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對大家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很多人也很喜歡王陽明的為人處世,在大眾儒學的時代,陽明心學在廣大儒學愛好者裡也佔有一席地位。可是很多人覺得陽明心學比較難理解,入門很難,但其實心學核心只有天泉證道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若能理解這四句話,便能得心學宗旨。
先來看「無善無噁心之體」,「體」乃「體用」之「體」,門生徐階說過:「隱也者,其精微之蘊於心者也,體也」,什麼意思呢?這隱秘的無善無惡的狀態便是人最初的狀態,也就是本然的良知。但除此之外,陽明還提出了一個「致良知」,這都有「良知」了,為何還要「致良知」呢?這裡要注意,後者乃指後天明覺之良知,這句話想告訴大家,良知有兩種,有先天後天之分。
性本善之人在後天生活中被諸多私慾蒙蔽先天良知,這樣便有了「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是心受到外界「物」的影響而由「心」產生的,事實上「身、心、意、事、知」是一個東西,怎麼理解呢?有這個意之前就已有這個心,之後才有這個物。陽明心學的「物」也就是「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行為,這些人之中「有善有惡」便是先天良知受到後天私慾影響的結果。
再來看「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知惡是良知,那麼是否可以說有良知就是指知善知惡?換言之,一個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否就可以說這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即使他做著錯事?那當然不行。如果一個人心裡明白而行為糊塗,那他仍然只是處於本然良知被蒙蔽的狀態,「知善知惡」的「知」應當是「知行合一」,談及此「知」就已有此「行」,這就叫「合一」,能夠行善而避惡才可謂之「有良知」。
最後看「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一點應當也是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最大的區別,也就是如何至聖賢,陽明主張「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內求索,革除心中弊病,達到明覺(後天)良知的狀態,與此同時「在事上磨」,也就是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也是我對「內聖外王」的理解;而程朱理學則主張向外求索,月印萬川,道理寓於世間萬物之中而不在心裡,所以要不斷地「格物」,當格物格到一定程度便會明白「理」,以此解釋「物格而後知至」。相比較之下我更喜歡陽明的主張,向內求索更能給人方向,從而人人皆可成聖。
這些便是我對陽明心學的淺薄理解,希望能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