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很多愛國的詩人,他們用詩詞表達著自己的愛國之情。每首詩詞裡面飽含的愛國之情,令人深深的動容。
陸遊就是古代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他的詩詞內容非常的豐富,詩的題材也很廣泛,也反映了當時南宋的社會生活的全貌。但他的詩詞中更多的是抒發了他個人的政治抱負,以及反映當時人民疾苦的生活。他的寫詩風格雄渾豪放,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陸遊剛好出生北宋即將覆滅前夕,所以對南宋偏安江南和屈膝求和感到恥辱。雖然被南宋賜以進士出身,但從沒有受到重用,只在地方做些小官。他一輩子都在失意中度過,對收復中原的願望沒有實現,一直都很遺憾。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始終處於高漲,也時刻關心著國家,因此即使在臨終時,也不忘告誡兒子,哪怕是他離世了,當宋朝收復失地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的去通知他。
這也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詩詞,是陸遊臨終時告訴兒子的那首《示兒》,是他自己最後寄予希望的遺囑。詩的第一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就講了陸遊當時已經很通透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到了快要結束的時候了,所以也明白人離開人世的時候是什麼也帶不走的,萬事萬物皆是一場空。但是他不甘心,他感到很悲傷,因為自己看不到國家統一的那天,所以就有了後半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可以看出他的無奈還有不甘心。
陸遊一生都在渴望著恢復中原,國家統一。無論是寫詩還是打仗都是如此的意願。但當時南宋的統治者昏庸無能,朝廷排擠愛國將領,即使北方大片的土地在金人的手裡,卻總沒想過要收回失地。所以陸遊用「悲」來形容自己的心情,自己的不甘心。
但是他又堅定的相信著,失地是一定會被收回來的,所以他給兒子留下遺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意思是,等到朝廷的軍隊收回了失去的土地,收復中原的那一天,千萬不要忘記了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
這首詩寫出了一個愛國詩人的遺憾和期盼,也是陸遊給兒子的遺言。詩裡深刻的表達了他特別想要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心情。還有對當政者投降的憤懣,當時南宋統治者選擇了投降放棄,並且屈辱求和,陸遊為此奔走一生,只為抵抗外敵救國、收復失地,只是沒想到他到了八十五歲即將臨終了,這個願望還是沒能實現,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的悲憤的。
當兒子跪立在他的床前,頭戴白冠的時候,陸遊就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曾為至親如此過。腦海一瞬間,便又想到了當年的北宋覆滅之時的慘狀,自古有戰爭就會有犧牲,只是他沒想到南宋的統治者是如此的無能,以至於讓他深深的感到恥辱。他很想繼續與敵人抗爭,繼續為祖國出力,只是如今的他已經老了,再也不能像年輕的時候一樣,朝氣蓬勃的上戰場,意氣風發的提筆寫愛國詩詞了。
不過好在兒子已經長大了,他受到了自己嚴格的教育,已經成長成一位勇敢的少年郎了。
如此他雖有不甘心,卻還是對著床邊的兒子輕呼出聲:雖然自己一生坦蕩,但始終是失敗的,因為未曾看到過勝利的場景,但是年輕的你,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看到結果,而且祖國最終也一定可以成功收回失地的,所以到時候你一定要告訴父親這個消息。言罷陸遊便含笑去世了,他的一生縱然未曾成功過,卻從未做過愧於國家之事,一生都很坦蕩,所以最後離開也不愧對自己。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無論境遇如何、命運怎樣,大都會將人生的一個價值和生命的一個意義深深根植於家國天下之中。愛國對於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來說,就是一種人生的必要,也是一種責任的擔當,更是一種精神的支柱。家國情懷是從出生就有的存在,只是後面長大了才能逐漸懂得。這是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是會建立在對群眾的仁愛之心和體諒關心這種基礎上的。陸遊晚年寫的大量詩詞,就反映了民生的艱苦和底層人民悲憤的心聲,他在詩裡寄予了對民眾的深切關懷和很多很多的同情,也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愫。
總之,陸遊的愛國精神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沒有丟下的,這在同時期的詩人中,是很高尚的存在,而且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也是屬於極少數的。他的詩詞,工整謹嚴,又風格多樣,有時候豪言壯志,有時候奔放飄逸,也有的時候會有些情調低婉,就像一條正在奔向大河的小河,慢慢的流淌進後世文人的精神大河裡面,滋養著後人的愛國情感與家國情懷。
他的這首詩情真意切地表達了,陸遊在臨終時那種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著對夢想未實現的遺憾,也有對未來勝利的期盼。全詩有悲情的成分在裡面,但是詩的基調是上揚的。詩的語言很普通沒有進行加工,完全是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這比有意修飾的詩更能打動人,而那種愛國的情感也真的很感人。喜歡陸遊的朋友們,歡迎點讚留言評論。