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撰文談「臺灣人記憶中的南京大屠殺」

2020-12-18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中評社」14日評論文章,原題《臺灣人記憶中的南京大屠殺》,作者戚嘉林為臺灣《祖國文摘》社長,全文摘編如下: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大陸領導人上午十時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出席中國大陸第一次舉辦的國家公祭日儀式,並為「國家公祭鼎」揭幕,以示永誌不忘。在77年前1937年12月13日那個徹骨黑暗的冬天,日軍侵略軍在南京開始犯下了持續40餘天滅絕人性的大規模屠殺、強姦及縱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據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及南京軍事法庭的相關調查和判決確認,30餘萬中國平民與戰俘慘遭日軍殺害。

是時,日軍悍然違背國際公約,除集體屠殺大批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士兵和手無寸鐵的難民,還將縱容士兵強姦作為鼓舞士氣的方式,約數萬名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殺。當時,除日人圖文並茂地報導兩名日本軍官的百名「殺人競賽」外,中國和西方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披露了日軍暴行真相,並留下大量文字、電報、照片和影像等材料,慘絕人寰。

南京大屠殺的殘暴,連日本有志之士亦不忍睹。臺灣人吳濁流回憶道,曾任隨軍記者的上野兄信向他提及南京大屠殺時稱,那時「從蘇州而南京,他目睹殺戮與暴行,回想那一幕,禁不住…」「斷定日本必受天讉」(果如上野預言,日本是世上迄今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

同年12月南京陷落,臺灣知識份子吳新榮在日記上悲傷地寫道「中國史上被外國民族滅亡已有兩回了,第一回宋後被北方民族來侵,第二回明後被東北方民族來略,這回是第三回被東方日本民來寇」。及至次年南京偽政府成立,吳新榮對中國大陸境內日人陸續成立各式臨時偽政府憂心不已,並盼望民族出現偉人拯救中國稱「悲哉﹗我中華民國四分五裂,要不出現偉大人物,則我漢民族被強權瓜分,各自獨立,紛擾不已」。

十年後,臺灣人吳新榮的願望終於實現,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統一了全國(除港澳臺),那是自大清覆亡後,中國內部的實質大一統。但無可諱言,中國迭遭外敵百年入侵及內部紛爭,全國已是一窮二白,綜合國力極度貧弱,舉國埋頭建設尤恐不足,臺灣國府則聘請前皇軍將校組成的白團訓練國軍反攻大陸長達15年。換言之,戰後兩岸均難以亦無力大舉清算日本侵華暴行。

中國大陸歷經六十年刻骨銘心的奮鬥,大國崛起,方有實力保衛釣魚島,與日人對峙。大國崛起的綜合國力亦反映於軟實力的展現,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將每年12月13日訂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年是盧溝橋七七事變77周年,中國人第一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就兩岸關係而言,雖然南京是當時國府首都,但南京大屠殺死難的軍民,都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內地以國族高度為南京大屠殺舉行國家公祭,視南京大屠殺為我中華民族的國殤。

值此日本右翼大肆竄改其侵華歷史之際,中國大陸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並舉行國家公祭,除哀悼遇難者表達對逝者生命的尊重與銘記歷史外,也是對日方否認南京大屠殺錯誤行徑的有力回應;同時,也是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愛好和平,與世界齊同捍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無論是七七抗戰或南京大屠殺,祖國永遠在我們臺灣人心中。祖國歷史與臺灣歷史是交互存在各自之中,其連結樞紐就是強烈的民族感情。在記念南京大屠殺國殤之際,我們應將被埋歿的近現代臺灣歷史,重新與中國近代歷史連結,明年是臺灣光復70周年,希望兩岸政府與學者共同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相關焦點

  • 港媒:南京大屠殺新紀錄片首度以兩岸視角呈現臺灣人感受
    資料圖:位於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遇難者300000」石壁。(《香港經濟日報》網站)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港媒稱,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有內地公司24日宣布,以「兩岸視角」拍攝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呈現80年前臺灣人的切實感受。據《香港經濟日報》網站5月25日報導,華藝廣播公司24日公布開拍電視紀錄片《南京1937》,預計年底完成製作。
  • 臺灣高中歷史教材大幅刪減南京大屠殺內容
    ,但是在剛剛出版的臺灣高中歷史課本中,對於南京大屠殺,翰林出版社的版本隻字未提,三民出版社的版本是有圖無文,南一出版社、龍騰出版社的版本是圖片加簡短敘述,康熹出版社的版本是有文無圖。對此,臺灣的學者認為,這是在配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杜正勝所謂「以臺灣為中心」的理論,而部分臺灣老師則認為,南京大屠殺是重要的歷史,不應該抹去。
  • 專家: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
    新華社南京5月25日電(記者陸華東)24日下午,來自兩岸的50多位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就「南京大屠殺史實與當代兩岸青年擔當」為主題進行了研討與交流。與會專家認為,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兩岸青年應承擔起維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重任。
  • 專家表示南京大屠殺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
    新華社南京5月25日電(記者陸華東)24日下午,來自兩岸的50多位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就「南京大屠殺史實與當代兩岸青年擔當」為主題進行了研討與交流。與會專家認為,南京大屠殺史實是兩岸斬不斷的共同歷史記憶,兩岸青年應承擔起維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重任。
  • 兩岸同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91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說。5月24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80周年公祭系列活動在南京啟動,葛道榮參加了其中的「虛擬城牆捐磚」活動,並在「虛擬城牆」上捐出了第一塊緬懷逝者的「磚」。   自此,「虛擬城牆捐磚」網頁正式上線運行,網友們可以登錄華廣網,為遇難同胞捐「磚」。一塊「磚」就是一份祭奠、一縷哀思、一次心靈的洗禮。一堵「虛擬城牆」,就是中華民族不忘歷史、眾志成城的象徵。
  • 如何喚醒臺灣同胞的民族記憶?
    南京大屠殺,死的是中國人,被日本人殺了30萬人,臺灣也有一群抗日人士被殺,臺南玉井、楠西、南化、左鎮及周邊地區村莊遭遇日軍毀滅性屠村甚至滅村。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長劉以善表示,日本殖民臺灣從北殺到南。臺灣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也呼籲,請記得我們的同胞,因為我們,仍是中國人。
  • 南京大屠殺鐵證:日軍殺人競賽的屠刀在臺灣展示
    當天,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專程來寧的海內外和平友好人士3000人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69周年儀式暨南京國際和平日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69周年。
  • 還記得今天是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嗎?在臺灣恐怕只有他和她!
    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2019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今天,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南京大屠殺史實與當代兩岸青年擔當」主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中國臺灣網 張亞靜 攝)中國臺灣網5月24日南京訊 (記者 張亞靜)5月24日下午,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臺灣《旺報》聯合舉辦的「南京大屠殺史實與當代兩岸青年擔當」主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兩岸的專家學者與高校學生一起就銘記歷史與擔當歷史重任進行了熱烈的探討交流,南京大學臺灣問題研究所所長劉相平主持此次研討會。
  • 臺灣新版歷史課本刪減「南京大屠殺」內容引批評
    中新社香港二月十二日電 臺北消息:今年是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但是臺灣新出爐的高中歷史課本第二冊《中國史》中,翰林出版社的版本在主文中隻字未提,其他出版社的版本也只有短短數行或有圖無文。部分島內老師和學生認為,南京大屠殺是重要的歷史,不應完全抹去。
  • 南京大屠殺新紀錄片 首度以兩岸視角回顧歷史(圖)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港媒稱,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有內地公司24日宣布,以「兩岸視角」拍攝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呈現80年前臺灣人的切實感受。資料圖:位於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遇難者300000」石壁。
  • 兩岸團體共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新華社臺北10月18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光復75周年前夕,海峽兩岸歷史學者、相關研究專家、親歷者及其家屬18日在臺北和南京兩地舉辦網絡視頻連線座談會,回顧兩岸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紀念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呼籲兩岸人民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
  • 臺灣歷史教材刪除南京大屠殺遭教育界和學界強烈批評
    據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記者茆雷磊)綜合臺灣媒體報導,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但臺灣的新版高中歷史教材上卻完全刪除或極度簡化了這段歷史。臺灣教育界和學界紛紛批評,當局的這種做法和竭力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右翼行徑沒有什麼不同。
  • 張憲文:細節有力量——讀《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
    與卷帙浩繁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以及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學術著作相比,普及性的讀物一直出品不多。毫無疑問,張連紅與劉燕軍合著的《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適應了大眾讀者的需求。由於兩位作者多年從事南京大屠殺研究,有相當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本書在可讀性與學術性的結合上,做了很多努力,筆者拜讀之餘,深受啟發。
  • 他是南京大屠殺鐵證的主要發現者 如今82歲被臺灣當局註銷戶籍
    82歲的邵子平,來自臺灣,是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和《拉貝日記》的主要發現者。今年年初,邵子平領到南京為其特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和居民身份證。3月,臺灣當局宣布註銷他的臺灣戶籍。這位來自臺灣的老人與南京有著怎樣的淵源?他的南京戶籍為何會引起臺灣當局的不滿?
  • 兩岸團體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今天,一場臺北—南京紀念臺灣光復的視訊會議在臺北舉行,兩岸歷史研究者、記錄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主要發現者邵子平、審判日本戰犯的「南京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之子石南陽、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22歲犧牲的抗日烈士樓芝文的親屬等出席視訊會議。
  • 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主要發現者被臺灣當局註銷戶籍
    據香港媒體《明報》4月8日報導,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和《拉貝日記》的主要發現者邵子平被臺灣當局註銷了戶籍,原因是他獲得了南京市為其特批的大陸身份證。1988年起,邵子平在美國成立了旨在搜尋侵華日軍南京暴行的罪證,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討回公道並爭得賠償的「對日索賠會」與「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John Magee)曾參與營救了許多中國平民,並用一臺攝影機記錄下大量日軍暴行。
  • 臺灣藝人寫歌《1937》紀念南京大屠殺70周年
    ,臺灣著名嘻哈藝人「麻吉大哥」黃立成特別創作了一首名為《1937》的饒舌歌。今年四月,有日本官員在美國兩大報紙刊載「沒有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的廣告,誘發了黃立成積壓已久的憤怒,「一錯再錯,做錯事就算了,還企圖要掩蓋。」    他決定藉由歌曲徹底宣洩,於是積極上網查資料,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花了八個月來完成這首歌。
  • 砍傷臺灣「總統府」憲兵的軍刀真是南京大屠殺的「百人斬」用刀?
    值得一提的是,該事件中,這名男子所持的日本軍刀,是從臺灣「國軍歷史文物館」盜竊而來的。而且這把軍刀本身也並非普通軍刀!▲軍刀的刀鏃上刻有「南京の役 殺一〇七人」的字樣但如果將刀拔出刀鞘,就可看到紫銅刀鏃上刻著「南京の役 殺一〇七人」的字樣。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令人觸目驚心!
  •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0周年」兩岸青年徵文比賽在臺北啟動
    新華社臺北7月15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臺灣《旺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臺灣中華婦女黨15日在臺北共同啟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0周年」兩岸青年徵文比賽,並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0周年——對年輕世代的啟發與影響」紀念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