態理念等核心素養的培育,不能再按傳統教育模式進行,而是特別強調體驗,通過主題式的課題領域來組織課程內容。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周儒教授介紹了大學參與環境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五種經驗:既有學系課程裡加入自然教育元素,開設新的課程;開設跨學門、跨領域的,稱為「學程」,三個以上學系聯手就可跟學校申請成立一個學分學程或學位學程;開設新的學系或是研究所;設置專門單位提供進修推廣培訓課程;大學自己提供教育機會。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 通訊員魏海勇、周雨欣)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