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2020-12-13 環球讀者

王陽明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是他重要思想的精髓。陽明先生不僅能文能武,在教育上的貢獻也十分卓越,頗為注重內心修養。本期為您講述兩則關於王陽明教育弟子的小故事。讓我們追隨一代宗師的腳步,領悟「心學」的智慧,體味「我心光明」的豪情吧。

世界不欠你,是你虧欠了自己。

有一天,個性極強的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他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羈的人,拜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是在譏笑王陽明。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陽明的最後一句話——「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表明你心中有著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不願親近?誰不會愛戴?自然「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確實已經是真正的聖人。所以別再懷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養不夠深,做得不夠好。不是這個世間虧欠你,是你虧欠了自己。

此心不動才是處事技巧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王陽明舉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家,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為什麼「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所謂急中生智。如陽明先生所說,這不是天外飛來的。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精髓
    王陽明大家都不會陌生,王陽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他的主要著作《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等被後人相互拜讀,他所闡述的哲學思想總結歸納起來就是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和」。
  • 陽明心學讀書會:王陽明的詩與心學
    讀書會現場10月24日,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主辦的「陽明心學讀書會」在京舉行。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發言本次讀書活動以王陽明先生的詩詞與心學為主題,特邀陽明文化委員會研究員王樹超先生介紹了王陽明先生詩詞的特點及在詩詞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
  • 心學四句教:看懂這四句話,就懂得了王陽明心學的所有精髓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深切者也。這是我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對他的評價。不可否認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也是因為其提出的心學影響到了現在,甚至將來,也被網友稱為「明朝一哥」。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和象山學還是很接近的,象山學直接承接孟子,認為道德靠對本心的體證來實現,王陽明的良知和這個很接近,但是第一,王陽明的良知學說把天理、本心、誠意都打通了;第二,王陽明的修行方法是「致良知」,就是說我們其實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內心都會判斷對和錯,但是出於私慾會壓制內心的判斷,致良知就是讓我們堅持內心的判斷
  • 這才是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精髓
    蘇雷讀書筆記:《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讀王陽明,得益於書友的推薦。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但是,對這位大師只是初略的了解。讀了本書後,其形象終於有了一個全貌。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這是其心學的精髓。即每個人都是聖人,真理在其心中。很多人之所以不是聖人,是其心不夠專、不夠淨、被塵埃所蒙蔽。一門學問,從啟蒙到建立系統的學說,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王陽明的心學也一樣。
  • 三本書讀懂王陽明心學精髓與終極智慧
    心學是需要磨練的,就是抵抗住誘惑,心無旁騖的按照正確積極的想法去做。很多時候,其實你是知道自己這麼做是對的,就如同那個天使小人一樣,這就是心學所說的【心即理】,但通常我們會抵抗不了誘惑而做不到。當你抵抗住了誘惑,做什麼都立刻做到,就是【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精髓:頂級的人生智慧!(一生受益)
    ——周月亮《陽明心學十九講》 十幾年前,大熱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橫空出世,作者當年明月用這樣一行字,給了王陽明「明朝第一人」的高位,將這位五百年前的歷史牛人拉到大眾視野中,悄無聲息而又熱烈非凡地拉開「陽明心學」大火的序幕。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麼。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所以但凡懂了心學的人,絕對不會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麼。那我不是王陽明,我不需要傳道也不需要最終解釋權。所以我就直接說出來,這個良心良知是什麼。是什麼呢?是本性。用現代話說。就是性格。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這是藉以區分人與人之不同本質的根本。
  • 王陽明這四句話說出了心學的所有精髓,可惜真正懂的人太少
    王陽明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五百年第一完人,明朝一哥,之所以有這樣高的讚譽,全都因為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心學。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一夜之間從一個落魄的小吏變成了四處講學的先生,很多名士都來找他請教學問,這些事情的關鍵其實都在三個字,也是他在龍場一夜悟到的真理——心即理。
  • 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一提說心學,大家馬上就想到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下)
    王陽明想做聖人,就照著朱熹這句話來做,「格物致知"。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結果啥都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了。這以後,他對「格物」產生了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王陽明認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中,認識的對象是自然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向外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長知識。王對這種理論非常不滿,於是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認為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體驗。這使他走上了心學的道路。世界在我心中。
  • 心學大師王陽明
    作為有明一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和教育家,王陽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全能型大儒,其對後世的意義正如梁啓超所讚嘆的那樣:「陽明先生,百世之師」!誠哉斯言,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即使運用春秋筆法,也從來都是藏否不一、褒貶有加,即便孔子、老莊、李杜、朱熹、蘇軾等,皆不例外。但總體而言,人們能夠從後世追隨者身上看到其偶像的歷史蹤跡和當下身影。
  • 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將開拍 講述王陽明心學實踐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為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40集大型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將於2021年6月開拍。據介紹,《天地人心·王陽明》通過戲劇化、藝術化,深入淺出地闡述心學哲理,用生動的故事展現王陽明對心學的實踐與傳授。該劇講述了明朝一代傑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為立德、立功、立言而探索奮鬥的一生。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學!
    王陽明是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大師,而且是屬於那種站在頂峰上的大師,可以稱之為全能型的思想家。相比於王陽明取得的赫赫戰績,王陽明為中華文化做出最大的貢獻,是他創造了心學,在他的有生之年和今後的歷史中,心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 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嗎?別傻了,王陽明其實是另有所指
    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明代的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算是一個大事件。正是因為這一次的悟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轉機,中國的文化又多一個名叫心學的流派。王陽明像對心學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心學主要探討的有三個內容,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是怎麼傳到日本的,又是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的呢?
    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島國,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像服了一劑靈丹妙藥,脫胎換骨一樣成了世界級強國,在這麼巨大的變化中,王陽明的心學可以說功不可沒。 那麼,王陽明心學是怎麼傳到日本,又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並茁壯成長起來的呢?
  • 王陽明故鄉紹興舉辦陽明心學高峰論壇
    王嘯天 攝新民晚報訊 (記者 唐聞宜)紹興是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成史超過2500年,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在當地,以「知行合一」「致良心」「心即理」為精髓的心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後人,而心學思想體系創立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更是堪稱儒學發展史上的一代宗師。
  • 定位學與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是心學集大成者,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源頭,是儒學繼程朱理學之後的又一思想高峰。四大區別王陽明心學邏輯王陽明心學以知行合一知名,但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不是知行合一,行合一隻不過是致良知的內在要求;知行本身是不分先後的,本身就是一體的。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了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