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身殘志堅 8年寫下20萬字潛江傳奇故事

2020-11-20 華龍網

古稀老人身殘志堅 8年寫下20萬字潛江傳奇故事

古稀老人身殘志堅 8年寫下20萬字潛江傳奇故事

《龍潭的故事》作者楊邦銀 通訊員李理 攝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李理王富田)「水鄉園林」潛江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不僅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故裡,更孕育了一代代富有創作才華、才思泉湧的寫作者……近日,以潛江民間傳說為題材的20萬字小說——《龍潭的故事》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成功出版,向世人講述了另一個充滿離奇色彩的「潛江往事」。冷雨淅淅,秋意漸濃。筆者在總口管理區見到作者楊邦銀時,他正在家中簡樸逸靜的書房裡執筆揮毫,有序成列的字畫、木雕將偌大的書畫臺和老先生簇擁包圍,顯得分外溫暖怡心。書房緊鄰後院,一陣陣雨水浸潤後的清新泥土味飄進來,和著墨汁醇厚的香味,令人神清氣爽……「《龍潭的傳說》不僅是關於潛江的民間故事,也是我對人生、人性價值取向的一種領悟和寄望。」據楊老先生介紹,《龍潭的傳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潛江這片土地上一個久遠的歷史傳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有善有惡,他們或慷慨正義,或為富不仁,或樂善好施,或貪慾無度,或心懷悲閔,或利慾薰心。但最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者得其善果,惡者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人性之『惡』,但總是那些閃爍著的人性光芒,才讓我們不致於灰心和絕望,不致於停止前進的腳步和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72歲的楊邦銀斑駁的白髮在微光中泛起光暈,談到寫作最初的緣由,他摘下眼鏡,眼神頓時幽遠深長,沉默了好久……楊邦銀年輕時,在潛江電影公司放過20多年電影,後期又到武漢城建學院進修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在荊州規劃設計院從事園林設計,多年積澱的文化藝術修為,讓他不僅能寫、會畫、善雕琢,而且思維活躍、想像力絢麗異稟,創作了一件件令人驚豔的藝術精品,並多次獲獎,其中與同事共同製作的《章華宮燈》曾被選送在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六國展出。

楊老先生所作的烙畫 通訊員王富田 攝

楊老先生的泥雕作品 通訊員王富田 攝

「在設計完湖南的一條步行街後,我就突然中風了,右邊半身癱瘓讓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得不任由命運主宰。」楊邦銀回憶起那段陰冷灰暗的時期,深深吸了一大口氣,他告訴筆者,在這仿佛跌進人生沼澤的日子裡,他痛苦、沮喪、生不如死,覺得活著已經毫無意義……「是妻子日以繼夜的關懷和溫暖,讓我重燃了對生的渴望。我不能拖累她,更不能讓她傷心痛苦,必須得拼命讓自己好起來!」。重振精神的楊邦銀,開始積極配合治療、努力復健,慢慢地,他能坐起來、能拄拐行走、能自己吃飯了!他告訴筆者,為了進一步訓練自己能做更為精細的活動,他開始練習握筆、寫字,但練著練著又覺得寡然無味。2008年,楊邦銀偶然想起自己曾到高石碑鎮下鄉放電影時,在當地村民口中聽說的關於高石碑順漢江大堤南下、約二十裡處一個大潭的傳說,他便開始執筆《龍潭的傳說》的手稿。

楊老先生向筆者介紹,在他治療期間畫的第一幅國畫 通訊員李理攝

楊老先生向筆者介紹,在他治療期間畫的紅梅 通訊員李理 攝

楊老先生病後共畫了100多幅畫作 通訊員王富田 攝

「這個傳說是我多年來的夢魘,不僅僅是印象深刻,而且我覺得故事還沒有完結。」楊邦銀說,由於手腳不靈活,他每天寫的字數並不多,但形成了睡前構思,醒來就動筆的習慣,就這樣,楊邦銀堅持了6個多年頭,終於在2014年封筆完成了《龍潭的傳說》。今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人陳景麗看過《龍潭的傳說》的初稿後,不禁感嘆: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解剖和折射的卻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的觀察!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藝術修養,使一個傳說故事成為對當下人們的一種警醒和反思。正如作者所言:「推古鑑今亦作鑑,歧道遙遙無悔期」,這便是小說的主題向我們傳遞的善的正能量。「現在小說能夠成功出版,也算是了了我多年未做完的夢。」楊邦銀滿足地說,雖然已到暮年,但能戰勝病魔,重振信心,他希望能繼續發揮餘熱,創作更多更好的藝術、文學作品,在世上多留些美好的印記……

古稀老人身殘志堅 8年寫下20萬字潛江傳奇故事

2016-11-02 18:03:31 來源: 0 條評論

《龍潭的故事》作者楊邦銀 通訊員李理 攝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李理王富田)「水鄉園林」潛江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不僅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故裡,更孕育了一代代富有創作才華、才思泉湧的寫作者……近日,以潛江民間傳說為題材的20萬字小說——《龍潭的故事》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成功出版,向世人講述了另一個充滿離奇色彩的「潛江往事」。冷雨淅淅,秋意漸濃。筆者在總口管理區見到作者楊邦銀時,他正在家中簡樸逸靜的書房裡執筆揮毫,有序成列的字畫、木雕將偌大的書畫臺和老先生簇擁包圍,顯得分外溫暖怡心。書房緊鄰後院,一陣陣雨水浸潤後的清新泥土味飄進來,和著墨汁醇厚的香味,令人神清氣爽……「《龍潭的傳說》不僅是關於潛江的民間故事,也是我對人生、人性價值取向的一種領悟和寄望。」據楊老先生介紹,《龍潭的傳說》講述的是發生在潛江這片土地上一個久遠的歷史傳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有善有惡,他們或慷慨正義,或為富不仁,或樂善好施,或貪慾無度,或心懷悲閔,或利慾薰心。但最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者得其善果,惡者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人性之『惡』,但總是那些閃爍著的人性光芒,才讓我們不致於灰心和絕望,不致於停止前進的腳步和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72歲的楊邦銀斑駁的白髮在微光中泛起光暈,談到寫作最初的緣由,他摘下眼鏡,眼神頓時幽遠深長,沉默了好久……楊邦銀年輕時,在潛江電影公司放過20多年電影,後期又到武漢城建學院進修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在荊州規劃設計院從事園林設計,多年積澱的文化藝術修為,讓他不僅能寫、會畫、善雕琢,而且思維活躍、想像力絢麗異稟,創作了一件件令人驚豔的藝術精品,並多次獲獎,其中與同事共同製作的《章華宮燈》曾被選送在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六國展出。

楊老先生所作的烙畫 通訊員王富田 攝

楊老先生的泥雕作品 通訊員王富田 攝

「在設計完湖南的一條步行街後,我就突然中風了,右邊半身癱瘓讓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得不任由命運主宰。」楊邦銀回憶起那段陰冷灰暗的時期,深深吸了一大口氣,他告訴筆者,在這仿佛跌進人生沼澤的日子裡,他痛苦、沮喪、生不如死,覺得活著已經毫無意義……「是妻子日以繼夜的關懷和溫暖,讓我重燃了對生的渴望。我不能拖累她,更不能讓她傷心痛苦,必須得拼命讓自己好起來!」。重振精神的楊邦銀,開始積極配合治療、努力復健,慢慢地,他能坐起來、能拄拐行走、能自己吃飯了!他告訴筆者,為了進一步訓練自己能做更為精細的活動,他開始練習握筆、寫字,但練著練著又覺得寡然無味。2008年,楊邦銀偶然想起自己曾到高石碑鎮下鄉放電影時,在當地村民口中聽說的關於高石碑順漢江大堤南下、約二十裡處一個大潭的傳說,他便開始執筆《龍潭的傳說》的手稿。

楊老先生向筆者介紹,在他治療期間畫的第一幅國畫 通訊員李理攝

楊老先生向筆者介紹,在他治療期間畫的紅梅 通訊員李理 攝

楊老先生病後共畫了100多幅畫作 通訊員王富田 攝

「這個傳說是我多年來的夢魘,不僅僅是印象深刻,而且我覺得故事還沒有完結。」楊邦銀說,由於手腳不靈活,他每天寫的字數並不多,但形成了睡前構思,醒來就動筆的習慣,就這樣,楊邦銀堅持了6個多年頭,終於在2014年封筆完成了《龍潭的傳說》。今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人陳景麗看過《龍潭的傳說》的初稿後,不禁感嘆: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解剖和折射的卻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的觀察!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藝術修養,使一個傳說故事成為對當下人們的一種警醒和反思。正如作者所言:「推古鑑今亦作鑑,歧道遙遙無悔期」,這便是小說的主題向我們傳遞的善的正能量。「現在小說能夠成功出版,也算是了了我多年未做完的夢。」楊邦銀滿足地說,雖然已到暮年,但能戰勝病魔,重振信心,他希望能繼續發揮餘熱,創作更多更好的藝術、文學作品,在世上多留些美好的印記……

精彩推薦

[責任編輯: 華海納 ]

>>>>

版權聲明:

聯繫方式:重慶華龍網集團有限公司 諮詢電話:60367951

①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授權華龍網,在網際網路上使用、發布、交流集團14報1刊的新聞信息。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任何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華龍網」或「來源:華龍網-重慶XX」。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註明「來源:華龍網」的作品,系由本網自行採編,版權屬華龍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華龍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③ 華龍網及其新重慶客戶端標明非華龍網的確定來源或未標註華龍網LOGO、名稱、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非原創作品。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華龍網聯繫,聯繫郵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慶日報報業集團14報1刊:重慶日報 重慶晚報 重慶晨報 重慶商報 時代信報 新女報 健康人報 重慶法制報 三峽都市報 巴渝都市報 武陵都市報 渝州服務導報 人居周報 都市熱報 今日重慶

相關焦點

  • 古稀老人身殘志堅8年寫下20萬字潛江傳奇故事
    「水鄉園林」潛江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不僅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故裡,更孕育了一代代富有創作才華、才思泉湧的寫作者……近日,以潛江民間傳說為題材的20萬字小說——《龍潭的故事》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成功出版,向世人講述了另一個充滿離奇色彩的「潛江往事」。
  • 新疆兵團古稀老人歷時6年寫50萬字自傳記錄兵團難忘歲月
    新疆兵團古稀老人歷時6年寫50萬字自傳記錄兵團難忘歲月 2015-10-20 18:16:44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博樂10月20
  • 古稀老兩口 痴迷寫故事
    眼下,不少人都在忙著掙錢奔富路,而平頂山市石龍區張莊村的古稀老人賀玉和與老伴董玉枝,卻天天忙著收集文史資料,編寫民間故事。老兩口合寫的長篇故事《金雀三姐妹》續集又刊登在了《石龍大事月記》上,引起人們又一陣熱讀。
  • 古稀老人寫20萬字抗戰小說 據抗戰真實故事創作
    20多萬字書稿手寫而成。  這個春節,儀徵大儀鎮朱橋村村民徐培園了卻了一樁縈繞心頭數十年的心願——20多萬字的抗戰歷史小說《抗日夥夫英雄》終於在他古稀之年完稿了!  1  打鬼子的故事記了十多本  積累資料40年  光陰流轉到四十多年前,徐培園在大儀從事文書工作,聽說了大量抗戰事跡。那時,他就萌生了把古鎮軍民打鬼子的故事收集整理成書的念頭。
  • 從花甲到古稀:侯氏老人16年編寫4部家譜
    新華網瀋陽10月8日電(記者徐飛、陳光明)在遼寧省鞍山市,有一位名叫侯鵬霄的75歲老人,他從花甲之年到年過古稀,花了16年的時間,完成了祖居鞍山市侯家屯侯姓一門的4部家譜。  75歲高齡的侯鵬霄老人在十一期間,向記者展示了他的4部《侯氏家譜》:第一部誕生於1988年,是僅有20多頁油印本;第二部完成於1992年,是一部40多頁的印刷本;第三部10萬字,初具規模,100多頁,印刷了200多本;第四部是集大成者,今年剛剛完成,分為13卷,有50多萬字,印刷了300多本。
  • 香洲老人20年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寫下40餘萬字尋根筆記
    珠江晚報記者程霖攝據了解,源榮枝從珠海退休後,回鄉組織成立源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帶領鄉親們一道自費尋根20年,走遍祖國大江南北,搜集到大量源氏家族的歷史資料,寫下40餘萬字尋根筆記。「目前,全國有4000多名源氏後人,其中鶴山霄南村就有2000多名。」
  • 古稀農民寫"五臺山民間傳奇":留住失傳佛教故事
    中新網太原3月19日電 題:古稀農民12年寫成《五臺山民間傳奇》:留住失傳的佛教故事  作者 白耀庭  他有一雙扶犁之手,關節粗大,滿是老繭;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栽樹種地樣樣精通;僅有小學文化的他卻在自己古稀之年寫成了總字數24萬字的《五臺山民間傳奇》,歷時12年。  他就是王隆和,山西省五臺縣人。
  • 老師給學生寫下20萬字「情書」
    最近鄭州市金水區碩爵學校代志豪老師因為堅持每周給學生和家長寫一封信而走紅4個多月,每周一封,17封信,20多萬字他用滿滿的愛和智慧為學生和家長寫下一篇篇「情書」和「家信」其中有兩封信長達2萬多字這些信裡有故事、有感動、有情懷
  • 77歲老人泡圖書館8年寫25萬字《趣讀二十四史》
    泡圖書館8年 寫出《趣讀二十四史》  77歲趙慶剛只有高中文化 愛讀書勤思考寫出25萬字書稿  □文/本報記者 崔虹 圖/本報記者 郄磊  趙慶剛,77歲,泡圖書館8年,讀了兩遍《二十四史》,整理的筆記、搜集的資料記滿了10個本,然後經過自己的總結歸納和加工,最終寫出一部25
  • 88歲退休老兵花27年寫下200萬字小說:希望能拍成電視劇
    88歲退休老兵花27年寫下200萬字小說:希望能拍成電視劇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只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從這首歌的歌詞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當兵者的光榮與自豪。另外,也能體會到當兵的不易。
  • ...猶揮彤管寫春潮 ——記共產黨員譚立剛同志身殘志堅,挽夕爭輝的...
    身殘志堅鬥病魔 挽夕爭輝不停留  正當譚老孜孜不倦地辛勤地以嶄新的經濟金融觀點研究紅學並取得了初步成果的時候。正當中國紅樓夢研究學會來函,接受譚老為中國紅學會正式會員的時候。出院後譚老以保爾·柯察金頑強拼搏的精神為榜樣,咬緊牙關,不顧豆大的汗珠直冒,每天堅持鍛鍊用左手寫兩頁字,為了早日康復,譚老忍著疼痛,每天往返四次強行從三樓登梯到四樓,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鍛練,1994年譚老完成了5萬字的《古稀雙璧》回憶錄的初稿,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詞15首,在住院療養期間還寫出了2千字短文《紅樓夢的新發現》,此文在國內四家雜誌發表,臺灣《湖南文獻》全文刊登,並加編者按。
  • 身殘志堅,在輪椅上放飛夢想
    身殘志堅,在輪椅上放飛夢想 2020-12-17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稀老人20米高樹頂縱身跳溪玩 自稱「爬樹最難」
    美國一名古稀老人近日嘗試了從20米高處的樹上縱身跳水,一舉引發轟動,聲名大噪成為網紅。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8日報導,這名老人名叫哈桑·巴薩奇,70多歲,居住在紐約州卡茨基爾。而此時老人已經安然無恙地遊走了。社交媒體Instagram用戶阿曼達·斯龐達菲諾發布的這段視頻,在網上瘋傳,被瀏覽超過300萬次。名叫漢娜·波爾克的網友說,哈桑是她男友的父親,現在一跳竟成網紅,老人自稱"最難的是爬樹過程",之前他已徒手爬樹十多年,而跳水則是新嘗試。據稱老人出水後,當場開了一瓶啤酒慶祝自己挑戰獲勝。
  • 有這樣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
    這是一位普普通通年過古稀的老人這是一位奔波在弘揚雷鋒精神的老人這是一位大愛無私為社會默默付出的老人他叫王樹源,是上海雷鋒紀念館發起人
  • 仰慕詩聖 6旬老人小楷抄寫20萬字《杜甫全集》
    仰慕詩聖 6旬老人小楷抄寫20萬字《杜甫全集》 >   中新網鄭州2月8日電 (記者 門傑丹)因為仰慕詩聖,杜甫故裡66歲退休教師徐殿庭歷時10個月,將杜甫一生所作的1451首詩歌、28篇散文,以及王安石等大家的評論等,近20萬字悉數抄進《杜甫全集》,並自費將其出版,以此紀念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
  • 老人花費8年寫介紹抗日英雄傳記並自費出版
    京華時報實習記者 劉雪玉攝  社區:龍澤苑姓名:張紹春年齡:64歲社區評價:舞文弄墨  家住昌平區龍澤苑小區64歲的東北老大爺張紹春,花費8年時間寫了一本介紹抗日英雄的傳記《五廟子傳奇》。他常說,英雄不能被人遺忘,要把英雄的事跡記錄下來、傳揚出去。  張紹春的老家在黑龍江泰來縣。
  • 村子被拆故事不能丟!老人為鄭州這些村寫下500萬字"村志"
    為了傳承好村莊的「故事」,79歲的鄭州市金水區退休教師楊文森,從2003年開始迷上了寫「村志」,他獨自一人寫了金水區楊槐村的村志和楊氏族譜,並參與了《關虎屯村志》《陳寨村志》和《柳林鎮志》等村、鎮志的寫作,15年來,他寫了約500萬字的村鎮志和家譜。
  • 10歲小少年想當徐霞客 寫下20萬字的旅行筆記
    首頁楚天都市報社會新聞  10歲小少年想當徐霞客 寫下20萬字的旅行筆記  (2005-04-25 07:37:32)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楊慧霞 實習生範麗 鄒凡  才10歲,鄒昕宇就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下20多萬字的旅行筆記。
  • 古稀老人的「導遊夢」
    ■ 中國旅遊新聞網山西新聞中心 張晉陽 劉珍   2013年山西省導遊員大賽的會場上我們結識了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在青春爛漫的一群年輕人中,老人的出現顯得多少有些與眾不同。他一直安靜的坐在會場,全神貫注的關注著參賽選手的比賽展示,看到選手有精彩的表現老人還主動的帶頭鼓掌。
  • 75歲抗癌硬漢編撰300餘萬字史志,創作66萬字長篇小說《苦戀鴨綠江》
    在「中國最大最美邊境城市」遼寧丹東,有位75歲、身患癌症多年仍堅持用雙腿記錄丹東歷史,編撰出版300萬字地方史志著述,讓本土歷史光芒照進現實,並且歷時8年,在病榻上創作出版66萬字上中下三卷本長篇小說《苦戀鴨綠江》的抗癌硬漢於秉義(又名於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