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巷子總策劃與營銷推廣項目榮獲「中國傑出品牌營銷獎」
獲獎理由
截至2017年,寬窄巷子年度接待量達到1872萬人次。10年間,見證了「財富全球論壇招待晚宴」等系列重大事件。更為難得的是,在街區改造過程中,保留了部分原住民,通過周邊硬體與軟體的提升,使他們有更好品質的生活。此舉彰顯了成都溫潤包容的城市精神,不僅服務外來客群,更能惠澤土著鄉裡。
11月20日,中國第16屆大型營銷類頒獎典禮在北京揭曉「2017-2018年度中國傑出品牌營銷獎」,304個參評項目,最終有20個項目獲獎,其中,「寬窄巷子總策劃與營銷推廣」項目名列第一。
歷時5年打造、10年經營的寬窄巷子如今已成為「最成都」的代表。□本報記者 張紅霞
從改造效果看 寬窄巷子留住了「時光痕跡」
寬窄巷子位於成都市中心,是由三條平行的巷子和四合院落群組成,規劃控制面積479畝,核心區108畝,是老成都百年原真宅院的最後遺存。
2003年,民居學者、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季富政指導學生在寬窄巷子逐戶調查半年,發現寬窄巷子很多都是危房。同年,成都市確立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
經過政府與規劃組的多次調研、討論,寬窄巷子的保護性改造確定了「原真性、多樣性、可持續性」原則,最終944戶居民有110戶留在寬窄巷子,其中有商人、政府公務人員、學者教授、藝術家、滿族後裔等。
四川大學博士楊春蓉十分關注改造工程。她點讚道:「寬窄巷子修舊如舊,保持了原來的滄桑感,而不是推倒重來。」
寬窄巷子以城市為支撐平臺從營銷定位看
當年的策劃者、實施者、現在的運營方——成都寬窄巷子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婷、四川二十一世紀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作民一同前往北京領獎。
2008年6月14日,寬窄巷子正式開街。張婷介紹,這個決定的背景,是四川剛剛發生「5·12」汶川特大地震,外界對四川安全與否、城市和景區有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心懷疑慮。就是在此背景下,在震後一個月就宣布開街,向世人證明「成都依然美麗」。
承載著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寬窄巷子在那個特殊時刻亮相。一時間,驚豔了世界,感動了世人,寬窄巷子成為震後首張旅遊名片。與此同時,寬窄巷子「最成都」的獨特定位,也得到了遊客認同。
一個問題曾反覆論證:寬窄巷子會不會與風行一時的仿古街區雷同?大家最終認為,雖已有仿古街區,但「最成都」生活的靈魂依然隱伏在歷史記憶的深處,還少有一個街區能夠被大眾認同為「老成都市井生活的靈魂街區」……
張婷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把寬窄巷子的定位和營銷放在了整個城市平臺上,一直把『無寬窄,不成都』作為出發點,展示城市風貌和精神。實踐證明,我們的堅持是對的。」
寬窄巷子以「故事場景化」走心從體驗深度看
專家認為,寬窄巷子建築特色南北兼容,既有北方胡同、四合院文化,又有川西民居的特點,對成都人及外地人均有吸引力,不僅包括喜好原汁原味的文化人,還包括有消費能力的普通人。
在寬窄巷子策劃與營銷推廣中,策劃者找到了「時間」與「慢」之間的關係。成都的「慢」不是山裡人的慢生活,是找到遠離城市病的慢生活,是一種高度市井化的城市精神,而寬窄巷子就是一個提供並實踐成都慢生活的場所。
塑造故事化場景,是落地理念的一個途徑。
遼寧遊客潘文大在遊記中記述了好幾個寬窄巷子建築的故事。例如窄巷子27號小洋樓,相傳20世紀30年代有位國民黨的王姓軍人買下此樓,後應召赴前線抗戰,他的妻子痴等丈夫不歸,只好賣掉小樓無奈歸鄉。還有龍堂客棧、見山書局等,都塑造了不同的體驗場景,將文態、形態、業態有機融合,人的消費過程就是與場景的互動過程。
寬巷子閒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精準策劃並實施的「最成都」系列,形成了成都人、外地人都認同、都自在的共享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