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刀·神社·天皇——靖國神社首部紀錄電影誕生

2020-12-18 南方周末

 

「靖國神社是天皇的神社,神社裡現在還進行招魂儀式,這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秘密。」

李纓說。圖為靖國神社秋祭夜景 圖片由劇組提供

 

 

92歲的刀匠刈谷直治在影片裡製作了他最後一把「靖國刀」,他也是日本最後一位製作「靖國刀」的匠人。戰爭時期,他所在的位于靖國神社內的日本刀作坊製作了8100把「靖國刀」,主要送往中國大陸戰場

 

    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有一處著名的景點,每到初春櫻花盛開時總是遊人如織。1989年剛到日本留學的李纓也曾到這兒賞櫻花,幾年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靖國神社。1993年,他與朋友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龍影」,租好房子,搬過去才發現就在靖國神社旁邊,走路只需要兩三分鐘。他無從得知14年後他會完成紀錄片《靖國神社》,這還是世界上頭一部以靖國神社為「主角」的紀錄電影。
    影片裡最初出現的神社,和李纓那時候的印象一樣,無人,靜謐,景致優美。很快就有了熙攘的祭拜人群,當中最醒目的是穿各種軍服、裝備齊整的一支支「隊伍」。領隊呼喝口令,其餘人一絲不苟地踏步行進,在神社前行禮鞠躬。每年8月15日,日本所謂的「終戰日」,這樣的隊伍最集中地出現在神社。紀錄片中表現他們的鏡頭,常常是仰角拍攝,較低的機位讓人覺得像是偷偷拍的。
    「不是這個問題,」李纓解釋道,「我是蹲在他們面前拍的。我要站起來就會擋住他們的視線,他們面向神社參拜直接就會對著我來磕頭。這在日本攝影師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要他們來拍肯定是躲到側面,我就不管這些了。」


衝突頻頻的舞臺
    李纓鏡頭下的靖國神社,是一個衝突頻頻的「舞臺」。
    神社前往來的人流裡出現了一個美國人,舉著星條旗,呼喊口號:「支持日本首相參拜!」一時間他成了明星,身邊圍成人堆,三兩個懂得英語的過來跟他攀談,他也忙不迭掏出傳單散發。正熱鬧,身後卻殺出一位舉太陽旗的壯漢,二話不說要趕他走:「你算來這兒幹嘛的?誰讓你舉美國旗的?這是你們舉旗子的地方麼?趕快給我滾蛋!」美國人聽不懂,有人想跟兩邊都做個解釋,但場面已經亂成一團,說不清楚。最後是警察把這個又驚恐又莫名其妙的美國人請出了神社。
    日本國歌聲中眾人向神社行禮參拜,前排一角突然喊出:「反對參拜靖國神社!」聲音來自一個學生模樣的青年,一陣騷動,學生很快給推出人群,有人衝上來把他掀翻在地,用相當專業的柔道絞技動作勒住脖子,死死摁在地上。終於有人竭力拉開了他們,學生和他的同伴一言不發,在陣陣叫罵聲裡退卻。一老者緊逼著他們走了很遠,並不動手,只一遍遍呵斥:「混蛋!中國人滾回自己家去!」但這兩個學生都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人。
    從1997年開始持續拍攝影片素材,這樣的衝突李纓自己當然也沒少經歷。他記憶裡的第一次是1999年夏天,拍攝一群著軍服參拜的年輕人。他端著機器邊拍攝,邊詢問他們做什麼職業,為什麼這樣來參拜,這樣的歷史看法是怎麼來的。他們告訴李纓,自己是貿易公司的職員,平常都是聽祖父、父親講他們戰爭的經歷,也看各種相關的電影。
    「問題就是,他們認為日本不存在戰犯,沒有戰犯這個概念,戰犯是戰勝國強加給他們的,他們本身不認為是犯罪。」李纓說,「當時還給我一個刺激就是,我們覺得那是場侵略戰爭,他們覺得不是,僅僅是一個事變。因為戰爭是要宣戰的,確實日本那時對中國沒有宣戰,因為『你們國家一團混亂,我們找哪個政府來宣戰?』」
    李纓忍不住要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人圍得越來越多,一些日本的教師、知識分子也加入討論。這還算是和平的方式。有很多次,他拍攝的素材硬是讓人抹掉,甚至直接把磁帶拿走。「這個沒辦法,硬碰沒有意義。」 李纓說。


無法歸家的靈魂
    佛教住持菅原龍憲向靖國神社要求撤出被供奉在神社的他父親的靈位。他的父親是一名僧侶,卻在1943年被徵募入伍,派往南洋,1年後戰死。從僧人到軍人,已經是令菅原難以理解的轉變;神道與佛教是並不相同的宗教信仰,神社卻不顧死者身份和家屬的願望,執意把父親列為「英靈」,這更讓他不能接受。但十數年來不斷的交涉毫無結果。
    菅原拿出了1960年代頒發給父親的獎狀和勳章。獎狀落款處蓋著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的璽印,菅原卻被明確告知這是天皇頒賜。李纓問他,這是否說明天皇就是政府的代表,菅原答道:是的。這獎狀和勳章,是國家逃避承擔戰爭責任的方式。戰後日本許多戰死者的家屬本打算向政府問責,但天皇頒發了勳章,這讓他們不知該向誰追究才好。
    1978年,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14名甲級戰犯被合祭為「英靈」。寫入名冊的所有名字,都必須經過天皇本人過目與認可。「在這一點上,靖國神社跟戰前相比沒有任何改變。」菅原龍憲說。
    靖國神社,1869年明治天皇詔令建造,佔地十萬餘平方米。初名「東京招魂社」,供奉戊辰戰爭(1868-1869)中為平定江戶幕府勢力,將政權交歸天皇而戰死者的魂靈。1879年改名「靖國神社」,並成為國家紀念戰死者的首要神祠。「靖國」二字由明治天皇自《左傳》選出,意為安定國家。
    到2004年12月31日,神社在冊「英靈」共2466532人,約80%死於二戰,其中包括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原住民27863名,朝鮮人21181名。雖然日本與他國的戰爭終結於太平洋戰爭,但「招魂」程序至今仍然進行,只要新發現以往戰死者的身份詳情,就會增補到名冊。
    臺灣原住民出身的高金素梅已是第八次來到靖國神社。與她同來的臺灣人、朝鮮人、衝繩島人都和菅原龍憲一樣,是要把他們祖輩的靈撤出神社,帶回他們的生地。
    靖國神社裡並非供奉牌位,只供奉一把軍刀與一冊「靈璽簿」。240多萬戰死者的「英靈」附著於一把軍刀,這把被稱為「神體」的軍刀就連靖國神社的大祭司平常也見不到,其安放之處是神社最神秘的地方。每一年的清潔和一些神秘儀式,軍刀都用白布遮擋嚴實,外人無法得見。靈璽簿則記錄所有「英靈」的姓名生平。
    所有要求從靈璽簿裡撤下親屬或先輩名字的,沒有一個得到積極答覆。神社有這樣的觀念:通過招魂儀式,所有戰死者的靈已附於這軍刀,恰如一滴水落入一盆水,再不可能分離出來。從靈璽簿除名的先例並非沒有,那就是著名的日本陸軍少尉小野田,「二戰中最後一個放下武器的士兵」。
    1944年11月小野田隨隊派往菲律賓一個小島,次年美軍登陸後,他與另三名士兵躲進叢林「堅持戰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他們全不知情,尋找他們的人廣撒傳單,他們也拒不相信。隨後數年幾個士兵或死或降,只剩小野田一人,到1974年,他才在專門趕來的前任長官面前就地投降,回到日本。此前他被認為戰死,名字早已列入靈璽簿,魂也被「招」上了那把軍刀。
    這種宗教上的說法並不能自圓其說。李纓訪問過一些專家,他們舉出了這樣的例證:戰爭結束時,朝鮮、臺灣等日本殖民地已經建造了許多供奉戰死者的神社。戰後又把他們的「英靈」集中到東京的靖國神社。
    按照神道的解釋,他們舉行了「升魂」儀式,先在當地把魂升到天空,然後在東京「招魂」,靈魂就離開了原來的地方。「所以只不過是靖國神社不願意搭理你。」李纓說。
 另一方面,「英靈」不可分離的說法,也使日本的政客自身陷入矛盾。因為參拜神社,就是拜祭所有死者,包括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他們必須承認東京審判的判決,但同時又在繼續參拜這些戰犯。你不能說拜祭的是戰爭死難者而不包括戰犯,這不符合你自己的邏輯。」


8100把「靖國刀」
    拍攝時間長了,李纓成了神社一帶的熟面孔,受到的限制也越來越多,不得不換人拍攝,他請了一位日本攝影師。攝影師六十多歲,他的舅舅就是靖國神社裡供奉的「英靈」之一。「日本人要做這個,每個人首先都會面對自身的問題,怎麼看待那場戰爭。因為他們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這對他們來說太複雜了。我一直給攝製組成員很大的自由,我並不強求一定要統一看法。」
    菅原龍憲對李纓談道,靖國神社問題的根源在於,神道與神社在日本社會的影響,是滲入到各個社區的。日本全境共有神社8萬到10萬個,神社日常維持的經費,在戰時由國家供給,戰後則由町內會(類似街道辦或居委會)向居民攤派徵收費用,「要不交錢,你馬上會被視為局外人,受到排擠和歧視。」 菅原自己的感受就很深,他是佛教徒,不願意交神社的費用。
    「遍布在全國各地的神社已經形成日本人的一種神經網絡,你一旦觸及它,你想對它提出疑義,這是非常困難的一個問題。這種看不見的力量對日本人的影響太大了。一旦涉足這個話題,我覺得他們精神上的壓力恐怕比我要大得多。某種程度上我可以豁出去就完了,而對他們來說遠不是這麼簡單。他們要考慮社會形象,周圍的人是怎麼看他們的,這對日本人特別重要。」 李纓說。
    92歲的刀匠刈谷直治在影片裡製作了他最後一把「靖國刀」,他也是日本最後一位製作「靖國刀」的匠人。戰爭時期,他所在的位于靖國神社內的日本刀作坊製作了8100把「靖國刀」,主要送往中國大陸戰場,供前線日軍將校使用。
    影片也記錄了日本曾相當轟動的一場訴訟。日本陸軍少尉軍官野田毅、向井敏明是南京大屠殺中「百人斬競賽」的主角,當年日本媒體的報導使他們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但2003年,他們的親屬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起訴《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及另幾家媒體的報導違背事實、侵害當事人與家屬的名譽。他們聲稱所謂「百人斬競賽」並不屬實,而是當時為了正面宣傳戰爭、樹立典型而做的虛假報導。
    日本民眾中支持這種說法的重要論據是,「靖國刀」的用途不過是禮儀性的,根本不可能連砍100人。刈谷告訴李纓,「靖國刀」要經過多次試刀才算得上製作成功,神情裡不乏匠人對自己作品的驕傲。影片隨即展示了日軍軍官試刀的圖片資料:軍刀可以齊刷刷攔腰斬斷水桶粗細的稻草垛——草垛中心是模擬人骨的竹竿。
    李纓拿出刊有「百人斬競賽」照片和報導的舊報紙:「這個您知道嗎?」
    「知道,當時我就聽說過。」刈谷答道。
    「您覺得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刈谷久久無語,始終沒有回答。
    「刀是武士道、戰爭或者殘酷的象徵,但他們不認為這些是殘酷的東西,他們覺得是儀式性的。」李纓說,「我的電影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追問刀與菊花,這種殘酷與美是怎麼樣在靖國神社裡結合起來的。他們的尊嚴、驕傲或是象徵跟天皇是什麼樣的關係。」菊花文飾是天皇專用,靖國神社門口有印著巨大菊花圖案的布幕,天皇的軍艦、車乘、茶杯、餐具無不印著菊花。


日本文化的一個秘密
    多次採訪拍攝中,李纓在鏡頭後不斷詢問刀匠刈谷直治:你們當時在這裡工作,怎麼感受靖國神社的神靈的?這地方對你們來說到底有著什麼特殊的意義?絕大多數時間,老人只是沉默。只有一回,李纓很隨意地問他,休息的時候,您都聽什麼音樂?刈谷蹣跚著起身,找出一盒磁帶放進錄音機。那是裕仁天皇的講話,歷數著明治以來近百年的光輝歷史和這個國家的偉大成就。
    「靖國神社是天皇的神社,神社裡現在還進行招魂儀式,這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秘密。」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也是李纓不斷學習、研究日本歷史與文化的過程,他的關注點從南京到神社,再到天皇。天皇在歷史上曾經並不直接擁有世俗政治權力,而是掌管招魂儀式和國家禮儀的最重要存在與最高權威。日本皇室至今沿襲許多傳統做法,比如在皇宮裡養著鸕鷀,很多人已經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李纓認為從中國紀錄片《最後的山神》裡或許就能找到參考。在大興安嶺的森林裡,鄂倫春族很多薩滿都養著鸕鷀;神道同薩滿教一樣,也是萬物有靈論的自然宗教;日本神社的建築樣式,同薩滿在森林裡祭祀的傳統不無關聯;招魂也是薩滿教的傳統儀式。「在靖國神社裡用招魂這種方式祭祀亡靈,不僅僅是軍人的問題,這是早已滲入了日本深處的一種文化傳統。」但天皇更是日本不可輕易觸碰的禁忌話題。
    影片末尾使用了大量歷史影像素材:侵略戰爭中的斬首、天皇參拜神社、傾瀉彈藥的戰機和原爆之後的廣島廢墟……這些素材來自檔案館、電影資料館、NHK、每日新聞社等機構,以及一些日本專家的私人資料。
    得到這些影片素材非常艱難,很多日本機構對一個中國人拍這麼一部影片的立場非常懷疑,很多人也不願意把這些資料和靖國神社扯上關係。「他不是簡單提供,而是很詳細地問你要怎樣使用……」李纓隨即陷入長久的沉默,似乎這是10年影片製作過程裡最不願回憶的部分。
    2006年,陷入資金困境的《靖國神社》從韓國釜山電影節、美國柯達基金得到資助,鳳凰衛視協助製作,另有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及北京中坤影視製作公司參與合作製片。但意義尤其重要的,是影片最後得到了日本文化廳藝術文化基金的贊助,這為影片的資料搜集打開了很多渠道。
    文化廳這筆基金贊助的審批,日本政府並不介入,而是交由一批專家評審。「都是電影方面的專家、導演、影評人等,他們當然會從影片的歷史價值出發,因為從來沒有人拍過(靖國神社),不管怎麼說他們都希望看到這部影片,所以給我這個資金。最後出來的結果也讓他們非常激動。如果從政府方面來看,那就很難說了。」
    影片的日方發行公司已認定,《靖國神社》將是日本2007年度「最為刺激」的一部

相關焦點

  • 軍刀-神社-天皇——靖國神社首部紀錄電影誕生
    戰爭時期,他所在的位于靖國神社內的日本刀作坊製作了8100把「靖國刀」,主要送往中國大陸戰場  軍刀·神社·天皇——靖國神社首部紀錄電影誕生  記者 李宏宇 實習生 周玲 發自北京  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有一處著名的景點,每到初春櫻花盛開時總是遊人如織。
  • 【魂兮魂兮】軍刀·神社·天皇——靖國神社首部紀錄電影誕生
    1989年剛到日本留學的李纓也曾到這兒賞櫻花,幾年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靖國神社。1993年,他與朋友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龍影」,租好房子,搬過去才發現就在靖國神社旁邊,走路只需要兩三分鐘。他無從得知14年後他會完成紀錄片《靖國神社》,這還是世界上頭一部以靖國神社為「主角」的紀錄電影。    影片裡最初出現的神社,和李纓那時候的印象一樣,無人,靜謐,景致優美。
  • 電影<靖國神社> 在美被貼"反日"標籤引爭議(圖)
    「當放映到日軍佔領南京、舉行升國旗儀式時,日本觀眾竟響起一片掌聲」,這就是李纓要拍攝《靖國神社》的原因。      「批評靖國神社在日本是個禁忌,日本的電影工作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拍攝過關于靖國神社的紀錄片,而作為中國人,採訪和拍攝更是困難重重。」
  • 中國導演拍首部靖國神社紀錄片
    1989年剛到日本留學的李纓也曾到這兒賞櫻花,幾年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靖國神社。1993年,他與朋友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龍影」,租好房子,搬過去才發現就在靖國神社旁邊,走路只需要兩三分鐘。他無從得知,14年後他會完成紀錄片《靖國神社》,這還是世界上頭一部以靖國神社為「主角」的紀錄電影。
  • 日本靖國神社要求刪除電影《靖國神社》部分內容
    中新網4月13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圍繞紀錄片《靖國》的上映問題,靖國神社4月11日通過主頁宣布,拍攝者沒有遵守在神社內的相關拍攝許可手續,影片中包含了會讓人產生誤解的內容。並稱已向該片導演李纓及電影發行商「Argo Pictures」發去通知,要求刪除影片中存在問題的片段。
  • <靖國神社>獲柏林電影節入場券
    環球在線消息:備受關注的旅日中國導演李纓的大型紀錄電影《靖國神社》日前獲柏林國際電影節主席盛情邀請,將參展2007年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一部尚未正式完成的影片製作期間就得到電影節主席的親自邀請,這在大型國際電影節上尚不多見。
  • 中國導演發現靖國神社隱秘 供奉一把殺人刀(圖)
    另一篇則用一個整版報導李纓製作的紀錄影片《靖國神社》,將這部李纓耗費整整十年心血的紀錄片,稱為「反日電影」。  「才對媒體放映兩場,就被貼上了『反日電影』這個標籤,的確出乎意料。」他告訴記者,《靖國神社》定在明年4月12日在日本全面上映,最近影片剛剛進入宣傳推廣期,從現在到明年4月上映之前,只對媒體放映。
  • 在日華人導演拍攝 《靖國神社》引發日輿論地震
    日本右翼媒體攻擊《靖國神社》為「反日電影」,並企圖煽動日本國民抵制影片的放映,但日本一些著名電影人和文化人已決定組成《靖國神社》的聲援團體,對極端的右翼言論予以反擊。  在日華人導演李櫻,多年來不惜傾家蕩產投入資金和精力堅持拍攝《靖國神社》,他的努力終於引起了中日韓有關部門的注意。《靖國神社》在今年的釜山電影節上首映就引發轟動。
  • 中國導演拍靖國神社 未上映遭日本網友攻擊(圖)
    ,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均會出演」……這是以「飽受爭議的靖國神社為主角的首部紀錄片」。  戰爭結束前,日本人曾一度將日本軍刀稱為「靖國刀」。該報導稱,戰爭與參拜的各種觀點在靖國神社前激烈地交鋒,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92歲的靖國刀匠靈魂深處關於軍刀、戰爭與天皇的記憶的追尋——「攝象機的焦點在紛亂吵雜中將焦點安靜地落在了這位年逾90的老刀匠身上」。從一些媒體對此片的評論來看,這部紀錄片比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參拜靖國神社與日本民族性的關係。
  • 央視《面對面》李纓:解密靖國神社
    李纓:解密靖國神社  一部拍攝八年的紀錄電影  徹底透視靖國神社的秘密  一場侵略的一個罪惡的戰爭,  傲慢與偏見如何產生  《面對面》專訪紀錄電影《靖國神社》的導演李纓正在播出  人物介紹:李纓,1963年出生,198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編導。1989年到日本留學研究影像人類學,1993年在日本創立第一家在日華人的影視製作公司,現為日本電影導演協會國際委員會委員,1997年開始拍攝紀錄電影《靖國神社》而受到媒體關注。
  • 日本天皇「要毀掉靖國神社」?說這話的靖國神社宮司因失言引咎辭職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璐】日本共同社11月1日報導稱,靖國神社前宮司(即神社負責人)小堀邦夫因發表被視為批評天皇的言論,於10月31日引咎卸任。報導稱,小堀任職時曾接受共同社採訪,就問題發言稱,關於天皇以慰靈為目的訪問曾經的戰場,「從靖國神社的想法來看,這是『追思行為』而非慰靈活動」。
  • 李纓:從日本內部觀察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既是日本天皇的戰爭祭壇,又是日本一個表情最為複雜的舞臺。它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壘,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殖民主義與愛國主義,名譽與羞恥,宗教與政治,右翼與左翼,不斷在這個舞臺上交鋒吶喊。這個普通話、廣東話和日語全都說得不倫不類的導演說,我要拍的是打破紀錄片與劇情片類型界限的不倫不類的電影。在日本的流浪和孤獨中,他認識了馬晉三老人。經過七八年的籌備和拍攝,李纓把他晚年的生活紀錄下來,便是後來的《2H》。
  • 日本為什麼要設立「靖國神社」,二戰戰犯為什麼會進入神社中
    靖國神社的前身名叫「東京招魂社」,修建於1869年。此時的日本剛剛進入明治新政府時期,天皇下令,在東京東都千代田區九段北三丁目修建一所神社,用以祭祀和憑弔那些在國內戰爭中死去的軍隊指揮官。1879 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
  • 日本天皇后來為何不參拜靖國神社
    二戰結束後,他曾8次參拜靖國神社,但1975年11月之後他和時任平成天皇明仁都再也沒有參拜靖國神社。2006年7月20日日本公開的一些珍貴史料證實:昭和天皇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是不滿二戰甲級戰犯被合祭到了靖國神社。
  • 靖國神社,供著一把殺人刀
    靖國神社「神體」所在:一把軍刀附鬼魂 靖國刀,靖國神社鍛造的「神器」 靖國神社供奉的這把刀是什麼來頭?這個沒有任何官方資料的記載,刀是什麼時候成為「神體」的?通過什麼樣的儀式?
  • 靖國神社是什麼?
    從日本政客嘴中,又總能聽到參拜靖國神社「祭拜捐軀英靈,無關歷史態度」等種種說辭。黑白鏡像之間,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走進這個日本「無冕」國家級神社這個獨特存在,感受到的,是一種荒謬的諷刺意味,和隨之而來無邊的壓抑氛圍。軍旗之下的招魂社靖國神社在日本是何等地位?
  • 靖國神社問題備忘錄二:靖國神社問題的由來和實質
    但出於統治階級的需要,靖國神社的性質已由安魂變為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謂「忠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靖國神社既是國家宗教設施,也是軍事設施,它從一開始就與軍隊和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關係。雖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後皆為神的傳統,但靖國神社裡的祭神,是有嚴格限制的,即只限於為天皇效忠的陣亡者。由此可見,靖國神社與其他神社有著極大差別,是一種軍隊的宗教設施。
  • 靖國的神社
    「靖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也是我們痛恨靖國神社的根本。這就可以解釋了,為什麼世界都在反對參拜靖國神社,但日本那些官員依然要參拜。其一是紀念他們的英雄。其二是要讓當代人牢記他們先輩的目標(侵略)。而如今,日本的每一屆競選首相的人,都需要去參拜靖國神社,才能為自己的參選拉選票。這又可以充分說明了,日本的民眾自始至終都是對二戰那些戰犯的認可與尊敬。但日本官員也知道,參拜靖國神社是必須的順應本國民意,又如何平息世界人民的民意呢?
  • 靖國神社是什麼
    (靖國神社真相·之一)靖國神社是什麼    新華網東京8月14日電(記者楊汀)對幾代亞洲人而言,「靖國神社」實在是一個能輕易攪起萬千情緒的特殊名詞。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醜惡戰爭的代名詞。
  • 紀錄片《靖國神社》在日本部分影院遭停映
    紀錄片《靖國神社》海報。新華網專稿:以靖國神社為題材,由中國導演李纓執導的紀錄片《靖國神社》在日本舉行了國會議員看片會,但部分影院還停止上映該片。日本電影界擔心這一動向可能侵犯日本的言論自由。日本電影戲劇工會聯合會向文化廳等部門發出了質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