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碼頭品牌創辦人、有「水餃皇后」美譽的臧健和,2019年2月8日於香港辭世,享年73歲。
作為知名的食品企業家,臧健和深受業內外人士尊敬,其創建的灣仔碼頭品牌更是得到了無數消費者的認可與喜愛,成為了中國速凍食品行業的領軍品牌。
從白手起家在香港灣仔碼頭擺攤賣水餃,到現在的速凍水餃領軍品牌,臧健和的傳奇一生成為了典型的「獅子山下」勵志故事。
倔強「臧姑娘」
臧健和是山東人,1945年出生於日照市五蓮縣。從小,臧健和就是個倔強姑娘。14歲那年,父親出走臺灣杳無音信,母親帶著臧健和輾轉來到青島,靠縫褲腳維生。為了幫補家用,臧健和很早輟學,到縣醫院當護士,由此,開啟了她勵志人生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後,有不少來自全球各地的華僑歸來建設祖國。1967年,22歲的臧健和遇見了來山東援華行醫的泰籍華人丈夫。
婚後的第六年,丈夫獲悉遠在泰國的父親去世,於是匆忙歸國。臨行前,他與臧健和約定,不久會接妻女到泰國團聚。
臧健和與兩個女兒
1977年,臧健和決定辭掉護士工作,帶著一雙不到十歲的女兒與滿心的希望,辭別青島的老母親,到泰國投奔已分離3年的丈夫。誰知,重男輕女的婆婆已另為丈夫娶妻,並且已生有一子。
「我從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尊嚴讓我無法接受一夫多妻的現實,為了我自己與孩子的前途,我只能離開。」臧健和最後選擇毅然離開。
艱難求生
告別傷心地,對於何去何從,臧健和已做好決定。「文革」剛結束,青島父老無顏再見,既然都是前途未卜,而自己持有香港護照,不如索性就在香港落腳。
於是,母女三人輾轉到了香港,在銅鑼灣舊電車廠附近的一幢舊樓,一個僅4平方米、沒有窗戶的小屋裡,就此定居。有三張嘴要吃飯,兩個孩子要讀書,再加上房租······所有的重擔,都落在當時連廣東話也不會說的臧健和肩上。
一開始的臧健和並沒有賣水餃,由於無法與香港人交流,臧健和只能去找一些「閉口活」。她同時打三份工,還因為工作中摔倒造成的腰骨裂傷一度失去工作。直到一次聽聞朋友對其製作餃子的誇讚,點醒了臧健和。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自己出攤可以解決最大的身體障礙,不舒服可以隨時收攤休息,臧健和開始規劃未來,眼前終於看到一絲希望。
經過考察,她選擇了灣仔碼頭。彼時的香港還沒通地鐵,輪渡是人們往返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主要交通方式,灣仔碼頭則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碼頭上人流不斷,各種小攤販也應運而生,隨處可見。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讓臧健和心有所動,她決定試試。
碼頭附近擺攤的五花八門,可賣水餃的卻只有臧健和一家。她覺得將招牌取名「北方水餃」太籠統,「山東水餃」又怕香港人不知道山東是哪裡,不如取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北京水餃。
1978年,一輛自製的承載了母女三人生活希望的木頭推車正式立足在人來人往的灣仔碼頭。臧健和貨真價實,口味極佳的水餃深受人們喜愛,以至於原先招牌上打的「北京水餃」無人記得,而「灣仔碼頭臧姑娘水餃」的名聲卻不脛而走。
臧健和最早的水餃「店鋪」
剛開始賣水餃時,臧健和心情忐忑。直到許多人們被從沒見過的「北京水餃」吸引,嘗後對臧健和嘖嘖稱讚,那一刻,才讓她感到生活終於有望。
可臧建和不久後發現,有些客人會把餃子餡吃掉,而把餃子皮留在碗裡,詢問後才得知:「餃子皮太厚,像棉被」。
為了能夠讓水餃更適合大家的胃口,臧健和立刻加以改良,並且反覆研究餡子的配方和皮子的擀制,把肥肉與瘦肉之比由五比五改成三比七,同時把厚皮也研製成爽滑的薄皮等。在後期參與一檔臺灣新聞專訪時,已經成名已久的臧健和親自展示包水餃,對餃子皮的厚薄,餃子肚的大小依舊要求嚴格。
水餃帝國
在臧健和當了3年小販後,一個改變她事業和命運的機會降臨了。
機緣巧合之下,香港大丸百貨的老闆看中了臧健和的餃子,想要投資她。大丸是第一家在香港插旗的日本百貨公司,擁有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多個經營渠道,倍受當時的香港市民歡迎,甚至影響了香港兩代人的購物模式。
有機會與實力雄厚的集團合作,應該是十分難得的事,但臧健和卻再三拒絕了大丸的合作邀請。第一次是因為日方提出要看她的工廠,以決定是否合作,當時還身為小販的她誠實交代了自己沒有工廠,拒絕了合作。沒想到日方願意提供超市拍照和工廠,繼續吸引臧健和合作,
但臧健和再次拒絕,因為日方要求生產出來的水餃貼他們的商標,「這樣的合作把我的餃子變成了他的餃子,我的技術被他們學會後,萬一將我踢出來,我自己再去做什麼?我和孩子的生活保障不就沒了嗎?」最終,雙方以保住「灣仔碼頭北京水餃」的牌子,並由日方提供牌照、工廠的條件,籤下了20年的合作條約。
日方資本和渠道的幫助,讓灣仔碼頭由小販變成小工廠,產品也從現煮水餃擴展到冷凍產品。隨著大丸百貨旗下超市的全面鋪貨,其他家百貨公司也跟了過來,灣仔碼頭流水接連翻番。
一個廣為流傳的數據是,1983年左右,「灣仔碼頭」水餃已經成為香港冷凍食品第一品牌,佔領了香港超市百分之百的新鮮水餃市場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凍水餃市場。
走向世界
1985年,灣仔碼頭開設了第一間水餃工廠。在其後的十年間,工廠從1家變成3家。
1997年,美國最大急凍食品生產商品食樂(Pillsbury)和灣仔碼頭正式合資,獲得後者的70%股權。第二年,雙方合資1000萬美元在上海浦東新建的工廠投產,灣仔碼頭水餃正式打入內地市場。其後,廣州、北京的生產基地紛紛投產。
2001年,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通用磨坊(GeneralMills)收購了它的美國競爭對手品食樂,以此獲得對灣仔碼頭的控股。
通用磨坊與灣仔碼頭合作
通用磨坊對灣仔碼頭的影響,可謂是跨國併購的一大成功案例。通用磨坊首先幫助灣仔碼頭解決冷鏈物流問題。2001年的時候,中國的冷鏈設施和物流業並不發達,而通用磨坊在美國的強項之一就是冷鏈,為了在中國發展冷凍食品,它不僅投資了完整的冷鏈物流設施,還幫助大型商超購置冷凍櫃,以此助力灣仔碼頭的發展。
解決硬體問題的同時,灣仔碼頭也開始打造品牌。創始人與水餃的故事無疑是灣仔碼頭先天具備的內涵和魅力。灣仔碼頭在中國市場上持續使用「臧姑娘」這一獨特的品牌資產,向消費者傳遞「像媽媽一樣用心做美食」這一品牌理念,以廣告為主,公關為輔,使臧姑娘的慈母形象深入人心。
如今,在「80後」與「90後」心目之中灣仔碼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味蕾上的記憶。
經過數年發展,灣仔碼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佔有率排名第一,逐漸向內陸城市擴展。
2007年,通用磨坊把中國市場的成功帶回美國,在美國開創了灣仔碼頭炒菜系列,隨後推出了速凍晚餐盒。中餐在美國越來越流行,但在這之前,美國還沒有一個做預製中餐的全國品牌,灣仔碼頭抓住了這個時機,第一年就在美國取得超過5000萬美元的收入。有評論稱,灣仔碼頭教會了美國人燒中餐,在美國人心目中,灣仔碼頭就代表著「中國美食」。
如今,「灣仔碼頭」在中國大陸地區與三全、思念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同時「灣仔碼頭」還走出了國門進入了亞洲各國和拉丁美洲等地區。在2018年1~10月的銷量中,灣仔碼頭也一直排列前三。而根據灣仔碼頭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灣仔碼頭年營收高達60億,而2018年的營收則突破了兩位數的增長,年營收超過70億。
現在,香港的灣仔碼頭依舊熱鬧,人群川流不息,渡輪來往繁忙。40餘年前,臧健和灑下汗水和淚水的那片雜賣區已不復存在,和她一樣艱難度日、相互照拂的各類攤主們也不知去向。但是她的「灣仔碼頭」水餃早已飄洋過海,走進了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數個國家的家庭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