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2020-11-20 靜夜思學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

繼續說王陽明,他的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

一 六個字

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老實講,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子在文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竹子常以其「有節」代表骨氣,「中空」代表謙虛,「耐寒」代表堅強,而其外形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愛。我猜測王陽明肯定明白竹子的各種寓意,他格竹子的目的是想弄明白為何人要把竹子和君子關聯在一起,「正直」、「有節」、「謙虛」等品質,是竹子告訴人了呢?還是人本身就有這樣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後又發揮想像的結果呢?按照朱熹的觀點,所謂「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從發芽到開花、結果,一直到枯萎,中間詳細的過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後進行很複雜的升華過程,最後明白竹子就是有這麼多好的品格啊,就是代表了君子啊。但王陽明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感覺朱熹那一套是有問題的,他在想,所有這些品格不都是人內心本來就有的嗎?難道是通過格竹子格出來的?

在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據說有一次一位朋友指著一朵花問王陽明:「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另外三個字「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中間過渡過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看到美食,自然會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會想去扶。有人可能會說:「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訴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虧。」但我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感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起不來,又很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但生活經驗會告訴你扶她有風險,即使你沒有去扶,也不能說你沒有良知。」

但話說回來,王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出發點。所謂「致良知」,就是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二 四句話

四句話當然是他的四句教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很簡單,又很深刻。有個故事完美的闡述了這四句話,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訴他,本來老農要賣的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後悔了,但他又說:「我怎麼會生出『後悔』的想法呢?」於是他閉目冥想,過了一會,睜開眼說:「剛才的私慾已經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歸愉悅了。」

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所謂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講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慾,致良知。不管你學習什麼,天文也好,地理也罷,造原子彈,飛機大炮也無所謂,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學習知識,是為了殺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沒,若是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有較真的朋友可能會問,什麼是「心」?什麼是「意」?什麼是「良知」?王陽明這一套理論是不是在玩概念?既然心無善無惡,為何意又有善有惡?1527年,王陽明的兩位弟子對此有過爭辯,這次爭辯也導致了陽明心學的分化。他的弟子錢德洪認為四句教是絕對正確的,心就是無善無惡,意就是有善有惡,但王汝中認為意由心生,心無善無惡,那麼意理所應當無善無惡,那麼良知就無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為善去惡了啊,所以這四句話本來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語。他們兩人爭執不下,找到王陽明評理,王陽明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都偏於一端,對於資質高、悟性強的人,你只需告訴他『無善無噁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就好,對於腦子不那麼靈光的人,你只需告訴他『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就好。」這場爭辯被稱為「天泉證道」。

但那個時候的王陽明,已經快掛了,他後來也沒有機會再做進一步的解釋,於是他死後,心學分裂。

至於「知行合一」,那是另一個篇章,下次繼續。

相關焦點

  • 心學四句教:看懂這四句話,就懂得了王陽明心學的所有精髓
    大家好這裡是易道傳習社,專注國學文化的分享和傳播。如果您正好對國學文化感興趣,不妨關注我。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深切者也。這是我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對他的評價。不可否認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也是因為其提出的心學影響到了現在,甚至將來,也被網友稱為「明朝一哥」。
  • 王陽明這四句話說出了心學的所有精髓,可惜真正懂的人太少
    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五百年第一完人,明朝一哥,之所以有這樣高的讚譽,全都因為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心學。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一夜之間從一個落魄的小吏變成了四處講學的先生,很多名士都來找他請教學問,這些事情的關鍵其實都在三個字,也是他在龍場一夜悟到的真理——心即理。
  • 王陽明心學精髓
    王陽明大家都不會陌生,王陽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他的主要著作《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等被後人相互拜讀,他所闡述的哲學思想總結歸納起來就是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和」。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最高智慧:綱領四句教28字
    王陽明心字綱領四句教:傳統儒家之說,其實還算是相對容易明白,但心學就深奧許多,很多弟子一開始均不得其門,所以,王陽明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專門提出一個學習綱領,史稱「四句教」。陽明心學的綱領四句教,是1527年王陽明在浙江紹興天泉橋提出的,原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教共28個字,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表述,也是陽明心學的綱領性學習口訣。
  • 王陽明:去惡揚善,做個善人,始終是為人的正道(四句話讀懂心學)
    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
  • 陽明心學是不是很複雜?其實核心只有四句話
    陽明心學對大家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很多人也很喜歡王陽明的為人處世,在大眾儒學的時代,陽明心學在廣大儒學愛好者裡也佔有一席地位。可是很多人覺得陽明心學比較難理解,入門很難,但其實心學核心只有天泉證道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若能理解這四句話,便能得心學宗旨。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這是《王陽明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決」,是「陽明心學」的思想精髓所在,也是「陽明心學」對於如何踐行「知行合一」的具體指導,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心學四決」,共同體味「陽明心學」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吧!在「陽明心學」看來,「天理即是人慾」,這和「存在即合理」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這就是「天理」。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就是下面這段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汝中就認為,這四句話是錯的,或者至少是矛盾的。他說,如果我們的心是無善無惡的,從心發出的意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為啥又說,有善有惡意之動呢?
  • 毛主席、蔣介石都受到過王陽明的影響,他的心學核心在這四句話裡
    曾國藩也是很崇拜王陽明,在打太平天國也是用了王陽明的一些打戰原則。他這麼厲害,擁有這麼多的崇拜者,靠的是什麼秘訣呢?其實就是王陽明的心學,而代表這個心學的核心主要是這四句話(我比較贊同度陰山的講法):無善無噁心之體(王陽明的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王陽明的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王陽明的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方法論)。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 歷史鉤沉: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王陽明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是他重要思想的精髓。陽明先生不僅能文能武,在教育上的貢獻也十分卓越,頗為注重內心修養。本期為您講述兩則關於王陽明教育弟子的小故事。讓我們追隨一代宗師的腳步,領悟「心學」的智慧,體味「我心光明」的豪情吧。世界不欠你,是你虧欠了自己。
  • 從周易的視角出發,體會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悟得即是聖人
    王門心學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一生學問的總結,高度概括了心學的主旨。後世對心學四句教的解釋有千百種,對儒學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筆者從《周易》出發,在此對四句教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1.到了王陽明,他認為良知即是易,易是太極也是自然的根本規律,它捉摸不定,周流六虛,所以稱為無善無惡的心之體。2.有善有惡意之動人類社會的產生,是陰陽乾坤交融的結果。天有道,人有情,文王演算六十四卦,其目的是為了指導人類社會的活動。但人有欲,好惡,喜怒,哀樂等等。
  • 王陽明心學:人到中年,別把錢和人脈看得太重,牢記「六字真言」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憑藉自己獨創的陽明心學,也被人們稱為聖人。王陽明一生所創造的成就,在我國甚至全球都有非常高的地位。王陽明的前半生歷經坎坷,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大家都覺得他會死在那個荒無人煙,瘴氣漫天的地方。
  • 談王陽明的四句教
    這四句話非常精妙,說玄乎一點,可以從這四句話當中看出,王陽明的文治武功已經進入化境,不然這四句話是講不出來的,因為它幾乎囊括整個心學的核心秘密,並且橫看成嶺側成峰,而且它有一種運動性在裡面, 一種發展性在裡面,整個句子是活的,不是死的,首先我們來看兩種慣常解釋:
  • 「四句教」道出了心學天機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王陽明:最高明的實踐心學,其實是這八個字,它成就了我一生
    而王陽明就是這樣一個奇人。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他還精通詩詞歌賦。不過最為人們所知的還是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他的心學思想影響了無數後人,比如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變法維新康有為、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十分崇尚陽明心學,並深受影響,他們都曾說過自己取得的成就與陽明心學有莫大的關係。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課題研究 l 從「四句教」剖析六祖對陽明心學的影響
    這四句話稱為王陽明心學的「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有人認為「陽明心學」在中國哲學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彌補了中國傳統哲學只研究客觀世界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一空白。然而,比王陽明早800多年的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即是心的作用)已有系統而徹底的論述,或許是因為六祖作為一位宗教人物的緣故,對他的思想學說研究往往僅局限於宗教領域,而有意無意地在文化和哲學、心學領域中被迴避和忽略。其實,整個禪宗的法門都稱為「心法」,禪學其實即是「心學」,六祖以中國的語言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系統而徹底地論述了心的本來面目、心的本性以及心的活動情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