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籤訂了《南京條約》。滿清政府又因為自己的傳統外交思維,拱手讓出哪些權力?
1843年10月上旬,欽差大臣耆英與英國代表人璞鼎籤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和《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這兩項條款的籤訂比《南京條約》所帶來的危害更大,影響更深遠。
首要是國家司法主權的喪失,英人享有以領事裁判權為主的治外法權。1839年7月,一名英國水手擅自上岸,中國村民林維喜死在了英人的暴虐之下。林則徐與英人義律嚴正交涉,按照清政府法律,殺人償命,林則徐維護了本國的司法主權。但是這兩項條約將國家的司法主權拱手相讓,後來直接導致了「馬賴神甫事件。」馬賴神父假借傳教的名義,非法從廣州潛入廣西西林縣,壞事做盡。1856年,西林縣知縣張鳴鳳將他抓捕歸案,處死了馬賴。根據這兩條條約,當時的清政府是沒有理由處死馬賴,根據治外法權應該是由法國處理馬賴。
其次是片面最惠貨待遇,「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粘,用示平允。」這一點就更體現了清政府外交思維的落後,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朝貢」體系,執行「羈縻」政策。有了英國,就會有法國、美國,紛至沓來。
其次是海關關稅,相比於鴉片戰爭之前,海關關稅大幅度降低。導致清政府財政大量減少,中國成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的供應地。在戰爭之後鴉片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更加猖狂,白銀持續外流。
最後是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居住,建立租界。租界內用外國的法律管理,在鴉片戰爭及鴉片戰爭戰敗之後,英國人一直都沒有進入廣州,廣州人們強烈反抗英國進入廣州。到了1943年11月,作為通商口岸的上海看是執行《上海租地章程》,「國中之國」這種現象開始出現。《上海租地章程》直到1943年才在條約的形式上被廢除,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確立的「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才徹底清除帝國主義的租界勢力。租界作為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象徵,但是租界也讓五大通商口岸接觸了外國的先進思想,加上後來很多反清勢力都在租界藏身。
這些權力都是清政府拱手相讓的,就是因為清政府的外交思維的禁錮。沒錯,這些是清政府主動想與英國說清楚,所以《南京條約》的危害不如這兩條條約,這兩條條約構了近代社會不平等條約的條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