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古代的瓷器,本來都是民間即「民窯」生產的。到了宋代,官辦瓷窯即「官窯」開始出現了。從此,歷代宮廷使用的瓷器,都由官窯生產,民間使用的以及遠銷海外的瓷器,則由民窯生產。這一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我國宋代有哪些官窯和民窯?它們又各有什麼特色呢?下面就來回答這些問題。在瓷器未發明以前,我國民間廣泛使用的是陶器;而那時的奴隸主和封建主等社會上層統治者,則使用青銅器、金銀器和玉器。瓷器發明以後,使用瓷器的人便逐漸多了起來。到了唐代,瓷器燒製得日益精美,產量迅速增加,在社會上更加受到重視。特別是朝廷多,次禁止用金銀等貴重金屬製作生活用器以後,使用瓷器的富貴人家就更多了。人們把浙江越窯青瓷比作玉器,把邢窯白瓷比作銀器。
當時,邢窯白瓷已作為地方特產向朝廷進貢。解放後,在唐長安城的西市遺址、大明宮遺址,都發現過不少進貢朝廷的邢窯白瓷。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錢氏政權也曾命令越窯燒造供奉之器。那時進貢朝廷的瓷器與民間用瓷沒有多大區別,到了宋代,朝廷對瓷器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瓷器生產的品種和質量也必須適應宮廷的需要,特別是那至高無上的皇帝,認為使用與百姓一樣的瓷器是有損尊嚴。
於是,為了適應宮廷的特殊需要,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一,「官窯」便產生了。而那些不受朝廷約束的民辦瓷窯,則被稱之為「民窯」。在宋代,歷來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稱。這五大名窯除定窯外,其它四座均屬官窯。其中「官窯」又包括汴京官窯和修內司官窯。這樣,宋代函的官窯主要有汴京官窯、修內司官窯、汝窯、哥窯、鈞窯。因為汝窯傳世瓷器不多,哥窯尚待研究的問題不少,所以本文著重介紹一下汴京官窯、修內司官窯和鈞窯。
汴京官窯;據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一書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曰官窯。」宣政間是宋徽宗政和元年到宣和十五年間當時,宋徽宗在汴京(今開封)設置官窯。因窯址設在都城汴京,後人稱之為汴京官窯。汴京官窯燒制瓷器必須按照宋徽宗的旨意進行。其造型、釉色都要為皇帝所喜愛。宋徽宗是一個才子兼紈袴子弟型的帝王,能詩善畫,好古成癖,自命風雅。因此,汴京官窯瓷器的造型,多仿商周秦漢的青銅器和玉器。現在故宮博物院保存下來的宋代傳世瓷器,可能大部分是在汴京官窯燒制的。
汴京官窯燒瓷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終結,因而為時不長,燒制的瓷器也不多,這些瓷器傳至如今,當然就極為名貴了。修內司官窯:這是宋高宗趙構南渡後,仿效汴京官窯在杭州另建的新窯。因為新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所以也稱南宋官窯。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一書記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釉色瑩澈,為世所珍。」這裡明確指出,修內司窯就是「內窯」。「內」即內廷及大內,「內窯」也就是朝廷建的官窯。該書還明確指出,修內司官窯是仿汴京官窯來燒制瓷器的。
因此傳世的宋代瓷器,既有北宋汴京官窯燒制的,也應當有南宋修內司官窯燒制的。鈞窯:北宋鈞窯窯址在離今開封不遠的河南省禹縣。鈞窯最初為民間所建,因燒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非常美觀。因此鈞窯不久便被朝廷看中,隨後即為朝廷所霸佔。從此,這朵在民間自由開放、為民間所享有的鮮花,便成了由朝廷控制的官窯,專門為朝廷燒制各式各樣的花盆之類的御用陳設瓷器。提起鈞窯的這一變化,人們便會想到「花石綱」。
宋徽宗曾根據《周禮》上的記載,為了建築「艮嶽」,大興土木,修建明堂、殿閣、亭臺,又鑿池修泉,並在其中滿布名花名木,室內也大擺奇花異石。為此,在蘇杭設「應奉局」,搜羅各種花石樹木。一時,深山中的奇石,江湖中的異物,民家的寶石珍木,都被運往汴京。當時運花石的船隊,不斷往來於淮汴之間,謂之「花石綱」。為了栽種名花,製作奇石盆景,鈞窯還在民辦時便開始承擔為朝廷製作各式花盆的任務。解放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多次在鈞瓷產地禹縣進行調查。1965年,終於在禹縣城北門內的八卦洞發現了鈞窯窯址。
這裡出土瓷器的造型、胎質、釉色,與傳世的鈞窯瓷器完全相同。鈞窯與汴京官窯一樣,都是按照朝廷統一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的。現在能看到不少鈞窯出產的各種花盆、奩、出戟尊、鼓釘洗等。它們有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釉色,質地優良,製作精細。這期間的鈞窯瓷,每種器物有從大到小十種型號,在其底部都標有字碼。鈞、汝、官、哥等官窯,具有如下共同的特點:一是官窯瓷器的造型、釉色、裝飾,均要按照朝廷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生產的瓷器專供朝廷享用,嚴禁流入民間,因此,官窯瓷器屬於非商業產品。
二是官窯產品在工藝上要求精益求精,在胎質、釉色等用料方面不惜工本,其工匠也是挑選民間最為優秀者。三是官窯瓷器的生產,宮廷需要時就興,不需要時就廢,因而生產範圍小,延續燒造的時間也短。加之工藝技術對民間絕對保密,民間不能模仿、推廣,故官窯不能形成窯系。四是官窯瓷器只準收藏於宮中,禁止流散在民間。現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御用的官窯瓷器,就是皇宮中世代相傳而保存下來的;在民間和墓葬發掘中還從來沒有發現過。
與官窯相反,民窯的主要特點是屬於商品生產。它不受朝廷的束縛,富於活力和創造性。因此,民窯的大量興起,成為宋代瓷業發達的重要標誌。解放以來,在我國廣大地區發現的宋代民窯窯址星羅棋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較多。位於今河北省的定窯、磁州窯,河南省禹縣的鈞窯,陝西省的耀州窯,都是著名的民窯。南方的民窯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地,著名的有位於今浙江省的越窯、龍泉窯,江西省的景德鎮窯,福建省的建窯等。在這些著名的民窯周圍,還散布著許多小的民窯。一些瓷窯相互仿製,逐步形成了不同地方、不同窯口燒制同一品種、同一風格的作品的窯系。
我國宋代民窯,有以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為中心的八大窯系。如此龐大而眾多的窯系,當時無論在我國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的。宋代民窯的活力和創造性主要表現在:所燒造的瓷器造型繁多,花色品種豐富多彩,裝飾方法多種多樣。例如,磁州窯創造性地把中國水墨畫的技法應用到瓷器的裝飾上,燒製成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器。這種瓷器上的裝飾,無論。是人物,還是花鳥,都是技法嫻熟,揮灑自如。人們常見的牡丹花,經過磁州民間藝人的加工繪製,就好似一枝鮮豔盛開的牡丹花纏繞在瓷器上。
其花葉的結構和穿插,花枝的形態變化,都富有濃厚的民間色彩,體現了我國宋代民窯的突出特點。元代以後,江西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那裡有官窯也有民窯。明、清兩代與宋代一樣,也是官窯與民窯並存。朝廷在景德鎮建立了「御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這一時期官窯燒造的瓷器絕大部分都帶有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
除御窯廠專門為宮廷燒制瓷器以外,朝廷還對民窯採用「進貢」「派官監窯」「官搭民燒」等方法,使之為宮廷服務。明、清兩代,景德鎮每年都要按朝廷需要,運送大量瓷器進宮。如今,陳列在故宮博物院歷代藝術館裡供人們研究和觀賞的歷代官窯瓷器,都是皇宮裡·的御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