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瓷器製作的高峰,
除了著名的五大名窯外,
還有眾多的民窯。
官窯精美異常,
而民窯瓷器中的精品也毫不遜色。
一、美如珠翠的龍泉窯
龍泉青釉淨瓶
元代浙江龍泉窯燒造的這種青釉淨瓶,因其外形像個「吉」字,因此人們常稱之為「吉字瓶」。
龍泉窯是中國瓷器歷史名窯之一。它始於五代,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制瓷歷史最長的瓷窯系。
龍泉窯三足爐子
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稜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龍泉窯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窯、汝窯、定窯、鈞窯等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龍泉窯的青瓷技藝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龍泉青瓷的產品。
二、精雕細琢的耀州窯
耀州窯錢紋小壺
紋飾簡潔清晰,刀法犀利,風格粗獷,紋飾清晰。壺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紋飾簡潔,為耀州窯金代典型的風格。
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耀州窯歷史來源耀州窯有什麼特徵。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耀州窯歷史來源 耀州窯有什麼特徵。金代延續北宋時期繼續發展,元代開始轉型,走向末落,經明代、清代,終於民國。
耀州窯印花碗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耀州窯的極盛,到了宋朝,耀州窯作為一個自成窯系的北方著名窯場,以大批量生產獨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無可爭辯地成為北青瓷的代表。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甚至於把耀州青瓷比作越窯的秘色瓷他寫道:「耀州青瓷謂之越器,以其類餘姚秘色也。」 這是對耀州青瓷崇高評價,因為秘色瓷是世所公認的唐代瓷器的精品。
鼎盛時期的耀州窯產品是以青瓷為主的,由於當時各窯之間的相互影響,耀州窯青瓷與越窯、龍泉窯等窯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一件器物,鑑別它是耀州窯還是其它窯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它窯的青瓷產品了。其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
三、粗獷古樸的磁州窯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白底黑花梅瓶
此瓶紋飾構圖簡練,寥寥數筆,神採飛揚,體現了磁州窯簡練而生動的裝飾風格。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臺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冰清玉潔的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獅枕
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人們的喜愛。唐宋時期一度廣泛流行,宋代各窯曾大量燒造。這件宋代青白釉雙獅枕,不僅造型生動,釉色瑩潤,有玉的質感,且兼具實用與欣賞雙重價值,實為瓷中精品。
景德鎮是江西的偏僻小鎮,也是歷史上聞名的瓷都。它在唐朝時就開始生產青瓷,一些瓷器被列入朝廷的貢品;五代時,這裡的青瓷和白瓷也有相當大的影響。景德鎮原先叫昌南鎮,其名猶如英語China的發音。宋真宗景德年問(公元1004 1008年),皇帝對這裡生產的瓷器愛不釋手,就乾脆把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予了這個小鎮,從此它的聲名大噪。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
五、古色古香的建窯
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制,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云:「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而900年前的宋徽宗趙佶,也曾用他的瘦金體寫下這樣的妙句:「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用兔毫建盞烹建溪上好的茶餅,香雲繚繞,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進入夢鄉。
被譽為瓷壇黑牡丹的黑釉建盞,在宋朝被視為瓷壇珍品,而且它以其獨特的魅力,還倍受國外客商的青睞。自宋代以來,「建盞」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非洲、中東、西歐等國家地區。從2009年舉世矚目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在廣東陽江海域正式出水後收集到的文物看,就發現沉船裡的文物中存有大量的「建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建盞就是建窯燒制的窯變結晶黑釉茶盞,是由建窯的「建」和茶盞的「盞」的合成的茶具名稱。事實上,建盞的盞、碗、甌之稱甚為混亂,歷代文獻資料中亦不明確,市場上更是盞、碗、甌互稱。
有學者比較得出,盞、碗之別在於器壁,壁直者為盞,圓弧者為碗;而碗的器形比甌大,甌的器腹又比碗深。點混亂是吧,姑且聽之,建盞之名就是建窯黑釉茶盞、茶碗、茶甌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