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祥雲縣開展非遺「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

2020-12-15 身邊24小時

12月4日至6日,由祥雲縣文化和旅遊局、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祥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大理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20年非遺「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在祥雲縣文化館舉行。

此次培訓為期3天共有2個板塊。一是對傳承人進行培訓授課,二是開展「祥雲印象·雲南源」非遺主題展。培訓會上祥雲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陳紅麗作動員講話,對祥雲非遺現狀及2020年度非遺工作進行分析和總結,並強調了非遺「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和相關要求。培訓就祥雲非遺保護實際情況確立《非遺資源空間的合理利用》、《傳承人如何解決傳幫帶的問題與困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價值體現》等課題內容,培訓教師以理論結合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授課,同時採取學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模式使整個培訓過程豐富多彩,通俗易懂。

頒發優秀傳承人榮譽證書

培訓會上祥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對12名省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年度考評。同時進行2020年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發放及頒發祥雲縣2020年年度優秀傳承人榮譽證書。

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發放

祥雲縣非遺「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模式從2014年開始實施執行,依託非遺項目及項目傳承人,通過集中與個體並存、作坊和空間互動,傳承與探索同步等培訓模式,形成傳承人技能培訓、非遺知識及非遺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宣傳普及、傳承人業務交流為主線的「祥雲模式」。每年的非遺「出彩工程」培訓為傳承人提供了一個提升業務能力、解決傳承困難、傳承人交流學習的平臺。

傳承人代表交流發言

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代表交流發言

培訓會圍繞「建設高原特色旅遊縣」的總體目標,依託地域文化、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堅持把打造新產品、提升「祥雲印象·雲南源」非遺製品品位作為文旅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落實措施,積極推進,走品牌化路子。一是通過「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提升文旅產品傳統生產水平。主要是對傳承人設計、製作、加工、創意、研發、銷售、藝術水平等方面的培訓提升。二是著力打造新產品。要本著「好中選優」的原則,做好「非遺」精品,切實把祥雲「非遺」發展成為全縣的文旅招牌。

銀器製品茶壺

土陶製品茶具

土陶酒具

刺繡製品

圖文:祥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輯:楊秀萍

審核:趙向軍

【來源:大理非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平陽縣召開非遺保護工作會議暨傳承人培訓會
    12月7日下午,平陽縣召開非遺保護工作會議暨傳承人培訓會,來自全縣各地的鄉鎮文體中心(站)負責人或工作人員、非遺傳承人200多人齊聚一堂,以文為媒、以文會友,共話平陽非遺保護傳承,共謀平陽非遺發展大計。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西藏完成20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
    原標題:西藏完成20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   近日,記者從自治區群藝館(區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我區已完成2016年度1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2015年的搶救性記錄工程也已上報國家。截至目前,我區已完成20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保護工作。
  • 拉薩13名藏餐廚師赴江蘇開展培訓
    12月7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習培訓計劃暨民族飲食技藝培訓班在南京旅遊職業學院正式開班。來自西藏、青海和內蒙古的33名「非遺」傳承人將在南京旅遊職業學院烹飪與營養學院開展為期20天的專題培訓。
  • 《中國詩詞大會》非遺傳承人出題 超級飛花令出彩
    《中國詩詞大會》非遺傳承人出題 超級飛花令出彩 2018年03月23日 13:23   來源:新民晚報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申報條件細化《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廣東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介紹,目前有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局限在夫妻、父子(女)之間,長此以往難免導致傳承之路越走越窄,這一新規既是對現狀的彌補,也鼓勵和引導非遺傳承工作向社會延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今年年初正式施行,非遺傳承人的「退出機制」出臺備受關注。
  • 人民日報: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人民日報》2017年9月21日19版 版面截圖常州留青竹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秉方正在進行留青竹刻創作。 資料圖片在對徐秉方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過程中,常州文化館拍攝團隊特意採訪了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唐克美,從專家角度介紹留青竹刻的工藝價值。
  •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8位在京劇、北京評書、彩塑等領域卓有建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輪番走上舞臺,接受27名徒弟行拜師大禮。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在今天第8個「文化遺產日」上,北京市文化局啟動了「名家傳藝」工程,旨在通過拜師學藝,逐漸完成北京非遺產人才隊伍建設上的薪火相傳,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水準較高的非遺傳承保護隊伍。
  • 看點丨蘭州非遺傳承人亮「絕活」秀技能
    為弘揚傳統文化,6 月 11 日,蘭州市文旅局開展非遺日宣傳活動,讓非遺傳人亮絕活,並通過非遺項目展演和線上線下直播的形式,讓非遺「活」起來,助力非遺企業復工復產。在現場,刻葫蘆、蘭州剪紙等靜態「非遺」項目傳承人現場製作展示拿手絕活、作品,讓群眾近距離了解「非遺」。
  • 二○一九「中國非遺十大年度事件」
    二、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2019年1月,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非遺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部署了12項重點任務,提出了6項保障措施。
  • 新增13人 南湖區非遺傳承人讓「老寶貝」活起來
    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紛紛結合自身特色,通過展演活動、培訓等形式,讓廣大百姓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激發廣大群眾的國家情懷和文化自信。,他們在香囊製作技藝的市級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志願者鄭鶯鶯的繩結展演下,還近距離感受了非遺作品中的手藝與匠心。
  • 普陀這位非遺傳承人成就「掌心中的奇蹟」!
    普陀這位非遺傳承人成就「掌心中的奇蹟」!活動現場宣布了第三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曹楊新村街道「手繪彩蛋」獲得區級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英自海作為代表性傳承人、曹楊社區學校作為傳承基地獲得授牌。
  • 大理多舉措培養非遺傳承人保護傳統文化
    大理市旅遊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黨委副書記鄒勤介紹說,早在2014年,大理市就給每位市級傳承人每年發放傳承補助1000元,以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開展傳承培訓工作及積極開展宣傳展示活動。同時注重加強對傳承人的管理,每年年初與各級傳承人分別籤訂年度傳承協議,根據項目類別不同結合實際制定年度傳承培訓計劃、年終再進行總結考評,加強對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的督促、指導和幫助,對個別生活困難的傳承人給予應有的關心和幫助,努力調動他們履行傳承義務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還創新工作思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民族文化傳承短期培訓班,培養傳承骨幹和人才,增強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 雲南大理多項目培訓傳承非遺
    近些年來,大理市通過加強對民族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努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大理市旅遊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黨委副書記鄒勤介紹,早在2014年,大理市就給每位市級傳承人每年發放傳承補助1000元,以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開展傳承培訓工作及宣傳展示活動。
  • 遼寧省加緊實施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遼寧省加緊實施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十位傳承人已形成口述文字稿超百萬字 作者:王臻青 2017-11-21 13:42   來源:遼寧日報
  • 40個非遺傳承人進了中國美院非遺研培班
    2019中國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突破傳統同質化的研培課程形式,以「跨界」為主題,開展實踐與理論綜合結合的研培課程。對於主題的設定以及課程設置的主旨思路,周武說:「我們不是要做一種形式上的跨界,而是從更深層次來思考這一話題。對於非遺手藝而言,跨界應該有多個層面,包括工藝的層面、技藝的層面和創作的層面。
  • 一針一線講述非遺傳承人的故事
    在山丹縣非遺研究中心,有兩名「繡娘」正坐在桌子前繡著鞋。在一旁的展架上,陳列著刺繡系列的其他產品,有鞋墊,有婚鞋,還有給小孩子穿的鞋子。刺繡非遺扶貧工坊的非遺傳承人杜曉麗向我們介紹了她的刺繡經歷。後來她成為「隴原巧手」培訓班的老師,每年培訓100個學員,已經連續培訓了4年。杜曉麗開辦店鋪後,也在店內進行免費培訓,「都是愛好的姐妹和留守姐妹,只要願意學,我就免費教。」至今,這樣的免費培訓,杜曉麗已經堅持了8年。2018年,她註冊了「山丹餘玲邑工藝有限公司」。2019年研發設計的「馬當先」文創產品獲得外觀專利設計,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 「研培計劃」舉辦3年,「非遺」傳承人從高校學到了什麼
    緙絲旗袍、竹編包、錫繡禮服、茶具、印泥刻章……7月19日,上海大世界二樓展廳迎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上海高校優秀成果展。312件展品涵蓋刺繡、緙絲、竹編、印泥、銀飾等多個「非遺」門類,展示了2015年以來上海研培計劃高校取得的成果。
  • 非遺培訓意義重大 剪紙比賽載譽歸來
    近日,由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主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剪紙學會承辦的「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乙未年渭南市民間剪紙培訓暨成果展」在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辦。合陽縣非遺保護中心經過積極組織、認真準備,由青年非遺管理幹部曹蕊帶隊,省級保護項目傳承人秦牡丹、市級保護項目傳承人趙煥能攜帶個人紙塑作品和剪紙作品參加了培訓和比賽,分獲銀獎和銅獎,縣非遺保護中心榮獲優秀組織獎。本次剪紙培訓和比賽是渭南市藝術中心舉辦的首屆剪紙類藝術培訓和比賽活動。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德琬   報導  □王德琬 姚洪運  惟妙惟肖的麵塑,精美絕倫的剪紙,鮮豔靈動的繡球……能在同一時間集中看到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機會並不多。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