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備受關注的旅日中國導演李纓的大型紀錄電影《靖國神社》日前獲柏林國際電影節主席盛情邀請,將參展2007年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一部尚未正式完成的影片製作期間就得到電影節主席的親自邀請,這在大型國際電影節上尚不多見。
據悉,《靖國神社》的製作計劃及部分樣片今年4月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一經披露,立即受到國內國際方面的廣泛關注。東京國際電影節負責人馬上邀請參展,認為影片紀錄了「日本人都不了解的靖國神社」。 8月15日,中央電視臺金牌欄目「東方時空」推出白巖松介紹李纓及其電影《靖國神社》的45分鐘大型特別節目。8月21日至25日,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欄目(每期35分鐘)連續5天播出《靖國神社大透視》。9月17日,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節目推出王志對李纓的專訪;10月,韓國釜山電影節對影片計劃頒發了亞洲紀錄片聯盟東盛亞洲基金獎和柯達電影基金獎,認為「靖國神社是日本中國韓國和臺灣對戰爭有著痛苦記憶的人們最敏感的一個癥結,該影片直接面對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主題,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多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11月,甚至日本文化廳藝術文化振興基金也決定對這部正在製作中的電影予以發行獎勵和資助。現在,由亞洲最重要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策劃人正連手推動此片,計劃爭取於2007年8月在中日韓三國院線同時發行放映。
「靖國神社」由明治天皇創立於明治二年(1868年),祭祀著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歷次戰爭中為天皇而死的兩百四十六萬六千多名「英靈」,而其中在日本殖民時代作為日本軍人的兩萬七千多名臺灣人和兩萬兩千多名朝鮮(韓國)人也被作為日本的<護國之神>供奉於此。從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的參拜風波以來,靖國神社問題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話題。隨著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抗議聲音的加劇,靖國神社開始嚴禁任何組織、個人到神社內開展『有損英靈名譽』的拍攝活動。事實上,因為直接觸及天皇及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即使在日本本國,至今也沒有一部真正關于靖國神社的電影,由此可見這個題材是一個令人何等難以觸碰的禁區。
影片《靖國神社》早在1997年就由旅日中國導演李纓和製片人張怡共同創辦的日本龍影公司開始了獨立拍攝製作。為了揭開籠罩在「靖國神社」表面的層層神秘面紗,李纓導演嘔心瀝血,耗用整整8年多的時間,克服了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 空前的拍攝紀錄並整理了長達180個小時的有關靖國神社的大量珍貴影像素材。而這些影像素材又大量屬於絕版,成為了無以取代的歷史見證。在李纓的鏡頭中,靖國神社既是日本天皇的戰爭祭壇,又是日本一個表情最為複雜的舞臺。從明治時代到昭和到現在,它都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壘,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殖民主義與愛國主義,名譽與恥辱,宗教與政治,右翼與左翼,不斷在這裡交鋒喊。
李纓的電影多為打破紀錄片與故事片類型界限的作品,其混合紀錄片與劇情片風格的處女作電影《2H》即在1999年柏林電影節獲得過最佳亞洲電影獎,其後劇情片《飛呀飛》(2001年)和紀錄電影《味》(2003年)均正式入圍柏林電影節,其獨特的新現實主義的真實電影風格受到國際電影界的廣泛關注。他的另一部剛剛完成的中日合拍真實電影故事片《蒙娜麗莎》據悉亦與《靖國神社》同時受到柏林電影節主席的高度評價。
目前,李纓正在全力以赴趕製《靖國神社》,他坦言「希望製作出一部能夠揭示隱藏在靖國神社的靈魂深處的『美與殘酷』的真相的影片」。但是,由於題材的高度敏感性,八年多來,這部電影的製作實質上一直由李纓的龍影公司獨力支撐。現在步履維艱的李纓對記者表示,在這關鍵時候,希望能夠順利獲得中國有關機構和企業的「聯合製作」。他說: 「《靖國神社》所反映的戰爭與和平問題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性問題。我相信,假如能以『中日共同製作』的方式,共同將這部已經引起國際矚目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這樣一個國際大舞臺上推出,並將之作為亞洲的一個共同切入點,在亞洲共同推動相關歷史研究,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的意義上來說,都會極大的有利於促進日本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相互了解,促進彼此跨過靖國神社這個無法迴避的障礙,共同邁向真正友好的未來世界。」
編輯:富文佳 來源:新浪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