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原屬中國領土,於1945年獨立,成立了「蒙古國」。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邊界線長達3193公裡,佔中蒙邊界線長度(4710公裡)的68%,而且邊界兩邊是具有相同文化的跨界民族,如此漫長的邊界線,既無天然大的河流山川,邊界是如何劃定,又有怎樣的歷史糾葛呢?
蒙古高原是誕生遊牧民族的搖籃,但這裡卻並非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在今蒙古國南部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以及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西部一帶就是浩瀚的沙漠。
蒙古國與中國交界基本是戈壁沙漠
在漢朝和唐朝的歷史文獻裡,這片沙漠經常被冠之以「瀚海」,是蒙古的地理分界,到了明末清初,圍繞著這片沙漠一共盤踞著三大蒙古勢力,分別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明朝建立之後,多次北徵,直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的主力在捕魚兒海之戰中被藍玉殲滅。
藍玉將軍像
從此以後北元實力大大的削弱,內部也開始陷入了混亂。其間元帝到處奔波流離,還經歷了也先的企圖篡位,一直到1506年,達延汗巴圖蒙克重整旗鼓,才結束了蒙古的政治內亂。
明成祖皇帝朱棣五次御駕親徵,致使北方騎兵多年不敢犯邊。在這段歷史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漠南」、「漠北」這樣的名詞,而它們事實上也是內蒙和外蒙的前身。一般來說,徵討蒙古的中原軍隊都是出長城,先平漠南,而後穿沙漠,再擊漠北。
明成祖北伐路線圖
達延汗當時所在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境內,作為正統的成吉思汗後人,大蒙古可汗,他銳意改革,將諸位兒子進行了分封。其中格哷森札札賚爾獲得封地之後揮師北方,獲得了今天外蒙古的大部分,形成了喀爾喀部。
格哷森札札賚爾又分封各個兒子,形成了車臣汗、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三個部分。他們依然視達延汗直系後裔為領主。
達延汗五子分諸侯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帶領的女真崛起,後金南下攻打大明,但在寧遠城,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軍隊的炮傷,皇太極繼位後繼續攻打寧遠城,仍然無法攻克。此時的皇太極決定轉變戰略思維,繞過寧遠城去攻打明朝,但是如此蒙古便是一個阻礙,於是皇太極決定先徵服蒙古。
清皇太極像
此時黃金家族的掌舵人為林丹汗,這也是蒙古帝國法理上的最後一位大汗。努爾哈赤勢如破竹,很快將林丹汗的軍隊擊潰,漠南也就順勢被後金收入囊中,皇太極繼帝位後,蒙古各部後擁立皇太極為蒙古可汗。
後金徵服內蒙古
於是內外蒙古的分別在明末清初便開始形成。靠近汗部,在呼和浩特周圍的各部,也就是當初擁立皇太極兼任蒙古可汗的各部被稱作「內扎薩克」,也是清朝認為地位最高的蒙古人,而且他們最為忠誠可信,地理位置也接近中原,容易控制。內扎薩克蒙古各部歷來都有和清朝皇室通婚的傳統(但只有清世祖的母親是蒙古人)。
內蒙古之外的,分布於戈壁沙漠以北,新疆,青海的蒙古被稱作外扎薩克蒙古,其中包括喀爾喀部。1688年,葛爾丹擊敗喀爾喀部,在外蒙古站穩了腳跟,喀爾喀部最終歸順清朝。
喀爾喀部歸順清朝
在康雍乾三代清帝的徵伐下,1760年,準噶爾汗國滅國。由於他們歸順較遲,距離又遠地位也較低,便是後來內外蒙古的雛形。大約在清朝末年已經形成了與現在相似的內外蒙古的概念。
滿清取消蒙古固有的部落制度,改為盟旗制度,限制遷移,以便予控制,對蒙古人實行愚民政策,阻止他們接受漢民族文化,且依靠喇嘛教和滿蒙通婚,實現了對蒙古的強有力控制。
清朝疆域圖
清末民初,1911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在俄國的支持下繼位為蒙古可汗,首都設立於庫倫。此後攻下了不屬於喀爾喀部的科布多,形成了蒙古國大致的版圖。
哲布尊丹巴因為被視為成吉思汗轉世,社會影響力號召力極大。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政府和俄羅斯談判,逼迫哲布尊丹巴取消獨立,但仍然視其為蒙古地方最高統治者。
八世哲布尊丹巴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蘇聯建立,蘇維埃俄國在1919年7月25日發表對蒙古聲明,稱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要求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1919年11月7日,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決定出兵外蒙,派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庫倫,挾持「內閣理」巴德瑪·多爾濟,軟禁哲布尊丹巴活佛,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
北洋進軍蒙古路線圖
1921年,蘇俄紅軍趁我國內亂駐防士兵回撤之機入侵蒙古,哲布尊丹巴重新執政,直至1924年去世。此時的外蒙古已經成為蘇聯的傀儡,開始了蘇聯化的道路。大力摧殘蒙古文化,改庫倫為烏蘭巴託,停止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轉世,逼僧人還俗,廢除舊蒙文,使用西裡爾文。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用實名制投票來威脅選民,導致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
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
內蒙古則是另一種情況。由於離中原較近,便於控制,北洋政府就採用「改土歸流」的老辦法,將內蒙古改變成綏遠,察哈爾、熱河三個特別區,籌備建省。
雖然此時內蒙也有獨立的聲音,但是實力較小,地理位置也不利,也就沒成氣候後內蒙也出現聲音欲與外蒙合併,但蘇聯囿於《雅爾達協定》而被反對。
此後中共派出了烏蘭夫參與內蒙古相關事務的處理,後來於1947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
蒙古2011年發行,紀念蒙古獲得世界公認獨立主權國家加入聯合國50周年1961-2011系列郵票之一
中蒙劃界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如何確定實際控制線的問題,在雅爾達協定中美蘇達成「蒙古(蒙古國)維持現狀」的密約,這裡的維持現狀也就包括維持「蒙古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地域現狀」的內涵。
實際上,協議籤訂前,外蒙不斷蠶食本屬於內蒙古的邊界,1915年當地局勢緩和,科布多併入外蒙,而中國內地處在軍閥混戰時,蒙古不斷侵奪我內蒙邊緣地區(或者說內蒙大量牧民自願併入外蒙),達裡崗愛突出部20年代中即被蒙古奪佔,所以蒙古和內地的「實際控制線」已經和地圖上標註省界完全不同。
美國地圖內外蒙古邊界
1945年美國出版的中國地圖,邊界基本上是按照「實際控制線」確定的。在其後國民政府和蘇聯的談判中,協議籤訂:「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即以其現在之邊界為邊界」。
1962年新中國和蒙古勘界,也是按照國民政府同意的實際控制原則定界,所勘定的邊界走向和1945年美版地圖、1948年俄版地圖上的邊界基本一致。
雙方規定了兩國全部邊界線的走向;雙方同意,凡以河流為界的地段,以幹流的河道中心線為界,凡以道路為界的地段,道路為雙方共有,由雙方共同管理和使用。
中蒙邊界共有678個界碑,這些界碑中心的連線才是真正的邊界,而鐵絲網則是與真正的邊界平行、向中國境內後退、一道綿延不絕的人工建築物。
中蒙邊界鐵絲網
縱觀整個蒙古的獨立,就是沙皇俄國及蘇聯活躍策劃與策動,儘管蒙古是咱們的血親近鄰,但與我國的聯繫一向欠好,對國人也不甚友好,相信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向心力也會越來越大,中蒙友誼也會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