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工人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現在大多數場合,除開玩笑之外,人們口中提到的下崗工人,大多指狹義的類型,即國企正式編制被下崗人員。1、廣義的下崗工人泛指丟了工作的工人。可以是任何單位,任何崗位,任何年齡的勞動者。不管是事業單位,機關單位,國企,外企,合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也不論你是哪個層級的員工。這類下崗人員,可以是被動離職,也可以是自己主動離職。2、狹義的下崗工人屬於專有名詞,大多指9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國企改制裁員時,有正式編制的人員被動解除勞動關係,丟掉鐵飯碗,被推向社會,自生自滅的人。這些人大多是工人,個別是幹部。
下崗時,大多數地區一般會籤訂下崗協議,解除勞動關係,按工齡給予補償金。有的還會給交兩三年的社保,或給予一定期限的社保補助,發放失業金。但各地,各行業,各單位執行的尺度不統一。其中工齡補償金,也叫買斷工齡錢,也叫身份置換金,差別還是挺大的。早期下崗的,少的,工齡每滿一年才給一兩百元,多的每滿一年能領幾千塊錢。補償的標準分地區,看行業,看崗位。大體的趨勢是,下崗的時間越晚,工齡的補償金越高。經濟效益好的單位補償金高些,而虧損不倒閉企業的下崗職工則比較倒黴。下崗早的職工覺得都太不公平,當下生活有很困難,於是不斷找主管領導,討要說法。
後來,大多數地區又給不了一些,但無論如何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下崗職工已被推向社會後,就成了沒娘的孩子,併入了靈活就業人員,只能自力更生。3、國企下崗人員現狀國企下崗人員下崗後,只有少數人實現了再次穩定就業或創業。大多數人都屬於就業老大難,年齡大了,文化水平低,技術水平低,工作不穩定,或很難就業,所以大多生活比較艱難。有些下崗人員屬於夫妻雙雙下崗,就更難。他們一般都在為生存問題奔波,其中,有些人自己交不起社保,不得不斷繳,社保繳費年限不夠,退休後拿不到養老金,無法享受退休職工醫保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保障和足夠的安全感。
各地政府為下崗職工出臺了一定的優惠和幫扶措施,但距離下崗人員的真正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下崗人員是當年國企改制的犧牲品,希望能多出臺一些對他們的補償或救助措施。改革開放後,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政府越來越關注民生和困難群眾。2020年是脫貧攻堅年,不應該忘了當年的下崗職工。他們的青春熱血和汗水已經獻給了國家的建設,下崗後受了這麼多年的苦,晚年應該獲得一定的社會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