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條約》的危害遠不如這兩條條約

2020-09-24 歷史的零零總總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籤訂了《南京條約》。滿清政府又因為自己的傳統外交思維,拱手讓出哪些權力?

1843年10月上旬,欽差大臣耆英與英國代表人璞鼎籤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和《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這兩項條款的籤訂比《南京條約》所帶來的危害更大,影響更深遠。

首要是國家司法主權的喪失,英人享有以領事裁判權為主的治外法權。1839年7月,一名英國水手擅自上岸,中國村民林維喜死在了英人的暴虐之下。林則徐與英人義律嚴正交涉,按照清政府法律,殺人償命,林則徐維護了本國的司法主權。但是這兩項條約將國家的司法主權拱手相讓,後來直接導致了「馬賴神甫事件。」馬賴神父假借傳教的名義,非法從廣州潛入廣西西林縣,壞事做盡。1856年,西林縣知縣張鳴鳳將他抓捕歸案,處死了馬賴。根據這兩條條約,當時的清政府是沒有理由處死馬賴,根據治外法權應該是由法國處理馬賴。


其次是片面最惠貨待遇,「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粘,用示平允。」這一點就更體現了清政府外交思維的落後,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朝貢」體系,執行「羈縻」政策。有了英國,就會有法國、美國,紛至沓來。


其次是海關關稅,相比於鴉片戰爭之前,海關關稅大幅度降低。導致清政府財政大量減少,中國成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的供應地。在戰爭之後鴉片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更加猖狂,白銀持續外流。

最後是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居住,建立租界。租界內用外國的法律管理,在鴉片戰爭及鴉片戰爭戰敗之後,英國人一直都沒有進入廣州,廣州人們強烈反抗英國進入廣州。到了1943年11月,作為通商口岸的上海看是執行《上海租地章程》,「國中之國」這種現象開始出現。《上海租地章程》直到1943年才在條約的形式上被廢除,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確立的「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才徹底清除帝國主義的租界勢力。租界作為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象徵,但是租界也讓五大通商口岸接觸了外國的先進思想,加上後來很多反清勢力都在租界藏身。

這些權力都是清政府拱手相讓的,就是因為清政府的外交思維的禁錮。沒錯,這些是清政府主動想與英國說清楚,所以《南京條約》的危害不如這兩條條約,這兩條條約構了近代社會不平等條約的條約體系。


相關焦點

  • 《南京條約》哪一條危害最大?清廷高層的理解與現代很不一樣
    《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稿本真實的情景裡這個條約遠沒有後來人們理解的那麼重要,因為它不過是戰後中西邦交及新通商規則的大綱協定關稅這種在後來看十分利益攸關的條款,在《南京條約》籤訂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對海關乃至於關稅有多麼深刻的理解,因此對後來政治局勢十分有影響的條款,在清廷引不起任何的波瀾。至於說治外法權一條,在清廷來說簡直是甩掉了一個大麻煩,直白點講不就是洋人自己管自己嘛,這簡直是再可樂不過的事情。
  •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到底給中國造成了哪些危害?
    當時有段話描述鴉片的危害:「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裡。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雙方代表在南京靜海寺談判並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上簽署,該條約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內容: 1、清政府開放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通商;
  • 《南京條約》對清朝的危害真的很大嗎?
    《南京條約》,在歷史書上的評價為中國近代史上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在歷史書上對《南京條約》都是些負面的描寫,但是《南京條約》真的如同歷史書上寫的那樣對中國帶來了許多的負面影響嗎?今天導師就來讓大家了解一下《南京條約》否如歷史書上那樣對清朝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 香港被割讓的《南京條約》
    2011年8月9日到2012年2月6日,臺灣地區涉外部門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為慶祝辛亥百年,共同舉辦涉外史料特展,展出了《南京條約》等珍貴史料。我們來看條約中的要點就知道了——《南京條約》第一條:「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護身家安全。
  • 南京條約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軍進逼南京,索要贖城費300萬元。軍事失利的清朝以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鑑、署乍浦副都統伊里布為代表,與英方交涉。中英和約談判開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條約談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軍事壓力下毫無反抗能力。英方不允許清方對其提出的條件做任何修改,屢屢以進攻南京相要挾。條約中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
  • 初中中國近代史知識點梳理:《南京條約》及影響
    1842年籤訂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①.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A、割讓香港島給英國;B、賠款2100萬銀元;C、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派駐領事;D、中國徵收英商貨物進出口關稅應由兩國協商關稅。
  • 清朝人眼中的《南京條約》:最丟臉的不是割地賠款,而是這條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兩年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籤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清朝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道光皇帝自知此事顏面無存,自然不敢把條約內容公之於眾,只是在地方高級官員中做了通報。那麼在清朝官員眼中,《南京條約》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拿《南京條約》告白愛豆?腦殘粉這回闖大禍了!
    圖源微博,現已屏蔽刪除 而這還不算完,應援文案的「瘋狂」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而在《南京條約》籤訂之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段歷史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完全可以用「血淚恥辱」來形容。
  • 《南京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嗎?你對條約有多少了解嗎?
    其實,我們中國人很少了解《南京條約》的全文,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對《南京條約》有個詳細的了解,然後才能得出個理性的結論。今天我就說下。我在前面一期中講了《南京條約》的第一條,下面我講下餘下的條款。
  • 補課: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就在南京下關的江面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英國侵略軍於8月初將軍艦開到南京江面並將炮口對準南京城(圖片來源:當代海軍微信公眾號)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派欽差大臣與英國代表在南京籤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國割讓
  • 2017年中考熱點命題預測:南京條約和香港回歸
    2017年中考南京條約和香港回歸   摘要:2017年中考即將臨近,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複習,中考網整理了中考中國歷史周年熱點命題預測,供大家參考,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資料,做好最後的衝刺。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籤訂(175周年)1997香港回歸(20周年)   1、考點預覽:   (1)、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鴉片戰爭的爆發及深遠影響等   (2)、香港回歸   2、命題角度猜想:   角度一:分析《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
  • 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是大清給自己下的套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萬年和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被我們詬病最多的兩條,「治外法權」和「協定關稅」,其實是在籤訂南京條約後的第二年,雙方重新籤訂的中英《虎門條約》中提出來的,而虎門條約也成為了《南京條約》的附約,作為對《南京條約》的補充。
  • 走進《南京條約》條約區的靜海神廟,講述中國現代榮辱史
    清政府與英軍在這座古老的靜海廟四次交涉條約,同年雙方正式籤署《南京條約》並讓出香港島英國旗艦「康華麗」。條約籤署後,耆英,伊李布(《南京條約》)在靜海廟屠宰宰羊,設宴獎勵英軍,並向守衛軍艦的英軍送去飲料和食物。靜海廟是中華民族遭受巨大恥辱的歷史見證。
  • 「你是我的南京條約」?荒唐!
    1「你是我的《南京條約》」國恥用來追星近日,有不少網友發博稱有明星的部分粉絲,以《南京條約》等中國被侵略歷史中曾經籤訂過的各種不平等恥辱條約「當梗」,向自己心儀的明星表達所謂的喜愛之情。「你是我的《南京條約》,是我淪陷的開始。」
  • 南京條約的前因後果
    十九世紀以前,中國基本很少買外國貨物,外國商船帶來中國的基本上都是現銀,由於中西雙方貿易呈現一邊倒的順差,這就使得不少國家挖空心思想要增加貨物的出口,在中國的外商,經過多年的試驗,發現鴉片是種上等的商品。
  • 有人說《南京條約》不是不平等條約,從條約內容看其平等與否
    《南京條約》到底是不是一份不平等條約?這份條約當然是一份不平等條約,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能置疑。 不過,竟然會有人認為《南京條約》並非不平等條約,這倒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 近代史上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五個條約,第一名知道的人不多
    近代史上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五個條約,第一名知道的人不多。5.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等。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南京條約》是清朝統治者喪權辱國的開始。4.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割走中國外東北和外西北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中日《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賠款2億兩白銀,五年內還完,最後本息合計近4億兩。直接讓日本起飛。2.
  • 為什麼晚清籤訂的條約都是《中×條約》,而不是《清×條約》?
    在中學教材裡,我們對這些條約的表述都是什麼「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之類的,以至於我們有一個錯覺,就是清廷也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中國。但實際上,晚清政府與其他國家籤訂的條約之中從來都沒有用過「中國」二字,用的都是「大清國」或「大清帝國」。這倒不是說清朝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清廷不認為自己是中國的政府。主要原因在於,很長一段時期內,清廷並沒有我們現如今的民族國家的概念。
  • 南京條約的籤署與清廷衰落
    話說英國巴麥尊派出了強硬派璞鼎查特使、挾英軍封港口斷運河兵臨古都南京城下、此時朝廷又派出第三位談判代表耆英、這也是一個自大的傢伙、還是認為拖延、推諉、撫慰能爭取時間戰勝英軍。可這一切英國人早已看透。最後在英軍炮火的要挾下耆英與璞鼎查籤署了《南京條約》《虎門條約》、這兩份條約超出來《穿鼻條約》。賠償英國600萬美元、割讓香港、開放港口、英國人在中國還不受當朝法治約束等等!這樣的皇權衰弱在中國境內引發了很多起義。
  • 2019中考歷史複習資料: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籤定的時間及其附件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時間:1842年;     內容: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應交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